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肇隆:迷火塘讲台,恋乡土风情

桂林日报 2019-09-03 10:15 大字

李肇隆

□本报记者张弘

李肇隆,笔名农夫、山民,瑶族,1934年11月出生,广西全州东山瑶族乡锦荣村吊水井屯人,桂林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原《漓江日报》副总编,高级编辑。曾参与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审工作。出版的作品《桂林山水的传说》获1979-1982年全国优秀文学作品二等奖,该书和《瑶山里的传说》均获自治区人民政府首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孔雀和竹子》《中国瑶族婚恋习俗》获广西少数民族优秀作品奖。《桂林民俗》获广西首届刘三姐民间文学优秀作品二等奖。《桂北瑶歌的文化阐释》获广西社科三等奖。《瑶族民俗风情》获桂林市第十届文艺创作“金桂奖”。

读书会习文要做有用的人

1934年11月,我出生于广西全州县东山瑶乡的一个贫苦瑶民家里。靠山吃山,刀耕火种,经过4次迁徙,为避强盗抢劫,最后由三岔岭搬到外祖父的村落———吊水井客居。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父母靠佃田耕种为生,全家六口过着半年野菜半年粮的生活。就这种日子,老天还不容人,在我6岁半时,一家三人患病,无钱医治,父亲一命呜呼,全家有如坠入万丈深坑。母亲悲痛欲绝,好在最大的哥哥比我年长15岁,他甚为坚强,擦干眼泪,担当佃租耕耘的重任。

童年的我在饱受着食不果腹的生活中度过,幸好瑶家乐观的天性早早就注入了我的基因,白天跟着大人到山林田野劳作,在他们以山歌遣怀的吟唱中与小伙伴在大自然中识鱼性知鸟音,寻找童年的乐趣;晚上在火塘边听到家里来的外叔公和舅爷讲神奇的民间故事,学他们教唱的歌谣。

有一次,他们读到“读书会习文,有事不求人”“读熟‘增广’会说话,读熟‘幼学’走天下”时,我就萌发了读书的想法,我对哥哥说:“让我也读点书罢,以后写借契或其他的东西,免得请别人。”哥哥听后,想了许久才答应了我的要求。

自那以后,我在村里办的小学和私塾读书,虽然上学的时间最多的一年才有91天,但我说不上头悬梁锥刺股也算“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好读书。识字不多,就常借《岳飞传》《薛仁贵征西》《薛仁贵征东》等书,晚上用松膏拌谷壳烧着大火照明来看,第二天早晨,鼻子里满是烟灰。哥哥看我喜欢读书,且有长进,就常用一首民间歌谣鼓励说:“读得书多当大坵,不必耕种得全收,白天不怕人来借,晚间不怕盗来偷。”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秋季入学,我和侄儿一起去读高小。侄儿读高小一册,我年纪大了就读高小毕业班。我非常珍惜难得的读书机会努力完成学业,一放寒假我就参加土改宣传队,回来后被选任小乡文书。土改复查队员看我年轻便劝我再上学读书,将来为党和人民多做点事。他说:“读书会习文,为的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的话使我醍醐灌顶,我遵嘱到县里考取了桂林市文山中学,想尽办法克服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经常用竹筒带辣椒做菜,到饭店花两分钱买一碗饭饱腹,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在无法续读之时,班主任胡绍云老师非常关心我们这些贫困生,为我申办了每月6元5角钱的甲等助学金,解除了我的生活费之忧。胡老师还鼓励我说:“社会需要人才,瑶山更需要人才,年轻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老师的话使我感激不尽,做社会有用的人成为我读书习文的动力。

以师为范徜徉民间文学天地

古有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更加努力学习,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在上语文课《李有才板话》时,得知作者赵树理是一名教师,而后成为著名作家,心底便萌生以后要当教师、做作家的梦想。在初中毕业参加中考时,因心怀美梦和以师为范的志向在填报志愿时前4个都填了桂林师范。入学后我不仅担任了校团委宣传委员,而且还负责学校《青年周报》编辑。更为有幸的是梁柽、袁熹、钟建星3位广西文联会员,都给我讲授过语文和写作。我还记得,一次作文课,梁柽老师出的作业,是每个人写一篇民间故事。童年时,每年寒冬降临,大人们无法出门劳作就在火塘前谈天说地,讲古论今,说述民间故事和乡土风物。他们从盘古开天辟地,讲到地下十殿阎罗;从开天圣母补天,谈到瑶家的五彩花裙;从山中精怪,谈到人间的奇男巧女。这些儿时的记忆仍带着当年的活力撞击着我的心扉,我从众多民间故事里,选了个机灵奶崽惩治坑害穷人的“哄倒你”写好交给老师。梁老师看了很感兴趣,叫抄一份给他,并建议投给报社。当这篇习作见诸报刊的时候,我兴奋不已。老师引领我走进了一片新的天地,此后我便在地、市小报上常发表些民歌、短诗和民间故事。

1958年钟建星老师出版了《桂林山水传说》。我向他请教时他对我说:“民间故事是深藏群众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宝藏。桂林山水传说多得很,你爱好的话也可以搜集整理。你在瑶山时老人们给讲的故事,照样也可整理成书呀!”他的教诲如给欲飞的小鸟插上了翅膀。后来我不仅整理了民间故事,还学写诗歌、散文、小说。虽然职务多变,文学创作,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成为一辈子的业余爱好,笔耕不辍。

有道是随波逐流,总有机遇。上世纪70年代末,我到了桂林地区文化创作组,负责编辑《桂林文艺》(后改为《桂林文学》)。几年间,我一有机会就到村寨采风,搜集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和民歌,同时,也尝试各种文体的写作。改革开放之初,民间文学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广西著名作家和山歌王黄勇刹、广西著名的民间文化理论家蓝鸿恩先生对我说,你出生在大山,是瑶家的子弟,应该热衷本民族的文化,挖掘瑶族民间文学作品并整理出来。不要小看民间文学,民歌是诗歌之母,民间故事是戏剧、小说之本。他们的一席话使我茅塞顿开,我迷上了火塘讲古,恋上了乡土风情。

时隔不久,黄勇刹介绍上海出版社的老编辑刘东远来找我组稿“红军传说”,我们按照出版社的要求进行采风,撰稿,写出的民间故事他认为天衣无缝,生动有趣,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刘编辑了解到桂林蕴藏丰富的山水风物传说,回社编发《飞来泉》书稿,然后又立即返回桂林叫我们整理桂林山水传说。我除自己整理一部分外,还组织民间文学爱好者,仅用20天就把书稿写好。刘编辑坐镇整编,回社不到3个月,一本《一箭穿三山》的桂林山水传说就面世发行了。

民间文学是深藏于民间的丰富宝藏,是最生动的文学样式。经过这两本书稿整理和出版,使我学习到分门归类,列系成章。此后我陆续整理和编辑出版了广西情歌、排歌;风物故事,人物故事,植物故事,瑶族民间故事,瑶族婚恋风俗等著作。这些民间口头文学能结集面世,使我认识到:想要得金,得先辛苦挖矿。从事民间文学整理、研究,必须到民间与劳动的口头创作者歌手、故事家交朋友。而且要真心诚意,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增进友谊,他们才能把满腹经纶传授给你。在搜集记录整理大量的歌谣、故事、民俗事象资料后,要认真遴选结集。

我和蒋太福搜集整理《广西情歌》第四集,走遍了龙胜、资源、全州、兴安等桂北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寨寻访歌手,深入挖掘,获得大量各族民歌原始资料,选择两千多首,分成起兴、探情、连情、恋情、离情、怨情、恩情等歌章,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比兴生动,感情真挚。如一首思情歌道:“想妹倔,肝肠想断几多节,走路无力拄拐棍,咳嗽无痰吐生血。”第一次印发5万2千册,销售一空。当时报纸推崇,“堪称我区民间文学的一朵新花”。不久我俩又整理每首不少于10行,多则数十行的排歌为《广西情歌》第六集出版。内容比四句头情歌表达更为充分,感染力更加强烈,散发着民间歌者的智慧。

艺术感悟

在民间文学和民俗学领域,我涉猎最广的还是民间故事,单是桂林山水传说,先后出版了5个集子,因此对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感悟颇多。首先必须遵循深入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认真研究的原则。整理时做到故事的事件不变,情节不变,人物不变,首尾相应,天衣无缝。整理民间故事,不能光顾其框架结构,要重思想内涵,刻画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桂林山水的传说》并非单纯对自然风光、植物和人事的描绘,多是与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的,给美丽的山水注入灵魂。

桂北地处湘桂走廊,是湘楚文化与骆越文化交融之地,蕴藏在民间的歌谣、故事、民俗事象浩如烟海,过去采集的资料仅是九牛一毛,整理面世的不过沧海一滴水珠。桂林的民间文化之深厚值得我们一辈子去挖掘,虽说是笔茎捏断书无尽,铁砚磨穿事未成,我仍愿以耄耋之年的努力在民间文化的长河中寻找人生的意义。

新闻推荐

卿国庆:腌酸品的工人 创造甜蜜生活

个人档案姓名:卿国庆出生日期:1975年10月1日“70后”的卿国庆,17岁时成为全州县冷藏开发总公司最年轻的职工。工作以来,他经...

全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全州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