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中洞村:发展“两果”产业 助力整村脱贫
□本报记者陈静通讯员蒋甲济
近段时间,在兴安县溶江镇金石片区中洞村村道两旁宽阔的田地里,到处都能看到高大的竹棚架和忙着整理土地、种植果苗的村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没有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已经忙着投入罗汉果和百香果的护理中。这个村里,80%的村民以种植“两果”为业,100%的贫困户都通过种“两果”脱贫,百香果、罗汉果已经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和脱贫产业。
“有扶贫政策支持,又有农业科技人员提供技术,我们也有种植经验,这个产业完全可以做大。”村支书秦先云和村民都信心满满。
秦先云告记者,2015年,中洞村被定为贫困村,有97户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当时因为交通闭塞,生产落后,当地居民人均年收入仅1800元。县扶贫办干部带着村委干部、县农业农村局科技人员一起调研后,发现中洞村地处山区丘陵地带,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罗汉果生长快,果子含糖量高,是种果“宝地”。
针对中洞村的情况,兴安县政府和县扶贫办联系莱茵公司提供优质罗汉果苗;利用产业扶贫资金10万元,以每株补助1.5元优惠提供给贫困户种植;再与农户签订协议进行“订单”收购;协调金融机构以贴息的形式,支持龙头企业进行罗汉果深加工;还鼓励帮助积极种植的贫困户自建烤房,提高果子的保存期。一套“组合拳”下来,中洞村罗汉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还把沿河一带的其它村带动起来,种植面积达到4500亩。
县里还为村里专门配备了两位农业科技特派员,根据罗汉果生长不同时期的特点和需要开设培训讲座,让大家按照测土配方、植株选择、施肥盖膜、搭棚设架、收获保鲜、运输加工等一整套标准化流程来管护。种植大户在微信上建立“罗汉群”,依时令在群里发布有关种植技术视频、讨论一些防病施肥问题。由于管护到位,村里2015年平均每亩罗汉果就有纯收入5400元,贫困户初步尝到了“甜头”。到2019年底,全村发展罗汉种植1700多亩,中洞村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种植村。
“这罗汉果去年平均卖到1元一个果,我们每亩能有7000元的收入。”村民潘廖军种植罗汉果好几年了,也是罗汉果让他脱了贫。44岁的潘廖军家中有5口人,父母患病、孩子年幼,他与妻子务农勉强支撑家庭。他2016年开始种植4亩罗汉果,当年挂果,年收入达到近5万元,2019年底,潘廖军成功脱贫。
与潘廖军一样依靠种果脱贫的刘开清,他种的是百香果,并依靠更新种植技术增加收入脱贫。
刘开清2016年开始种植百香果,但挂果少,收入低。从2018年开始,农业科技特派员向他推广百香果种植“双层垂帘法”。刘开清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架双层棚,植株由原来的一亩种100—120株,增加到一亩地种植250—300株。枝条垂帘生长,阳光能够直射果子,透气性好,病虫害也少了。百香果的产量得以提高,每株苗第一批开花结果的枝条有30—50根,每根枝条可结3—5个果,每亩可收获百香果3000—4000斤,每斤市场价能卖到4—6元,每亩纯收入在7000元以上,比以前每亩增加1500元以上。
“今年疫情期间,我们通过电话、QQ、微信等,指导当地果农抢农时做好‘两果’的护理工作。”兴安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据统计,今年中洞村409户人家中有85%的农户种植“两果”,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0%种植“两果”,面积2300多亩,全年全村总收入可达1200万元,今年将实现整村脱贫。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庄盈)4月1日,兴安县召开出台扶持政策助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通报疫情过后兴安2020年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兴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