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领头雁” 记“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奋进奖”获得者蒋通国

桂林日报 2020-03-31 11:11 大字

蒋通国种植的芦笋获得了好收成。记者唐艳兰摄

□本报记者胡逢超通讯员文小静

2015年前,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通过种植芦笋顺利脱贫;2019年,获得“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奋进奖”。现如今,他已成为附近十里八村有名的致富带头人,不少人慕名前来向他请教种植芦笋的技术。

近日,记者来到全州县龙水镇蒋通国的芦笋种植基地,他正忙着分选芦笋、打包装箱,准备发往外地。今年45岁的蒋通国曾是全州县龙水镇亭子江村委彭家屋村的一名贫困户,通过种植芦笋,蒋通国不仅自己脱贫致富,还成为脱贫致富“领头雁”,带领周边的村民种植芦笋脱贫致富。然而,蒋通国的芦笋种植事业并非一帆风顺,经历过诸多坎坷。

折戟沉沙百折不挠

2015年底,蒋通国通过了解与实地学习考察,觉得芦笋是绿色、安全的蔬菜,并且种植技术不太复杂,市场前景广阔,收益较高。当年,蒋通国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要来芦笋种子,向自家姐妹借了些钱,在龙水镇龙水村委租了3亩7分田种植芦笋。第一年种植,毛收入得了9万多元,利润近7万元,当年顺利脱贫。尝到甜头的蒋通国第二年就扩大了种植规模,通过土地流转租来了26亩田。

为了种植好芦笋,他苦苦研究种植技术,到原来引进芦笋并成功种植的种植大户那里请教,还通过网上搜相关内容学习,订报、购买种植教学光碟看等方式提高种植技术。尽管如此,他的芦笋在第二年还是遭遇了茎枯病侵袭,几乎绝收,亏得一塌糊涂。蒋通国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防止病虫害就必须搭建种植大棚。但搭建大棚,一亩地就需要投入2万多元,20多亩就是近50万元。

“钱到哪里筹,这是个巨大的难题。”通过扶贫政策的小额信贷,蒋通国得到政府贴息贷款5万元,另外又向银行借款15万元,向其同胞姐妹借了30万元,加上享受政府产业奖补政策5000元/亩大棚补贴,蒋通国的26亩芦笋全部搭好了大棚。2017年,他继续扩大规模,一共种植了70多亩芦笋,并通过借贷多方筹措资金80多万元搭建起了大棚。正当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他的芦笋几乎遭到“灭顶之灾”。

2017年7月,正值蒋通国的芦笋大量上市的时候,全州县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灾,他的芦笋几乎都被大水冲走,借钱搭起的部分大棚也被毁了。

“你借了这么多钱,连续亏,还是不要再种芦笋了,转行搞别的算了。”表哥看见他再去借钱就开始打退堂鼓了,妹夫见他还是一根筋要种芦笋,便以收借款利息向他施加压力。但是蒋通国还是说服亲戚们借钱给他继续搭建大棚、购买种子,重头再来。

何以有如此信心,是盲干、蛮干,还是借兄弟姐妹的钱就“没心没肺”乱来。“我有个老表在广州江南农贸市场做批发生意,他告诉我一天三四吨的芦笋他那里就可以销售出去,这是我销路的保证;我去了广东,广西南宁、柳州与湖南等地,他们对芦笋的需求近年来都是供不应求,南宁一大型连锁超市向我长期订购,还有很多商家通过网上找到我,市场价格也有保证。”蒋通国坚信芦笋种植是一条正确的路子。

带头致富同奔小康

据龙水镇党委书记伍明桂介绍,2017年洪灾后蒋通国的芦笋和大棚被毁,损失惨重,当地政府主动找到他,协助他贷款,并请来农技专家在种植技术上进行帮扶,帮助他渡过难关。

“现在有这么好的政策扶持,我一定会抓住好机遇,继续壮大芦笋产业,准备继续租田扩大种植规模,大力发展合作社,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蒋通国说,他尝尽了贫困的苦头,现在自己产业有了起色,希望能帮助更多村民脱贫致富。

随后,蒋通国注册了全州县通国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与龙水镇山陂、龙水等村10多户村民和贫困户抱团发展。“在蒋通国的带动下,我去年种植芦笋7亩,他免费向我提供种苗与技术,收入比种粮高多了。”山陂村贫困户蒋新华介绍。

2018年,蒋通国种植芦笋的规模扩大到71亩,由一个贫困户变成了芦笋种植大户,成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与此同时,蒋通国的芦笋种植基地也雇请贫困户打工,给他们带来稳定的收入。“一共有固定员工12人,其中有部分是贫困户,每年施肥、采摘的繁忙季节,来打零工的村民近30人,每人每天工钱60-100元不等。”蒋通国说,每年都有20多位贫困户到他的基地打工。

2019年,蒋通国自己的芦笋种植基地面积达80亩,合作社的面积超过400亩,全年销售收入近500万元。考虑到种植芦笋虽然效益高,但投入比较大,部分贫困户不敢轻易尝试,他准备拿几亩地种植药材黄蜀葵“风险低,投入小,希望能为贫困户带来更多的选择。”蒋通国说。

新闻推荐

全州县举行2020脱贫攻坚产销对接暨全州沃柑上市发布会 县领导“抖音”直播带货

本报讯(通讯员潘攀唐宏记者蒋璇)为保障群众“钱袋子”,促进防控和生产“两不误”,3月15日,全州县举办2020脱贫攻坚产销对...

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全州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