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庆:幸福生活越过越红火
周国庆时常感叹: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如今吃的时候注重养生、穿的时候注重个性和品牌;从住泥瓦房到住上各项配套设施齐全的商品房、自建房;从没钱上学,到如今家里走出了十来个大学生,甚至还有留洋博士……谈起自己经历的这60多年的生活变化,家住全州县城的退休干部周国庆感慨万千。言谈间,他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巨大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老百姓生活的不断红火、甜蜜,发自内心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9月25日,记者来到全州县新区的一个居民小区内,采访了周国庆。
国庆小档案:
姓名:周国庆
出生年月:1957年10月1日
1、带着好运的名字
1957年10月1日,周国庆出生在全州县庙头镇建新村委石井村的一户普通农家。正值国庆喜庆之日,父亲为其取名“国庆”。周国庆有6个兄弟,他排行老四。
回想起幼年时的艰辛生活,周国庆有些哽咽。他说,当时一家8口,全靠父母务农支撑,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一家人挤在一间祖上传下来的泥瓦房里,屋顶有很多破洞,每逢下雨就是“天上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很是困窘。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学就成了一种奢望。为此,父亲立下了一个规矩:家里排行一、三、五的孩子有资格上学,其余的没有资格。父亲的这个规矩,几乎断送了周国庆和另外两个兄弟上学接受教育的机会。
随着年龄渐渐增长,周国庆对上学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可是,家里实在太穷,他自己也不敢向为了养家糊口已非常辛苦的父母提出上学的要求。直到将近10岁那年,在庙头镇上班的姑姑、姑父发现周国庆乖巧懂事,而且经常跟着大哥念书学习,眼神里写满上学的渴望。为此,姑姑、姑父把周国庆接到镇上的一所小学。考虑到年龄确实大了,周国庆直接上了小学四年级。
上学之后,原本家长担忧周国庆跟不上学校的学习进度,没想到周国庆学习刻苦,学习成绩不仅不差,还经常名列前茅。
“那时候,我觉得我的名字‘国庆’给我带来了很多好运气。”周国庆说,自从上学后,因为自己的名字简单、易记,全校的老师和同学很快都认识了他。最让他开心的是,学校的老师觉得他的名字喜庆,经常让其在各种活动中发言。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周国庆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1974年,周国庆高中毕业了。因为各方面表现优异,他被当时的庙头镇建新村委新建初中指名留校代课。从此,周国庆走上了教书育人的生涯。从事教书工作之后,周国庆有了自己的收入,每月工资24元。为了让两个弟弟接受教育,他扣除工资中吃饭的必须开支,其余的全部交给父亲,供两个弟弟上学之用。
2、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倾力奉献
1978年,恢复高考的好消息传来,周国庆为此兴奋了好几天。此时,经历了四年的教育工作,他已经成为了一名颇受好评的青年教师。为了继续深造,周国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一系列复习。当年,周国庆被当时的桂林师范学校录取。两年之后,周国庆顺利毕业,并回到庙头高中成为了一名公办教师
“从小时候没钱读书,到师范学校毕业后,我成为当时拥有高学历的教师,我觉得是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周国庆说,从切身经历中体会到教育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性,加之自身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他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
高学历加上尽职尽责,很快,周国庆就在学校的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时间走到1986年,周国庆除了担任语文、数学任课老师,还成为了庙头教育的办公室主任,并主持全镇的中师函授工作。当时,庙头镇下辖的3所初中、12所小学,所有教师的函授工作,均由周国庆主持开展。
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周国庆引起了当时的庙头镇政府的关注。1986年,周国庆被调往庙头镇党委工作,主要负责宣传、教育、卫生事宜。
“我本来是舍不得教师岗位的,因为我喜欢那种跟学生们在一起,跟他们共同进步的感觉。”周国庆说,但是,考虑到组织上的需要,他还是坚定地服从了安排,在接到调令的时候,第一时间赶赴新的工作岗位。
随后的几十年,周国庆先后根据上级安排,进行了几次工作岗位调动,先后到了庙头镇政府、全州县政府信访部门、全州县财政局等单位工作。2017年,他从全州县财政局退休。
“工作几十年,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我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因为,我的名字叫‘国庆’。”周国庆说,因为“国庆”这个看似普通又特殊的名字,他时刻要求自己在工作上要比别人做得更好,哪怕为此会更辛苦。因为自己的工作表现,他得到了领导、同事、乡亲们的一致称赞。
3、越过越红火的幸福生活
采访当日,周国庆正在家里喝茶、看书。记者注意到,周国庆的家是一套崭新的商品房,里面除了配套的生活用品、家具用品,还摆放着一台钢琴。
“这是我家小孙子的钢琴,他从小就学钢琴,家里人特别给他买了放在家里,方便练习。”周国庆说,看着孙子一辈享受如此良好的教育条件,联想到自己幼年时的读书经历,他由衷地感叹:过去的日子跟现在的日子相比,相差十万八千里。幸福的生活,跟随新中国的发展变化,越来越红火了。
为了体现过去跟现在的差别,周国庆特意从吃、穿、住、行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周国庆说,小时候,饥饿的感觉令他刻骨铭心。“那时候,我每天脑海里总有一件事:那就是找东西吃。”他说,因为粮食不够,家里经常会吃糠、吃野菜,吃肉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改革开放后,接着是分田到户,家里的粮食渐渐充足了,吃饱不再是一件奢侈事。到现在,家家户户不仅能吃饱,而且还非常注重食品的质量,讲究养生。此外,各种食品琳琅满目,想去下馆子,或者叫外卖,甚至在家里吃到外地的美食,都是非常容易的事。
在穿的方面,周国庆也是感受颇多。他说,小时候,他从没穿过新衣服,都是穿哥哥们留下的衣服,缝缝补补了多次,甚至连原本的模样都改变了。一年四季经常没有鞋子穿,即使有鞋子,也非常爱惜。每年冬天,上学前他就赤着脚走十来里路去学校。到了学校,才舍得把鞋子拿出来穿。
“现在,穿衣服不仅是为了保暖,更是为了展示自我形象的需要。”周国庆说,小时候连衣服都没有穿,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很多人追求品牌和个性,上千元、上万元的服装都愿意购买。
在住的方面,周国庆谈到了自家当年的泥瓦房。“那间泥瓦房,在很多年前就被推倒了,老家现在是一栋崭新的楼房。”周国庆说,如今,家里面6个兄弟,再加上儿子、侄儿们一辈人,都有了各自的房子,要么是自建的小洋房,要么是中高档的商品房,那种屋顶漏雨的经历,早已成为了过去。
出行方面,周国庆更是感慨。他说,小时候,自家所在的村庄距离镇上有十多里路,来往只能靠双腿。后来有了自行车,再后来有了摩托车、电动车,到现在,家里已经换新了数台小轿车。一家人回老家探亲,或者外出旅游,都很方便、快捷。
谈了吃穿住行方面的变化,周国庆回到了教育的主题。他说,当年无法送孩子读书,如今家里已走出了十几名大学生,甚至还有一名留学海外的博士。“如果换在几十年前,这真的是想也不敢想,想也想不到的事。”周国庆感慨道。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新中国成立这几十年的发展变化,我觉得俗语‘芝麻开花节节高’很贴切。”周国庆说,每一个普通老百姓,不管是生活在祖国的哪个地方,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变化。而那种因为祖国强大、生活日渐富裕而产生的骄傲和自豪,每天都洋溢在他的心中。
“祝福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祝福我们的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说出这段祝福的时候,周国庆脸上洋溢着坚定而幸福的笑容。
记者秦丽云文/摄
新闻推荐
才湾镇毛竹山村村民正在采摘提子。该村至今已经种植1200多亩的提子,被自治区认定为提子葡萄种植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才湾...
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全州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