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北方人的桂林情结

广西日报 2017-12-12 07:18 大字

张 建 文/图

1 心中的山水

对桂林的第一印象,来自小学语文课本那篇《桂林山水》。1993年时读五年级的我,被课文的内容和教学挂图深深吸引,初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山水甲天下”从此铭刻我心。在那个交通工具并不发达的年代,我不知道从山东到广西究竟有多远,不知道要走几天,只知道要纵穿半个中国,但这不妨碍我一定要到桂林去看看,去感受一番。

2010年夏,趁单位小假期,我踏上了梦想的旅程。当航班进入桂林上空,我透过机窗看到了大自然的杰作,这简直是一幅无限延伸的巨幅画卷。短短5天的时间,从伏波山到叠彩山,从象鼻山到芦笛岩,从七星景区到冠岩,从古东瀑布到漓江,从阳朔西街到遇龙河,天蓝、水碧、地绿、山青、洞奇,路畅、街静、城靓……我体验了“画卷”的秀美、瑰丽、精致,一切都那样自然,一切都那样舒适,一切都那样和谐,一切都是生活的本质。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这次出行是跟团游,大多数时间都集中在景点,缺少独自出行的体验。而城市的美,绝非仅因自然,更离不开人文。带着遗憾,带着好奇,我开始筹划我的第二次桂林之旅。

2011年,适逢单位鼓励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桂林理工大学。2012年7月,我成功拿到桂林理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同年9月,我正式踏上了桂林的求学之路。

桂林之景,无须过多华丽点缀,想必每个来过桂林的人都能切身感受。登上屏风山,正是“山高有凉意,望眺景无穷”,桂林城内大部分景点可尽收眼底。远处的独秀峰、象山、伏波山,近处的穿山、七星岩,无不在自己的视野之中。山水相依,城在山中,山缀城中。水几重,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桂林,就是这样山水如画的城市。

2 难忘的校园

桂林的校园之美,别具韵味。那是2012年春,我到桂林理工大学屏风校区参加复试。进入校门,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成荫的广场,桂树铁树交相呼应,显示了桂林理工大学的底蕴。几缕阳光穿过树林,落在晨读学生的身上,落在草坪上,宁静自然。漫步于整洁宁静的小路,看着黄白主色调、布局统一的教学楼、宿舍楼,我感受到学校的严谨和活力。

在学校,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对我都很热情。还记得第一次见我们旅游学院的李少游老师,他让我到他办公室去坐一坐。李老师十分和蔼可亲。一进门,他就问我是哪的?我说是山东来的,他感慨:“大老远长途跋涉来读书不容易啊!”随后他说自己也去过山东,谈了一些关于山东的风土人情,让我虽在异乡,但在学校却有一种家的感觉。李老师鼓励我继续努力,完成学业。那一晚,我睡得很踏实。后来通过学习,我慢慢地了解到,李老师是一个信念坚定、教学有方、平易近人的好老师。旅游学院的任课老师们也都履职尽责,通情达理。在这样好的氛围下,我和同学们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在校期间,桂林的同学成了我的免费导游,带我游遍各大景点,大家玩得十分开心。我们班一共39个人,只有我一个是北方来的,因此,每次桂林的同学回家,都会带一些好吃的东西来分享,我得以美美地享受到纯正的油茶、漓江啤酒鱼、荔浦芋扣肉等美食。

不知道哪年起中国有了最美大学的排名,有人说是武汉大学,也有人说是厦门大学。不可否认,武大之美,美在建筑艺术的中西合璧,美在樱花,美在红叶银杏;厦大之美,美在临海而建,红瓦白墙,绿树成荫……而走进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你能感受到极致的大学之美……

广西师大王城校区是国内5A级校园景区,校区所在地是建于明代洪武五年的靖江王府。历经600余年风雨的王城,也曾是革命先驱孙中山的驻足之地。“桂林山水甲天下,阅尽王城知桂林”,沿着校园厚重的青石板漫步,抬望眼,可见承载岁月的黄墙瓦顶,满是青苔的绿意;脚落处,皆是自然清爽的扑面芬芳,满是桂花的醉意。雨后的校园显得格外清新,伴着书韵古香,绘出一幅写意的靖江画卷;伴着悠扬笛声,寻到一处五柳先生期许的现世桃源。闻名海内外的宋人王正功的诗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刻在独秀峰山脚。独秀峰孤峰傲立王城,峰下便是古老的广西贡院。当我坐在仅容一人的隔间小屋,拿着毛笔,书写考卷的时候,仿佛实现了穿越,切身感受了一次“状元及第”。再观月牙池,曲栏水榭、垂柳依依,独秀峰倒映池面,清澈的池水中高景独秀,任凭岁月荏苒,人事变迁,一山一水形影不离,这是最好的相伴。

3 道不尽的桂林美

桂林人朴实善良。那天早晨,我去参加在漓江大瀑布饭店举行的“湄公河旅游论坛”。因早上耽搁了点时间,所以在阳桥站下车后,我就急着往会场赶。但苦于不知道怎么走到目的地,只好一路走,一路问。一连问了几个市民,大家指路的方向都一致,还具体到多少米,到哪个路口,再往右转前行多少米,然后再左转行走多少米,并且告诉我不要着急,很近的……我按照他们的指示走,不一会儿就顺利到达了会场。

桂林之美,美在政通人和。身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的时代,桂林却保持着自身的特色,也避免了千城一面的尴尬。桂林不建高楼,不是建不起,若真要建,想必投资商早就蜂拥而至了。这一切在于桂林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对中央精神的深刻领悟、对上级政策的严格执行、对民意的充分尊重。我习惯于享受行在桂林如同畅游美丽大花园一般的感觉。无论经济多么发达,最终人类都脱离不了舒适生活的本质。欧洲的知名城市,诸如米兰、威尼斯、利物浦、慕尼黑,都很少有高楼,当浮华过后,一切都会回归本质。

桂林之美,美在幸福指数。老百姓最基本的幸福指数很简单,无非是“吃穿住用行”。

在桂林,吃得安心,总能用便捷的方式、花较少的钱购买到可口的食品。2012年,3G手机刚流行不久,桂林市的很多卖家就已加盟了美团购物,比很多大城市的卖家都意识超前。百姓拿起手机通过扫描二维码、浏览网站看店铺评价,选择自己中意的饮食消费。在桂林就餐,往往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在桂林,穿得贴心、时髦,好穿不贵。这既是源于桂林是全国开放较早的城市,也和国内外游客较多有关。正阳路步行街、小香港、八桂大厦、微笑堂、桂林大世界都是不错的购买衣物的地方。

在桂林,住得宽心。与桂林的知名度相比,桂林的总体房价水平并不高。而随着大批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竣工,住房供应较为完整,较好地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

在桂林,用得省心。近年来,万达广场、万福广场、百年荟·城市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已在桂林“遍地开花”,10分钟商圈初现,打破了原来市中心逛微笑堂、城北逛沃尔玛、城南逛联达、城东逛南城百货的传统格局,极大地满足了百姓的购物需求。而金融业的发展也方便了百姓办理银行业务及购物刷卡消费,足不出户,通过手机订单支付,便可快递到家。

在桂林,行得舒心。在桂林旅游,研究生证能够享受公园门票优惠,更让我等外地学子叫好的是可以买通票,十块钱一张票十个孔,带上研究生证,进一个景点打一个孔,鼓励学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记得2014年6月离开桂林回济南,只有两种途径:一是到两江机场乘坐航班,二是坐K1138的列车回家,只比绿皮火车快一点。而现在,始发或途经桂林的动车车次远超2014年,直通全国各大城市。在公共交通方面,通过实时公交手机APP的应用,出行更加省时方便。公共自行车的投入使用,不仅成为城市迷人的风景线,也改变了百姓的出行理念和模式。

人在北国,心系桂林。毕业后的我很高兴能够通过网络看到桂林每天的发展和变化,并向亲朋好友讲述桂林的故事。故事仍在进行,还将不断进行……

新闻推荐

民俗文化浓 留公“十月香”

本报阳朔讯近日,阳朔县普益乡留公村举办传统民俗文化节——“十月香”。在两天两夜的文化节上,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场、桂剧、彩调等节目。来自平乐、荔浦等地的60支广场舞队欢快起舞,跳出新时代群众...

阳朔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朔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