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行走全州洛口张家村

桂林晚报 2017-09-05 10:57 大字

张家村渡口的部分房屋。

?张家公堂也是具有教育功能的张家书院。

■周昱麟张师宽

全州县绍水镇洛口村委张家村,是一个享有“读书明理,诗书传世”美誉的古老村庄,也是历代商贾和兵家必争之要地。

1

洛溪张家几度迁徙德义立村

张家村位于湘江西岸,距全州县城30公里,绍水镇5公里。坐南朝北,依山傍水。全村有276户,近千人,均为汉族,张姓。因先祖号洛溪公,曾在下宅村定居,故又称洛溪张家、下宅张家。村中巷陌交织,屋舍井然。尚存有明清时期古建筑28座,保留基本完整。古桥3座,古石础木柱十多个,科举时代朝廷御赐的旗杆石(也称甲石)20余条。

据老一辈人回忆,过去村子里遍地是青石板,各个出口有七道大闸门,曲折往复的村巷中有十几道小闸门,道路均以鹅卵石铺就,阴沟以青条石砌边,排水通畅,村口有炮楼拱卫,外人来了犹如进入迷宫。至康乾盛世,村庄迅速拓展,全村大兴土木,仅道泉公一家一晚上就上了九根梁!如今村子的规模就是那时奠定的。

漫步村中,巷陌交织回环,屋舍背山临水,井然有序,青砖黄墙古瓦,雕梁画栋连成一片;燕尾飞脊,势欲腾飞苍穹。村中央的银杏树华盖亭亭,古木参天,须三四人方能合抱。

张家村历史悠久。据高祖碑文记载和前辈口传,先祖为张九龄后裔,发祥地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南宋时期,高祖衡舆公官居大理寺评事。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冬,元军攻陷赣北门户抚州城,江西全境陷于战乱中。为避元军,高祖外逃西迁。于公元1278年到达广西全州州城关外,入籍清湘郡恩乡二十五都二图七甲。因社会动荡,明成化年间,迁至距州城约六公里的福田坪虾子塘立家。依山而居,掘井而溉,繁衍生息。明崇祯年间,先祖顺造公、顺化公带家眷迁移至绍水镇下柳夏宅村(下宅村)。于康熙壬午年(1702年)建造房屋。因为宅地所限,先祖又成公(号洛溪)亲自考察,相中湘江西岸烟波缭绕、蜂聚鹤鸣之地,复于康熙年间,迁来定居。子孙勤耕苦读,厚德累仁,枝繁叶茂,遂成村落。因以德义立世,取村名德义村。又先祖号洛溪,故村冠以其名号,复以张家命名。

自康熙晚期至今,洛溪张家人已历16代近300年。

2

形胜之地商贾云集湘江要津战事纷纭

湘江西岸的洛口村,白沙河、咸水河与湘江三江交汇,水面宽阔,有舟楫之便,商埠之利,是古代湘江水运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在一公里范围内,拥有上洛口、中洛口、下洛口三个码头。而“洛口码头”之名,早已载入《全州县志》。

自公元前214年秦人开凿灵渠,“洛口码头”就成了湘、漓水道上非常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客商都在此停留。冬季河水水位下降,商船无法行走,客商们只有等到雨季来临,河道恢复通航,才能离去。短时勾留十天半月,长时则需等待数月之久,故旧时又称其为落客。在老一辈人的印象中,民国初年村中街坊上有药铺、缝衣铺、米粉铺、伙铺(旅馆)、屠户、打铁铺等20余家,俨然一个小集市。至今古村中,仍保留着许多旧时商家的房宅,从老宅子墙上残存的“药”、“当”、“铺”等模糊的字迹中,我们仍可以想见当年的繁华景象。

由于依山临河,地势平旷,雄踞川原,亦宜于屯兵扼守。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许多大小战事。最为引人注目的,这儿是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以军团建制最先突破湘江,踏上湘江西岸的第一个古村落。有学者将这里称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突破湘江的“第一渡”。

当时由林彪、聂荣臻、左权等率领的红一军团,抢占了湘江洛口村渡口,前往脚山铺阻击湘军。群众拆下自家店铺的门板、楼板,给红军架设浮桥,并热情接待红军烤火、喝茶。村民张先河主动给红军当向导,把队伍带到脚山铺。回家时红军还送给他两块银元作为酬谢。1996年、2006年,著名电影导演翟俊杰携电影《长征》《我的长征》剧组,两度来洛口村湘江战役旧址进行实景拍摄。2006年5月,国务院将村东南约500米远处的湘江战役旧址———大坪渡口,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早在清咸丰二年(1852年)四月,太平军离开桂林后水、陆两路大军北上,曾驻军洛口,烧毁村中一些富户的房子。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仅粮仓就烧了十余间。1944年秋日军由衡阳南下桂林,也曾在洛口驻军。日军在村里烧杀掳掠,打死村民二三十人,还抓走十余人当挑夫。村中的古建筑也大半被焚毁,公堂的柱子被鬼子锯开四个大口子用来拴马,板壁被拆下烧掉,至今仍没有修复。

3

教师之村遐迩闻名百年书院文脉昌盛

洛口张家村还是桂北有名的教师之村。妻女均是教师、年过五旬的村长张宗顺说,村里不少人家都曾当过教师,有的一户人家就有数名教师,是名副其实的“教师之家”。至于夫妇、父子、叔侄、妯娌皆为园丁的,比比皆是。据统计,自解放以来,该村有“50后”的教师20多名。近几年陆续有许多“80后”、“90后”的晚辈加入教师队伍。解放后的60多年来,该村先后走出了30多名教师,遍布全国很多地方。

为什么一个普通的小小村庄,走出了这么多的教师?

或许村里的公堂“张家书院”能说明这个问题。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张家公堂占地面积约540平方米,至今仍保存完好。中堂上悬挂着广西著名书法家黎东明博士题写的横匾“张家书院”。书院大门两侧楹柱上有一副对联:“周武秦皇楚汉隋唐天下敉平唯仗箭,桑科仕商礼仪廉耻国家事业要读书。”中堂两壁上写着:“腰缠万贯莫若身怀薄技,积金千两不如送子读书。”联语大气磅礴,且道出了先哲们读书匡时济世的家国情怀和对后人的殷切期望。

老人们说,张家书院自古以来就是学童们启蒙受教的地方。解放以前,本村和附近村子的儿童都在这里读书,由村里请私塾先生来教。张宗顺小时候就是在此开蒙的。在他的印象中,半个世纪以来,村里的老老小小都曾在这座书院接受初级教育。解放后,书院成了张家村及附近几个村庄的村民小学。直到2000年后,才完成了它作为村民小学的历史使命。

崇尚读书,厚德累仁,乃是张家村祖辈留下的家训。张家书院内墙上的张家族谱,详细地记载着这个小村庄的文脉之盛:“明清时期,该村邑(郡)庠生先后考取岁进士、贡生、恩进士22人,国子监太学生8人,明经进士1人。分别出任学政、教谕、训导、督学、县尹等。”“在民国时期出有留洋学者,处长、职员,其书香之风,礼仪之范享誉全县。有张先辰曾留学日本,后任广西大学教务长,桂林市副市长。”(注:见《全州县志·民国人物志》)

尊师重教的传统,不仅孕育了“教师村”,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崇文尚雅,酷爱读书学习,成就了一个民风和谐文雅的村庄。“不管大事小情,就算是一时难扯清楚的麻烦事,大家到书院敞开了说,任何争端都会被平息。”因为崇尚读书的村民“认事理,重德义”。

(本版图片均为周昱麟摄)

新闻推荐

米粉店歇业“送儿上清华”何以引关注

杨朝清近日,广西桂林市全州县一家米粉店贴出自己“去北京送儿子上清华大学读书而歇业”的通知,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记者联系上米粉店老板的儿子唐超,他表示自己进的是清华大学大类招生土木类专业,“...

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全州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