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真实的贫困户故事 一位脱贫农民创作出电影剧本《最后一家土屋》

桂林日报 2020-03-24 09:33 大字

姚朝清的作品充满了乡土气息,因为主人翁的生活轨迹大都在平乐的乡间。

姚朝清在姚玉娟的土屋里和她沟通。

在姚玉娟的新家,姚朝清在了解情况。

姚朝清的手写稿。

□记者游拥军通讯员黄郡姚礼师文/摄

平乐县桥亭乡大湾村村民姚朝清在2016年前还是一个贫困户,目睹了扶贫干部们在脱贫攻坚上的亲力亲为,目睹了本村贫困群众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再结合自身经历及同村贫困户姚玉娟的真实故事,历时将近两年,他创作出了电影剧本《最后一家土屋》。

近日,记者走进大湾村,走近姚朝清,探访这位独立完成一个电影剧本的农民兄弟。

从小,姚朝清就对写作感兴趣,他上过当时乡里的“农业中学”。上世纪80年代,一直怀揣“文学梦”的他报考了山东师范大学自修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山东师大的自修生,通过函授学习,为自己的创作打下了基础。“可惜当时我已经有崽有女了,负担比较重,没有完成所有学业。”姚朝清说,作为家中主要劳动力,他被迫中止了学习,外出打工谋生,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没有放弃成为一个作家的梦想。

2004年,姚朝清在采石场打工,开山炸石时不慎受伤,落下了三级残疾。

但生活的磨难没有磨灭他的激情,静下来的姚朝清重拾了自己一生的梦想。从2005年至今,他创作出了5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2018年,他的心中更是萌生了创作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新作品的愿望。他时常去到贫困户姚玉娟家中,走近驻村扶贫队员,观察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用笔记本记录下了扶贫工作的点点滴滴。

“有时候碰到了好的故事和感人的瞬间,我晚上回家连饭都不吃,就要写下来。”姚朝清说。由于自己不懂电脑,写作工作还是依赖手写,光写坏的钢笔就有20多支。

“经过将近两年的创作,2019年底,十几万字的《最后一家土屋》初稿终于完成了。”姚朝清说,因为作品当中的人物活动地点大都是在桥亭乡及周边乡镇,因此呈现出来的都是平乐当地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极具本土代表性。他希望作品能够得到出版,或者出现在银幕上,这样既能起到宣传平乐的目的,让更多的人看到脱贫攻坚的不易和成绩,也能体会到平乐乡间淳朴乡风的美和好。

新闻推荐

平乐:以疫情防控为切入点 强力促推市场综合环境整治

本报讯(通讯员莫振芳陶贷玉)为把好市场防疫关,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切实提高农村环境卫生质量,平乐县通过强化监督,推...

平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