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力”,做有温度的新闻报道
▲在兴安县漠川乡,刘健(左一)实地感受贫困户真实的养蜂、采蜜场景。
□《桂林日报》社会专题部记者刘健
今年6月8日到7月15日,我有幸参加了桂林市开展的“决战决胜走基层、总攻之势大采访”———千名记者一线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期间,我们先后去到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资源县、临桂区和灵川县的45个贫困村采访,发稿近50篇,涉及产业发展、第一书记、致富带头人等多个主题。
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是新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时代课题,也是践行“走转改”、彻底改变作风文风的时代标志。这次采访经历,让我深刻感觉到,要采写有温度的新闻,必须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上的锻炼,特别是要脚踏实地、接地气,让新闻报道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
在兴安县采访期间,由于强降雨的影响,采访过程较为艰辛。行车过程中遭遇暴雨、塌方等多重困难。其间,在兴安县漠川乡采访时,为了实地感受贫困户真实的养蜂、采蜜场景,记者冒雨跟随贫困户一起通过山洪冲刷而成的冲沟,并在贫困户的帮助下,艰难爬上没有路的悬崖,然后在现场进行了近半个小时的采访、拍摄。
资源县境内山路较多,且村与村之间的路程较远,记者乘车到达资源县铜座村时海拔已经接近一千米,此后,记者还徒步爬上海拔1300米左右的金银花种植基地,在上下山途中,有多名同行记者摔倒,但为了不耽误采访行程,没有一个人多做耽搁。直到采访结束以后,才到山脚下的小溪里简单进行了清洗。
活动走过贫困村到极度贫困村,每一个地方都有资源、交通条件等方面的明显不足。但经过从政府机关到驻村工作者、村干部的共同努力,所有贫困村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记者所到之处,哪怕再偏远的山村都通了水泥路,村民的住房和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在贫困村中,记者每到一处都可以见到一种或者多种的特色产业和新的产业结构在崛起,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如今,贫困户几乎做到了户户有产业,人人谈发展,农村也已经不再是闭塞和落后的代名词,相反,已经成为了更多人理想中的创业和发展的新大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通过现场采访,不仅可以把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展现给读者,而且也让我们的新闻有了感人和暖心的“温度”。
新闻推荐
8天8条线路,带你领略壮美广西精彩画卷。2013年底,广西高铁实现“零突破”,成为全国首个开通高铁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衡柳高铁...
兴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兴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