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技史·水利
都江堰
我国在2000多年前就已修筑了规模宏大的农田灌溉系统——都江堰。它位于我国美丽富饶的川西成都平原上,是一个完整的农田灌溉系统,是我国历史上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伟大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规模宏大、收益硕大的一个农田灌溉系统。
都江堰是战国李冰设计的。当时正处战国后期,秦国于公元前316年一举灭掉蜀国(今四川成都一带),建立了蜀郡,秦惠文王派张若为第一任郡守。到了秦昭王时(约前256—前251年),又派李冰为郡守。李冰到蜀郡后,听到民众要求把水患变为水利的呼声,于是便和他的儿子以及当地懂得水利的民众一起到岷江沿岸进行视察,找出了岷江经常发大水淹没农田,水退后又常出现干旱的原因,决定引岷江之水灌溉成都平原。他带领劳动人民采用“分流守江,筑堰引水”的办法,凿山引水建造了分水鱼嘴、飞砂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水口等工程。分水鱼嘴用块石砌成堤堰,它把滚滚而来的岷江水一分为二,外江为岷江正流,经灌县、乐山入长江,内江是人工渠道,经宝瓶口流人成都平原。内江除灌溉外,还可用于航运。
这条堤堰比岸边要低,堤堰本身为了坚固起见是上窄下宽,好像是一个江中小岛,并在小岛的南端伸出一个尖头。远远看去好像一条大鱼头,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鱼嘴”。
筑成分洪堰后,岷江水患解除了,李冰给这给它起名为“都洪堰”,后被改名为“都江堰”。为了使分洪堰更加坚固,需定期清理江底的泥沙。李冰父子又和当地民众一起发明一年淘沙一次的办法,叫做“岁修”,采用杩札,把水流截断,当霜降季节到来时,让外江江水全部流入内江,以便淘出外江泥沙,在第二年立春季节,再把内江江水全部流入外江,将内江泥沙淘出。
为了测量江中水位,李冰还在汀中筑了3个石人,使水位保持不低于石人脚,不高于石人肩,而在沿江石壁上还刻有24格“水则”,一看便知道岷江的水位高低,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位尺。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一直使用了2000多年,灌溉了内江两岸千里沃野,至今完好,受到国内外水利专家的赞扬。
灵渠
灵渠是沟通湘江和漓江的中国古代运河。位于广西兴安县境内。又称陡河、兴安运河。开凿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工程巧妙地利用引水方便条件,降低北渠坡度并正确地选择了分水铧嘴位置,起到了通粮道的作用,经历代不断完善,在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水运交通和农田灌溉方面发挥了作用,现代又成为灌溉、城市供水和风景游览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灵渠从南陡口到大溶江共长34公里,其中由人工凿的约5公里,其余由原小河道联结而成,是我国最早的船闸式运河。
灵渠由大小天平、铧嘴、泄水天平、南北渠、陡门、秦堤等主要工程组成。大小天平呈“人”字形,是建于湘江上的拦河滚水坝。大天平长344米,小天平长130米。坝高2—2.4米,宽17—23米。汛期洪水可从坝面流入湘江故道,平时可使渠水保持1.5米左右深度。因其可平衡水位,故称天平。铧嘴筑在大小天平之前的分水塘中,形如犁铧,使湘水“三七分派”,即七分水经北渠人湘江,三分水经南渠人漓江。南北渠是沟通湘漓二江的通道,全长36.4公里,其中北渠长3.2公里,南渠长33.15公里,均宽10余米。泄水天平建于渠道上,北渠一处,南渠二处,用于二次泄洪。南北渠共建36处陡门(亦称闸门),通过启闭以调节水位,保证船只正常通航。全渠共设斗门36处。灵渠所经之处,大部分是岩溶地区,婉蜒曲折,风光优美。灵渠设计灵巧,工艺精湛,与都江堰、郑国渠同被誉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陆鑫通讯员蒋淞宇)2月17日中午,在兴安县湘漓车站附近,一老人突发急病晕倒在地。这时,巡逻民警接到市民报警后迅...
兴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