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灵渠:活态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广西日报 2019-02-26 07:36 大字

灵渠赛龙舟。 阳著文/摄 俯瞰灵渠全貌。 阳著文/摄

本报记者张天韵

历经两千多年,与长城、兵马俑一起被视为秦始皇时代三大工程的灵渠,在2018年8月不负重望,成功列入有着“灌溉工程界的诺贝尔奖”称誉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在春节之前的一个寻常日子,记者再次探访了古运河灵渠,追溯它两千多年来从盛极而衰又涅槃重生的历程。

1设计巧妙神奇

记者冒着霏霏冷雨夜游灵渠。灯红树绿交叠映衬的灵渠,在夜色中自有一番独特风韵:在灯光照射下,铧嘴、大小天平一片粼粼波光,如同跳跃的绿色羽毛;拐角处有一条清冽小河,蜿蜒向前,散发着一种古朴,一种悠远。

眼前的灵渠,历经两千多年的“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如同一位“冻龄美人”,仍然神采飞扬地起着灌溉、排洪、漓江补水、旅游等巨大作用,被水利专家称为“活态的遗产”。

兴安县文史专家杨迪忠热情地带着我们夜游灵渠,在他滔滔不绝的讲述中,灵渠前生今世脉络渐渐清晰:

据记载,灵渠的名字最早出现于唐朝桂州刺史鱼孟威的《桂州重修灵渠记》,工程涵盖了大小天平、铧嘴、南北渠、堤坝、陡门等。

“灵渠的开凿,最初是因为军事需要。”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为了一统岭南,下令“以卒凿渠,而通粮道”,派史禄率兵劈山通道,经几载寒暑,终于在公元前214年凿渠成功,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等物资经水路运往岭南。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灵渠绝不仅仅是军事上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世界大坝委员会曾组织全球60多位专家学者来到灵渠考察,认为灵渠的陡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船闸,称之为‘世界船闸之父’。有专家说,灵渠创造了世界水利工程的7个世界之最:最理想的选址、最科学的大坝、最精准的铧嘴、最灵巧的南北渠、最微妙的泄水天平、最牢固的秦堤、最古老的船闸。”杨迪忠骄傲地扳着手指数着。

杨迪忠使劲搓了一下冻僵的手,说起灵渠超卓的设计:“铧嘴所起的作用是固坝分洪利行舟,它与人字坝一起把湘水切开,七分水通过北渠注入湘江,三分水通过南渠注入漓江,是湘漓二水的牵手工程。”他伸手指着远处呈“人”字形的水坝,“那就是大小天平,它的设计非常精巧,既可以引水分流,提高水位以利通航,又可以排洪防涝。水涨时,可以越过坝上,流入湘江故道,既可以使南、北渠保持足够的水量通航,又不致于让洪水漫堤,淹没庄稼和村庄与县城,所以它们获得‘大小天平’之美誉。”说及此,他眉头抬起,神情颇为自豪。

“古代既没有起重设备,也没有钢筋水泥,灵渠为何能历经两千多年仍屹立不倒?”对于记者的提问,杨迪忠回答说“全凭先祖高超的智慧”。他让我们看坝堤那鱼鳞状巨石,“古人在石块与石块之间,凿有一个凹口,灌浇铁汁,冷却后变成拴子,将巨石连成一体。这些石块就像鱼鳞般紧紧地挤在一起,水流带着碎石、泥沙冲进石缝之中,泥沙填得越多,鱼鳞石就挤得越紧,水越冲越牢靠。”

在南渠入口处,记者见到号称“天下第一陡”的陡门。“陡吗?感觉不陡呀。”面对记者的疑惑,杨迪忠解释道:“这是最古老的船闸,修建在渠道最水浅、流急及狭窄的地方,又称斗门,漏斗的斗,其作用主要是提高水位、蓄水通航。这陡门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宝历元年(825年)李渤维修灵渠以前。因是南渠入口的第一座陡门,故被称为‘天下第一陡’。灵渠的大小天平设计和早于半世纪前修建的都江堰的飞沙堰原理大致相同,但唯有灵渠的陡门通航技术是独一无二的,所以灵渠陡门才被誉为‘世界船闸之父’。”

据《兴安县志》记载:唐代有陡门十八,宋为三十六,清为三十二。“现在保存比较完好的陡门尚有十四处,大多分布在南渠。”杨迪忠说。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亲眼观看了陡门的操作过程,写下了灵渠“时巨舫鳞次,以箔阻水,俟水稍厚,则去箔放舟焉”的文字。

郭沫若为灵渠填过一阙《满江红》,“闸水陡门三十六,辟湘铧嘴二千丈。湘漓接,通汉壮。”评价灵渠“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记者脑海里掠过这样的场景:南来北往载有丝绸、陶瓷、珍珠等物资的船只自湘江进入灵渠,经过这天下第一陡门,顺水而下进入漓江,转桂江、北流江、南流江到合浦,浩浩荡荡出海驶向东南亚、南亚等地。

2“丝路”重要节点

这条全长约37公里的灵渠,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影响着大半个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最初的“通粮道”,运军饷,到汉代开通了客运,宋代灵渠到达鼎盛,物资流通,货运发展迅速,一直到清代都十分繁忙。清道光年间的官方告示记为“官商船只,络绎不绝”。

在清代,古人留下了“连樯衔尾”的记载,生动描述了当时船队连贯不断,船只之间首尾相连的盛况。清朝广西巡抚陈元龙撰文,称灵渠“实三楚两粤之咽喉,行师馈粮以及商贾百货之流通,惟此一水是赖”。

近代灵渠的运输功能依然重要,每天客货船多时达30余艘,货运量达300余吨。至抗战时期的1938年,因军运需要还由中央拨款广西省府负责疏浚、修理灵渠。直至桂黄公路和湘桂铁路相继通车,灵渠水运的历史才逐步终结。

“灵渠推动了古代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融合,进而奠定古代中国的基本版图,并且它还是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可以这么说,没有灵渠就没有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之一的合浦港的繁荣。”杨迪忠掷地有声地说。

岁月悠悠两千余载。自20世纪40年代湘桂铁路开通,灵渠的运输功能便开始逐渐弱化。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交通建设事业突飞猛进,灵渠航运基本停止。

尽管灵渠的水运功能基本消失,但它的灌溉功能一直延续到今天,继续发挥着作用,成为当地水利的命脉,兴安的水田灌溉基本靠它了。东汉时期,史载马援南征交趾,曾“穿渠灌溉,以利其民”,唐代时期数千顷水田得以灌溉,明朝更是灌田万顷。目前灌溉面积约6万多亩。

3运河涅槃重生

如何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它更好地为子孙后代造福,一直是兴安人最热门的话题。

“我赞成一些专家的看法,灵渠如果仅仅是静态保护,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只有让这个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继续发挥它的作用,活态保存下去,才更有价值和意义。”杨迪忠说。

让灵渠复航!兴安人达成共识,并行动起来:大小天平全面维修,铧嘴、水街恢复原貌,对南渠县城段进行清淤和补漏,对坍塌的秦堤进行抢修保护,并对北渠进行维修加固。现在进行着南渠一、二期修缮工程,灵渠复航工程、灵渠博物馆修建工程、沿岸村落环境整合整治工程等等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灵渠的保护与展示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给兴安人民带来更多更大的福泽。

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址的同时,不断挖掘灵渠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古严关、秦城汉墓、严关宋窑遗址、柳宗元《全义县复北门记》碑刻、湖广会馆、灵源寺、四贤祠等等带着历史文化烙印,凸显在人们面前,如同翻开了一本本厚重的历史书籍。

在兴安人的共同努力下,耀眼的光环接踵而至:1988年,灵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再次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兴安县启动灵渠“申遗”,灵渠修缮保护进入了全面加速期。2017年,兴安县启动了灵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2018年8月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面对这些耀眼光环,兴安人并没有沾沾自喜,停步不前,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目前仍有条不紊地进行着。2018年1月9日,嘱目已久的灵渠复航一期试航仪式在溶江镇黄铺码头举行,灵渠航运功能在中断数十年之后开始分段复航。同年12月,兴安灵渠文化展示中心(兴安博物馆)主体工程已建成封顶。2019年2月1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灵渠”标志碑在灵渠大门矗立,成为灵渠一道古韵雅致的新景观。

“灵渠南渠复航工程已完成一期的通航,争取今年年底实现全程复航。”杨迪忠说,国家发展战略“一带一路”的实施,更彰显出灵渠申遗、复航工作的重大意义。“保护与利用好灵渠,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而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我们当前正在努力做好的头等大事。”杨迪忠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这雨夜里,打着伞徜徉在千年沧桑的古运河堤岸,细雨濛濛中,古树参天,流水潺潺,亭台楼榭、鳞次巨舫、林立商铺……往昔灵渠的繁华恍若再现。

新闻推荐

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农村振兴 兴安谱写现代化农业“田园牧歌”

□本报记者孙敏通讯员邓桂荣地处“湘桂走廊”要冲的兴安县,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农业资源丰富,是广西农业大县。近年来,兴...

兴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