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不残 他靠养蜂酿出“脱贫致富蜜”
刘健明展示蜂巢里的蜜。记者秦丽云摄
“70后”的刘健明是兴安县漠川乡福岭村人,几年前,因为一次意外,他左腿截肢,成了一个残疾人。数年来,因为治病及无法劳作等原因,他无奈成为了当地的一个贫困户。令人敬佩的是,他身残志不残,从2016年开始尝试养蜂。经过努力,他酿出“脱贫致富蜜”,受到当地很多乡亲的称赞。
一场意外他陷入贫困之中
22日下午,记者来到漠川乡。从漠川乡政府出发,翻山越岭后,才到达了福岭村委畔田自然村。刘健明的家,就在半山腰。
见到刘健明时,他正在厨房里忙着做饭。谁能想到,这个看起来高大、精神的中年男子,因为一场意外,彻底改变了命运。
几年前,刘健明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有妻子有女儿,一家三口居住在市区。2010年,刘健明开大车跑运输。不料,因为一次疲劳驾驶,他驾车撞上了路边的大树,身受重伤,左腿被迫截肢。意外发生后,妻子在次年跟他离了婚,带着女儿继续留在市区生活。刘健明只好独自回到了漠川老家,跟年迈的母亲一起生活。
接下来几年,因为伤后康复及安装假肢等事宜,家里原本的积蓄早已掏光。幸亏家里其他兄弟的帮忙,才渡过了难关。
从一个健康的人变成了一个残疾人,刘健明说,他经历过很多难熬的时光,有时候甚至想过放弃生命。最让一向好强的他忍受不了的是,原本还不错的家境,因为这场意外,陷入了贫困的边缘。他想改变这一切,可是因为腿脚不便,无法干农活,其他体力活也干不了,根本没有收入。此外,母亲年迈,而且有一些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也给家里增添了一笔不小的开销。久而久之,家里的经济越发捉襟见肘。
2015年,刘健明一家被列为当地的贫困户。
靠养蜂酿出“脱贫致富蜜”
“难过也解决不了问题,靠别人帮忙,终究没法走出苦日子。”2016年,看到附近有乡亲通过养蜂增加了一些收入,刘健明决定养蜂,因为他特别想通过努力,摘掉“贫困户”这顶帽子。
那一年,他只养了3箱蜂。但是因为养蜂技术不过硬,当年收获很小。
为了掌握养蜂技术,刘健明开始向当地有养蜂经验的乡亲取经,并且通过看书、上网等方式,不断掌握养蜂技术。
2017年,刘健明增加了养蜂规模,有了十几个峰箱。为了给蜂儿们寻找更好的蜜源,他像其他乡亲一样,跋山涉水地寻找花源。因为腿脚不便,他走得慢,而且很容易累,“有时候山陡路滑,我就手脚并用,反正咬咬牙就过去了。”刘健明说,靠着这股子吃苦的精神,他的蜂采摘的蜜源很不错。
也就是2017年,他靠着卖蜂蜜赚了一万多元,顺利摘掉了“贫困”的帽子。2018年,靠着养蜂和政府帮扶,他建起了一座新房。
脱贫后,刘健明没有停止努力的脚步,而是继续扩大养蜂规模。2019年,他养了90多箱蜂。为此,他开始不断奔波在兴安县漠川乡、白石乡、兴安镇各地,成了忙碌的“赶花人”。去年年底,为了赶一个花期,刘健明和一个伙计带着几十个蜂箱奔赴广东省四会市。在野外,他们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守着蜂箱一住就是一个多月。
艰苦的付出,换来回报。2019年,刘健明收获了900多斤蜂蜜。因为他的蜂蜜质量好,而且他从不掺假,受到不少顾客的青睐,零售价80元至150元一斤不等。
采访当日下午,记者跟随刘健明去察看蜂箱。只见他熟练地穿过荆棘丛,走到放置蜂箱的墙体旁,然后身体前倾,慢慢打开蜂箱。等蜜蜂们不再四处乱窜后,他拿出随身携带的刀具,从蜂箱中切下了一块挂满了蜂蜜的蜂巢。整个过程,动作娴熟,一气呵成。记者尝了一块蜂巢,清爽的甜味,令人回味无穷。
今年,刘健明的蜂箱数量扩大到100多个。他说,养蜂给他增添了生活的信心,如今技术和经验都比较丰富了,他会继续在这条“甜蜜事业”的打拼路上走下去。
漠川乡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刘健明身残志坚,他通过养蜂脱贫致富的事迹,受到当地很多人的称赞。最让人敬佩的是,刘健明虽然腿有残疾,但是他不辞辛苦坚持生产绿色、健康和原生态的蜂产品,销售时也坚持诚信经营,不掺假。不过,受疫情影响,截至目前,刘健明2019年出产的蜂蜜只售出了四五百斤,还有三百斤的蜂蜜滞销。这名工作人员说,目前漠川乡政府也在帮助刘健明销售蜂蜜,助力他奔向更好的生活。
记者秦丽云通讯员杨长波
新闻推荐
潘廖君在罗汉果园里忙碌。中洞村委位于兴安县溶江镇西北,全镇主要以山区为主。近年来,中洞村委大力发展罗汉果、百香果等特...
兴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