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深处绽放的智慧光芒
□ 贾登荣(南部)
许多人在参观博物馆时, 都为出土的那些古代铜器、铁器,诸如铜鼎、铜镞、剑等惊叹不已,甚至发出这样的疑问:它们真的是科学技术极不发达的几千年前冶炼出来的吗? 世界著名的冶金考古专家、丹麦人华道安通过广泛搜罗资料,撰写出这本《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通过大量出土文物及文献资料, 再现了中国古代钢铁冶炼的发展脉络, 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工铁精神, 让人们看到岁月深处中国古人绽放的智慧光芒!
《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 一书分为“早期铁器的审视、 公元前3世纪的冶铁工业、 金相学研究: 熟铁制品与钢铁制品、金相学研究:铸铁制品”四个章节。首先, 作者通过对我国早期出土的铁制品的详尽统计, 不但展示了中国古人在冶金技术上的发明史、创造史,还揭示出铁器制品对社会变革所产生的积极推动作用。作者梳理了我国先后在湖北随县、河北平山、河北易县、广西平乐、湖南长沙、陕西咸阳、陕西西安、山西侯马、江苏六和、四川成都、河南洛阳、河南辉县、河南邓县等几十处古代墓葬、 城池考古中发现的铜鼎、铜剑、铜镞、铜带钩、铁剑、铁釜、铁削、铁带钩、铁刀等钢铁制品,从而勾勒出一幅中国古代冶炼技术的发展历程。从这些林林总总的钢铁制品中,反映出冶炼技术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路径, 让人们从中听到人类前进的铿锵脚步。
《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一书还通过对中国古籍的研读, 发掘中国钢铁技术的发展脉络, 对中国古人的杰出智慧与工匠精神进行了全方位的呈现。 作者在对中国出土钢铁制品梳理的同时, 还从《史记》《汉书》《盐铁论》《山海经》《华阳国志》等文献中,寻找有关冶炼技术的记载, 从而深入探讨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发展轨迹、前进足迹。作者指出,早在先秦的地理书《山海经》中,我们的先人就记载说,有“39处铁矿存在”。虽然书中提及的地方没有准确的方位, 但通过人们多年持续的考证得出结论: 早在远古时期,四川等区域“应是一个十分兴旺的冶铁生产地区”。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记录了公元前2世纪一些建立冶金作坊的著名手工业者”,如卓王孙、程郑等;而《盐铁论》一书,更是对官营冶铁工业出现的详细记载。 从这些看似零星的文献中可以看出, 中国冶金技术是从民间自然发展开始, 然后被统治阶级将它作为特殊行业加以把控。而正是官方的介入,又促进了冶炼技术的升级上档, 让中国钢铁技术一步步走向成熟。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大量非凡的工匠,大量独一无二的冶炼技术, 成为当今也无法全部解释的谜团。
《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一书还把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与西方的冶铁生产体系进行了对比, 既表达了对中国古代冶炼技术的充分肯定, 也对中国钢铁技术给予了充分肯定与由衷赞赏。 如作者在“公元前3世纪的冶铁工业”一章中,作者就指出,从《盐铁论》的记载中可以知道,汉代的铁厂“设立于一大片森林的中央,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体系。 在这个体系下, 人们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于钢铁的冶炼与生产, 从木材的采集到烧制木炭、矿石的采集或挖掘、高炉的制作等”。这个特征“与18世纪美洲和更晚时候瑞典北部一些炼铁厂的设置十分相似。”同时,作者经过考证还发现,“高炉技术应该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开始在中国使用了,而从现有的文献看,欧洲则是在14世纪才有冶炼铁的高炉。在“金相学研究:熟铁制品与钢铁制品”一章中,作者通过对出土的刃兵器的研究发现,“它们都经过了淬火处理,其年代大约是公元前3世纪早期”,然而,西方关于“淬火的理论解释是在20世纪上半叶慢慢形成的”。从现存的钢铁制品与大量文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中国的冶炼技术早于西方国家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阅读这本《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 可以帮助国人树立起文化自信、文明自信,从而“不畏浮云遮望眼”,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新闻推荐
平乐县桥亭乡平石村新建标准足球场。本报讯(记者苏展通讯员何旭芳文/摄)农民体育工作是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要组...
平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