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兆光:五代投身军营的拥军模范之家

桂林日报 2017-07-28 10:56 大字

▲文兆光(图片由本人提供)

□本报记者孙敏

全州县东山瑶族乡斜水村的文兆光一家,堪称军人世家。

在这个家庭里,全家五代人共15人参军,有的立下了军功,有的成为烈士,为国家输送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民子弟兵。

文兆光的曾祖父文庄,是广西最早的革命活动家之一。1926年在广州中山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校内中共组织开展活动的骨干,并主编过党的刊物《支部生活》。1927年9月,文庄等人受党组织的派遣,前往湖南省祁阳县参加武装起义并从事军运工作。但由于被人告密,文庄等人在湖南祁阳县被捕。在严刑逼供中,文庄等人坚贞不屈、矢志不渝,严守了党的机密,保护了党组织。敌人在一无所获的情况下将他们杀害,文庄等人慷慨就义。

革命先辈的壮举在这个革命家庭的后辈心中埋下了为国尽忠的种子。

几十年来,踏着先辈的足迹,文家一辈又一辈后人纷纷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文兆光的父亲文在昌先后把自己的亲弟弟和三个儿子都送到部队。他说:“没有国家哪有小家!”

从小耳濡目染深受长辈们影响的文兆光,于1971年1月参军入伍,在军队中先后担任营部、团部通讯员。文兆光回忆当年说道:“那时候不像现在网络发达,送信都要走路,常常一个人连续走好几个小时。不过我们年轻不怕苦,就算人死了文件都不能丢!”一次在骑马追捕逃犯的过程中,文兆光从马上摔下受伤。在部队经过近一年的治疗后,于1975年4月带病退役返乡。

作为一名复员军人,文兆光对部队怀有深厚的感情。回到家乡后,他经常向年轻一辈讲述部队的故事。他继承父亲的传统,又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及侄儿、外孙等8人送到部队参军。他还经常与后辈书信来往,鼓励大家在部队要吃苦耐劳、勤奋工作,力争在部队建功立业。如今,文兆光全家先后有3人考上军校提干,4人转为士官,个个立功受奖。其弟文雁在部队服役近30年。作为军事记者,他先后推出了一批在全国、全军叫得响的先进典型,被评为“武警部队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6次。其子文新杰也因在部队成绩突出,先后4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到嘉奖。

虽然离开部队40多年了,但一年到头绝大部分时间,旧军装都没有离开过他的身体。这是文兆光给村里人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谈起其中的缘由,文兆光淡淡地笑着表示:“军装穿着舒服,有感情啊!几十年改不了啦!”他每年都会让在部队的儿子把不穿的旧军装寄回家给他穿。文兆光对部队的感情不仅体现在穿着上,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中。近年来,国家征兵政策发生了很多新变化,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文兆光从电视、报纸上了解这些信息后,积极向村里的青年人和他们的家长进行宣传,鼓励大家踊跃报名应征,到军营中去锻炼成才。

“文兆光一家对我们村子影响很大。当兵光荣,部队也能锻炼人,我儿子就是受他影响去当兵的,现在还在部队里呢!”村民唐承海话语间充满了自豪和对文兆光一家的敬意。文家的拥军事迹也感染和带动了村里人,现在村里的很多年轻人、包括一些独生子女都踊跃报名参军。据统计,近年来,斜水村几乎每年都有一名青年光荣入伍。

新闻推荐

“我们都是一家人”

本报记者李春生通讯员唐宏7月11日,在桂林经商生活的维吾尔族、回族同胞一行20多人来到全州县才湾镇,为遭受洪灾的全州人民送去了价值两万多元的物资和一份爱心。活动中,阿斯亚木·艾则孜告诉记者,她...

全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全州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