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守护红军墓 传颂军民鱼水情
赵良英在红军烈士墓前祭扫。
在兴安,湘江战役后建起多座红军烈士陵园,每年都有数百万人次前往悼念。然而,在离兴安县城60公里外的华江瑶族乡水埠塘村,一处葬着12名战士的红军墓却鲜有人知。但对于95岁高龄的瑶家老大娘赵良英一家人来说,那里是他们三代人甚至是往后的子子孙孙都要守护的亲人墓。
水埠塘烈士墓位于华江瑶族乡水埠塘村的一个山脚下。1934年,红军第一纵队和五、八军团都曾在华江水埠塘村住过,并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瑶族老大娘赵良英一家,对红军更是怀着深切的感情。
就是在这里,当年红军部队遭到敌军阻击,不少战士在战斗中牺牲。待敌人离开后,为了不被当地地主和民团发现,赵良英家人找来族人趁夜把红军遗骸聚到一起就地掩埋。掩埋的烈士,一共有12人。由于当时的情况特殊,仅仅在坟前放了一块石头,算是标记,以便找寻。1966年,为了更好地纪念红军,工作组与村民一道将红军墓移迁到现今的墓地,并用混凝土构筑,设置石墓石碑,以示敬重。
这是村里最好的“风水地”,这是淳朴瑶民给战死红军最高的“礼遇”。
而自从红军墓立起,赵良英就多了一个身份———红军烈士守陵人。
在水埠塘村,村里的男女老少基本上都听过赵良英讲红军故事。她经常说:“小时候家里穷,是打土豪分田地的红军让我们农民吃上了饱饭。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水埠塘村村民深怀感激,现在,瑶民生活好过了,就更应该记住红军的好。”在她的印象里,红军战士纪律严明,不拿村民一针一线,全心全意为瑶民服务。
解放后,赵良英还当过几年妇女队长,工作之余,她仍然给身边的人讲述红军在他们水埠塘村留下的故事。潜移默化中,赵良英的表弟和弟弟也都主动服兵役。“我弟弟还有村里那些小伙子他们去当兵的时候,都是我亲自送他们上车的,男子汉就应该去部队锻炼,保家卫国。”赵良英回忆说。
红军的历史越来越远,但在水埠塘村红军留下的足迹和亲民爱民的故事永远不会消失。赵良英现在已90多岁,虽然不方便走动,但仍然会叫孙子背着她去给红军扫墓。现在,赵良英已把这个庄重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李桂达和孙子李毅。李毅如今是华江派出所所长,年少时常随赵良英去红军墓祭拜,如今每次回乡依然会和父亲一起去红军墓前祭拜。“我们守护这个红军墓,是自发自愿的,就是要让后代记住红军打下这片江山的不易,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学习这种为了理想信念而坚持的精神。”李毅说,他是家中守护红军墓的第三代人。
如今,赵良英因为身体原因,跟随小女儿住在县城。每当在外面散步闲坐时,赵良英身边总是围满了听她讲故事的人。每次她都不厌其烦地将红军与华江瑶民发生的故事讲述给大家听,有时甚至等到小女儿来寻找她时,才发觉已经过了回家的时间。
2016年,三十年坚持为红军烈士扫墓的赵良英被评为“感动兴安”十大人物。她的颁奖词是这样的:“一座红军墓,三代人坚守三十年,三十年花开花谢,三代人不悔不弃,那是亲人般的祭奠,那是信念的种子,在猫儿山下开出的花朵。青山有情埋忠骨,红军处处有亲人。”
记者支荣通讯员蒋小芳文/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黎兆齐通讯员刘劲杰)7月1日,“桂林兴安灵渠号”动车组正式开行,标志着兴安县成为继三江之后广西第二个开行始发动车的县级行政区。兴安县隶属于桂林市,境内的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兴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