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传统村落勘录之 全州县石塘镇沛田村

桂林日报 2018-11-29 16:19 大字

山墙细部

239-240号民居(钢笔画)鲁愚力作

118号民居院落剖面图

栏部裙板

富有韵律的马头墙

桂林地处湘、粤、桂、黔边界,明王朝在桂林设立靖江府以来,桂林曾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时期内岭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其典型的包容性极具魅力。特别是桂林籍的历代为官者,他们有的弃官回乡,有的省亲故里,陆续把外来的建筑文化带回来,反映在民居建筑上。中原地区建筑文化、巴蜀及黔南建筑文化、岭南地区建筑文化,以及桂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在桂林地区竞相绽放,并形成了桂林独特的,各具特色的民居风格。

桂林的传统民居,反映出世代生活在这片热土的先民的聪明才智。他们把对故乡的热爱,把历史的记忆,用勤劳的双手和汗水镌刻在这片神奇而富饶的土地上。无论是形式多样的马头墙,还是硬山式山墙檐;无论是精雕的各类木刻和各式雕花门窗,还是石雕的柱基和各类石舫;无论是独立的院落格局,还是按地形错落有致的建筑群,都渗透着先民的智慧,体现出先民对山水自然的尊重。

韦伟院长在诸多的工作当中辟出时间,在人员、经费不足的情况下,用了近20年的时间,对桂林地区的传统民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带领桂林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同志们跋山涉水,几乎走遍了桂林地区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他们深入桂北地区每个县对现存的传统村落进行调查访谈、实地测绘、图纸制作、文字整理以及资料查证等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编者

沛田古村落位于全州县石塘镇东北部,属于石塘镇沛田村委,距桂林市区约100公里,距全州县城约24公里,距镇政府约3.5公里。全村现有人口1500余人,村落保存较为完整,农舍、祠堂、官员府邸建筑层次丰富,大小院落形式多样,集中体现明清时期建筑的营造样式。

沛田村始建于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年-1456年),该村始祖唐志政从全州县永岁乡上界洞村迁徙至此,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据唐氏族谱记载,自始祖志政公定居在此以来,明清至民国时期,曾授官职的就有三十多人,其中包括声名显赫一时的唐正发和才华横溢的翰林院博士唐一飞。历史上曾有过“辉煌”时期,可谓是“祖德之厚而家宅之佳也”。

据唐氏族谱中的“村名说”所述“環村原田每每四水瀯澴,沛泽既多,故名之曰泽沛田”。沛田村先祖迁徙至此,适宜农耕的自然条件是首要因素:该地域三面环水,有充沛的水资源;其次土地资源充足,开阔平坦的土地可供开垦耕种;再次东面山丘可为日常生活所需的柴草等提供资源供给,这些都满足农耕经济时代人们生存的条件。

沛田村为典型的汉族民居聚集村落,沛田村落形态与周边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村寨以祠堂为中心,居住建筑布局或许因地处北回归线附近而不拘朝向,形态较为规整,建筑集中布置,院落之间距离很近,以巷道分隔形成组群,既不存在纵横轴线,也没有明显的村寨边缘。村寨外轮廓亦无规整的几何形状,而是随其自然“生长”。

因村落建在一山丘上,村内街巷依地势呈西南低、东北高的走向,没有十字交叉巷道,而多为丁字交叉,且住宅大门均避开巷口。主要巷道均为青石板铺设,沿路两侧布置排水沟,与每户天井的出水口相通,收集生活污水并排放至附近的河流。

村内中部有一巷道,村民称之为“龙巷”,该巷道长约36米,宽约1.6米,呈南北走向。该巷道北望瑾南公坟,南面对应一民居大门,巷道南端转向西南侧约30°角,巧妙地化解了风水中正冲大门的煞气。巷道北侧6级台阶形同龙尾微微上扬,南部为进入巷道的大门,上搭设屋面构建形如龙头轻摆,十分神似。可惜南部入口屋面现已损毁,仅残留部分木构架。

水塘是桂北村落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它既可养鱼、养鸭,也可为建筑防火提供用水。除此之外,以水塘为中心还形成不同的村落景观。以村落南部水塘为例,该处水塘位于村落南面入口位置,水塘周边场地北宽南窄,呈不规则倒梯形,南部开敞面朝村外水田,其余三面以建筑围合,自然巧妙地将村外开敞的田园景观过渡到村内封闭的巷道空间。水塘西面、南面为进入村落的石板路,石板路沿水塘自然转折,行人循着石板路进入村落,映入眼帘的便是民居围合的一处小水塘,水面倒映着错落有致的屋脊飞檐,水塘边柴草堆积,三两鸭子戏水其中,颇具农家生活意蕴。

水塘边的建筑空间布局也十分巧妙,水塘西侧巷道边有一民居一层退让巷道,为拓展空间在二层出挑一小阳台,有趣的是出挑形状并非矩形,而是斜三角形,这样出挑的阳台体态轻盈,与环境相容相协,既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又不妨碍交通,并且在平直的建筑立面上创造出富于变化的形体,体现了传统民居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之美。

历史要素

沛田村目前现存有古建筑百余栋,其中明朝至清末传统建筑约75座、祠堂4座,旧时官员府邸桐荫山庄1座,总建筑面积约38110平方米。

建筑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除祠堂年久失修外,其他大部分民居仍保留较为完好。这些建筑的形成受到当地气候条件、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宗族礼法等诸多因素影响,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

传统建筑以青石巷道相连,均为小青瓦两坡顶结构。祠堂四座集中分布于村中心,坐北朝南,为小青瓦硬山顶抬梁结构院落式建筑,总面积约871平方米。桐荫山庄位于村东口,1925年修建,建筑面积约5840平方米,由练武厅、文书厅、官厅、会客厅、对面厅、住宿厅和绣楼七部分组成,依山势建造,层层递进,是特色鲜明的旧时大户庄院。

沛田村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除上述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外,还包含有古桥、古井、古巷道、石雕、木雕等文化遗存。其中青石构筑的古井3口,位于村东口,分别为白头井、富贵井、龙门井;古桥2座,位于村口,为单孔石拱桥。

村落地处丘陵地带,村北有螺狮岭,南有天马山,东列玉屏山,西踞旗山;涧水与丽岩之水会于村西,水井分布于村东,山水相间,绿野平畴,村中古樟蓊郁,自然环境宁静幽美。

建筑院落

118号民居位于村落入口处,建筑临近水塘,造型轻盈优美。马头墙、木阁楼与水塘中的倒影相映成辉,是进入村落所见的典型景观。

建筑规模不大却布局方正,堂屋与厢房围绕形成三合院,中间设一小天井。出入口设在院落两侧,正房次间设有阁楼,屋面两边倒水,山墙为硬山。118号民居体量虽然较小,但建筑构造却十分考究,院门门头、马头墙及内部门窗雕花无不制作精良。建筑的用地十分狭窄,又在道路旁边,为了不影响行人,采用了二楼出挑增加使用空间,出挑的木质阳台呈三角形,体现了桂林民居的随意性、灵活性。

门窗装饰

沛田民居的外墙通常封闭厚重,但民居内部却大量使用轻盈通透的木质门窗隔扇,不但满足房间内部通风采光的使用要求,也增添了建筑的装饰之美。桐荫山庄的外墙窗,还采用了古典园林常用的“框景”手法,较暗的房间中,从圆形小窗瞥见外面美丽的山墙翘角,形成了一幅优美的建筑图画。

柱础、门槛及门墩

沛田村中保留的大量柱础不仅具有装饰功能,更是满足木柱与基础连接的防潮需要,造型有四边形、六边形、圆形等。其上雕刻的纹样多为浅浮雕,内容则为各种吉祥图案。大祠堂的入口处至今仍保留了由一整块青石雕刻而成的门槛及门墩,其上的花纹繁复精美,雕刻有摇钱宝树、四季花卉、鱼跃龙门等。

马头墙

沛田村中房屋密集,几乎每户都设有造型不一的马头墙。马头墙的脊檐采用直檐和观音兜两种形式,直檐长短随建筑体量大小变化,以三叠式居多,观音兜则以曲线起伏穿插其中。

(本版图文除署名外均由桂林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

新闻推荐

带俩儿子出门游玩 粗心母亲弄丢一个 民警兵分三路 一小时寻回小孩

27日上午10点市民蒋女士拨打晚报报料热线:前两天,我带着两个儿子出门游玩。玩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发现大儿子不见了,我快急疯了...

全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全州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