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古镇:茶江滋养的千年商埠

桂林日报 2020-06-23 10:27 大字

建于清朝的七层高的当铺,如今依然屹立在茶江畔。

茶江畔的一排榕树保护着沙子古镇免受洪涝灾害,如今也是古镇的一道风景。

老街尾石拱桥上的石狮。

老街上现在已没有往昔的繁华,显得有些冷清。一名小女孩正在老街上独自玩耍。

有着百年历史传承了4代人的理发店,至今还在营业。

核心阅读

位于平乐、恭城、阳朔三县(自治县)交界处的沙子镇,是一座岭南千年古镇,是昭州古城平乐县的“北大门”。清澈的茶江宛若一条蓝色的飘带,从恭城瑶族自治县的深山中向西飞来,与发源于平乐县境内的榕津河在这里相拥汇流,省道从这里穿境而过,贯通了桂林与梧州两大城市。

据史料记载,沙子镇始建于唐朝。早在唐朝初年,沙子镇已经是茶江河畔最为繁荣的集镇。因湘桂驿道从这里经过,又处茶江之畔,水道交通便利,沙子古镇便成为连接湘桂粤,沟通桂北与桂中的交通枢纽,也成为了南来北往商贾云集的地方。“沙子是个好地方,巍山底下起学堂,三湾九塘十八巷,街头街尾竖牌坊”,这首流传至今的打油诗就是往昔沙子古镇繁华的最好写照。

时至今日,因年代久远,沙子镇“三湾九塘”早已消失,只有“十八巷”还在。至今还保留着的一条长1.8公里的唐朝驿道,驿道两旁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的400多间商铺和屹立在茶江畔的七层当铺,向人们昭示着古镇昔日的繁华和荣光。

□本报记者汤世亮通讯员黄文毅文/摄

穿越千年时光的唐驿道至今依然保存完好

“要想了解沙子古镇的历史,去古道上走走就清楚了。”5月下旬的一天,记者来到沙子古镇的时候正下着蒙蒙细雨,整个古镇笼罩在烟雨之中,显得宁静悠远。按照当地人的指引,记者撑着雨伞从宽阔的省道拐进了一条小巷,不到五分钟就来到了古镇的青石板老街上。这里与外面省道上的热闹相比,显得有些冷清,一路上少有行人,两边的古民居有些已十分破旧,房门紧闭,偶尔有行人从驿道上走过,都能清楚地听见脚步声。

“如今老街上的居民大多都搬到外面去住了,只剩下少部分人还住在老街上。”沙子镇文化站站长林春华从小到大一直在老街居住,据他介绍,沙子镇的这条由大青石铺成的老街长1.4公里,宽约3米,是连接湘桂粤古驿道的重要通道。这条老街起于街头的长寿坊,止于街尾的贞洁坊,遗憾的是这两个牌坊都在“文革”中被拆除,如今已见不到了。

徜徉在老街,可见街道中间由大小相当的长方石板横向铺设,街道两边则由条形石板纵向铺设,护住主街路面,形成石板街的“主道单元”,然后再向两旁扩展,形成“路肩”。整个路面石板做工讲究,规整有序,这在桂北众多古石板街道中不多见。据了解,沙子镇的这条老街原本是沙子和碎石铺成,清光绪年间才改为青石板路。当地人自豪地说:“这样的路在古代可以称得上是‘高速公路’了。”

这条古石板街道边的两排老房子以二层小阁楼为主,青砖黛瓦,飞檐画栋,错落有致,古朴而典雅。据林春华介绍,古民居一楼用来做商铺、二楼住宿,二楼设有阳台和护栏,显得小巧而精致,“大药房”“理发店”和古商号招牌随处可见。据统计,目前,尚有保存完好的古铺面400多间。偶尔有摩托车飞驰而过,才让人感觉到现代气息。

由于古街毗邻茶江,沿江街道的一个单元就有一道用于防洪防盗的拱形闸门。闸门往下有石阶通向茶江码头。古时茶江水运发达,大宗的物品由茶江转入桂江,在沙子中转,再由桂江运载到梧州、广州直至出海。同时,也把广东的食盐、布匹和各种小商品运到沙子上岸,再通过陆路运往湖南等地。上世纪50年代后,老街开始冷清了下来,特别是到了七八十年代,随着公路的开通,沙子古街的繁荣慢慢消退。

沿着老街往平乐方向行走,在老街中段,记者看到一个破旧的古建筑上写有文化宫三个字,但建筑已破败不堪,地上长满了野草。今年77岁的沙子老街老人袁继祺告诉记者,文化宫原本是上行宫,它与下行宫和湖南会馆、广东会馆并称为老街的“两宫”和“两馆”。据他介绍,“两宫”和“两馆”原本是古时官员和湘粤商人途经沙子时的打住之所,民国以后,这里就成了当地百姓节日聚会及艺人演出的重要娱乐场所。据沙子古街上的老人们说,过去“两宫”“两馆”每三年都要搞一次盛大的活动,请来邻近四乡的龙狮表演班子助兴,活动历时多日,煞是热闹;平日里老街上有人过寿或开业,也会请戏班到这里唱戏。“以前老街的商铺有自己的协会,如果有老百姓反映有商铺缺斤少两,协会就会对该商铺进行惩罚,惩罚措施之一就是请戏班到行宫和会馆唱戏。”袁继祺说,过去沙子桂剧帮十分出名,其中的蓝衣小社桂戏帮就有表演人员四五十人。后来,随着陆上交通的发展和水路运输的衰落,老街上的人们纷纷搬出,老街的湖南会馆和广东会馆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被拆除,下行宫也早已没了踪迹,只剩下上行宫的残垣断壁,甚是可惜。

再往前走,古镇西南郊,有一气势雄浑的石拱桥,名曰太平桥,由西向东飞架,横跨蜿蜒流过的茶江支流。该桥全长30米,高7米,宽4.2米。桥有一大两小三拱,大拱为主孔,跨度6.1米。两小拱供泄洪防护桥之用。桥面两侧护栏各由5根石柱和4块屏风石板镶嵌而成。两侧石柱顶端共雕有8个栩栩如生、造型各异的石狮,当地人也把这座桥称为狮子桥。桥栏镶嵌的屏风石板上刻有美丽的动物、花鸟、人物等浮雕。中部桥栏屏风石板上雕刻着《薛仁贵征东》《张果老骑驴》等耐人寻味的古典人物画。

有趣的是,桥栏两侧无论是石柱上的石狮抑或是石板上的浮雕,从雕刻风格和制作工艺来看都迥然不同。据沙子古街上的老人说,原来此桥是由广东会馆和湖南会馆共同建造的。两个会馆各请了一班石匠,因而桥栏两侧的石狮雕像和屏风石板上的浮雕风格迥异、工艺悬殊,是保存完好的湘粤古建筑和雕刻文化的实物资料。

七层当铺,见证沙子古镇昔日的繁华

尽管如今的沙子老街已变得十分冷清,但在袁继祺的的记忆里,古镇的繁华好像还没有远去。“以前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是沙子镇的会期,很热闹的。”袁继祺说。

据他介绍,沙子镇自古就有祭祀关公的传统,相传每年关公生日前后镇上都会组织巡游、跑牌灯、划龙舟等传统民俗活动,镇上的居民在这一天都会邀请亲朋好友到家里来做客,少则一两桌,多则七八桌,好不热闹。周边的县乡也组织队伍过来参加划龙舟比赛,参赛队伍多达十四五支。获得冠军的队伍还有奖励———一头烧猪、一坛酒和一个大红包。近几年,随着政府对水上运动安全性的考虑和当地主持活动的有威望的老人相继过世,沙子镇的关公节逐渐冷清了下来。

而如今,还能让人联想起沙子老街往昔繁华的就是矗立在茶江河畔的平乐县最高大的古建筑———七层当铺。

在袁继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沙子大桥西头,远远地就看到那座古楼。走近一看,楼高10多米,占地约200平方米。细数了一下,楼分7层,用大条石和青砖砌成,每层不同方向都留有对外的射击孔。整体看上去甚是雄伟。

据介绍,七层当铺建于清光绪年间,由一名法国传教士出资兴建。此楼造型美观,外墙青砖结构,内部木质结构。整个建筑,中西合璧,在古镇的众多建筑物中如鹤立鸡群,成为沙子古街标志性建筑。电视连续剧《石达开》《五月的鲜花》等影视剧组都曾将这里作为取景地;电影《父亲的老船》摄制组也以秀美的茶江及茶江边的老渡口为背景进行拍摄。古镇、石板街、老当铺和清澈的茶江,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典雅古朴的岭南古圩镇画卷。

街上一位老人告诉记者,楼里面已经没有东西了。上世纪60年代当民兵时,他经常到房顶放哨,所以对里面情况很熟悉。他说,在一楼的大房间里有三根大砖柱,直达楼顶;以前有螺旋形楼梯,还有梯形货架,都可以通到第五层;从二楼往上,楼层都是由木板铺成,到了五楼后,要继续上楼只能通过梯子从一个方形小孔钻上去。

新中国成立后,原沙子粮所曾用此楼作仓库。上世纪70年代,梯子被锯掉了,从此几乎没人再上去过。

他说,当铺开设于清光绪初年,最初名叫“仁义饷押”,后改名为“义安押”,由当时沙子街比较富裕的余富盛、德合堂等老板开设,共有8个股东。老板曾雇用8名广东籍的伙计掌管业务。

老人介绍,当时恭城、阳朔部分乡镇及平乐沙子附近群众在青黄不接或急需用钱时,就将家里值钱的首饰、农具、家具等拿到这里当些现钱,以度过困难时期。

后来时局动荡,当铺几经转手,生意逐渐下滑。

“一个镇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当铺呢?”当地的干部告诉记者,沙子是个千年古镇,早在唐代就十分繁华,周边县以及广东、湖南等地的商贾和百姓通过茶江、桂江来到古镇,圩日时客商云集。余富盛也是广东人,他正是看中了沙子优越的地理位置才投资开当铺的,可以说这个当铺也是沙子经济曾经繁荣的见证。

除了当铺,平乐沙子古镇的石板街上还有一个已有百年历史的理发店,名为“沙子理发社”。店内约20平方米,很有些历史的房间墙壁有些斑驳,里面的设备也有些陈旧。西洋镜、理发椅……店里至今还保留着沿用了百年的理发用品,实在少见。

据了解,经营这家理发店的是年过花甲的林运生师傅,他是这个理发店的第四代传人。据他介绍,理发店虽然换了几个地方,但这些理发设备却一直保存了下来,而且沿用至今。

“你看看这块镜子……”在他的指点下,记者留意到,理发用的几块镜子明显与现在普通镜子不一样,镜子长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四边都用木边镶了起来。林师傅说,这些镜子是清末时买回来的,那时叫西洋镜,在开店时就用了,一直沿用到现在。

街上的老人告诉记者,由于手艺不错,过去这个老店生意很红火。如今,新潮的理发店层出不穷,这个老店依然开门迎宾,显示出自己顽强的生命力。

榕树留荫,农旅结合,古镇绽放新光彩

“多亏了这些树,否则不知道堤坝要修多少次……”古街的居民告诉记者,因为石板街与茶江相邻,以前每年都受到洪水的威胁,每年涨水都会淹到街上。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沙子老街的老人组织青年到茶江堤岸种树,经过大家的努力,种了上百棵榕树。经过几十年的生长,当年的小树苗长成了大树。

记者来到古街毗邻茶江的堤岸上,看到堤岸上每隔几十米就有一棵榕树,共有几十棵,长得茂盛粗壮,大的树干需要几个人才能合抱,树冠高的有10多米,郁郁葱葱,远远看去把整条堤岸都遮盖了起来。因为榕树根系发达,十分有利于水土保持。“不但是风景,还是天然防洪堤。”居民们说。据袁继祺介绍,以前沙子老街时有被洪水淹没的情况发生,但自从榕树长成后,沙子老街再也没有遭遇洪水的侵袭。

“我们世代生活在这里,我们有义务把祖先留下的遗产保护好。”袁继祺告诉记者,“文革”后,为保护好沙子古镇古迹,当地的民众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古镇名胜古迹保护协会。上个世纪90年代,老街的居民为保护老街的青石板路免受机动车碾压,在街头街尾立起了石墩,同时老街上的居民也相互协议,不能随便拆掉沿街的古民居。因此,沙子古镇虽历经沧桑,但依然保存完好,成为目前桂北地区保护最完好的古镇之一。

“沙子古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开发利用,让其昔日的繁华再现,重新绽放新的光彩。”沙子镇政府的一位负责人说。据她介绍,沙子古镇历史悠久,至今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民俗,享有“桂北龙舟第一镇”的美誉。近年来,沙子镇先后建成了“万亩沙田柚基地”“万亩淮山种植基地”和“万亩柑橙基地”,2008年还成功举办了沙子“五月十三”传统民俗文化暨首届淮山节,把传承古镇民俗文化和发展生态农业与特色旅游融为一体,为发展古镇特色经济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如今,当地党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挖掘、开发和利用措施,力图把沙子古镇打造成“生态观光农业基地、影视拍摄基地、历史文化古镇”,成为大桂林旅游圈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新闻推荐

平乐:“阳光助残基地”为贫困残疾人打开就业天地

本报讯(记者韦莎妮娜通讯员苏桂)近日,由平乐县残疾人联合会依托“阳光助残基地”,分批(次)为102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发放了鸡苗,...

平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