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摩崖造像 唐宋中印文化交流的例证
危岩兀立的西山龙头峰上“布满造像”
桂林摩崖造像的珍品———李实造像
伏波山还珠洞内,佛像面对清澈的漓江,“无一点尘俗气”。
核心阅读
在桂林两千多件摩崖石刻中,佛教摩崖造像一直是不可忽视的题材。这600余尊的造像,遍布桂林的西山、叠彩山、伏波山等名山,其中西山数量最多。桂林的摩崖造像雕工细腻,形象生动自然,有岭南“小家碧玉”的地方风格,区别于北方造像的宏大。抗战时期,著名学者罗香林考察唐代桂林摩崖佛像后提出,桂林的佛教不属于北方佛教系统,而是从南方海路传入。因而桂林摩崖造像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例证。
□本报记者胡晓诗文/摄
造像风格自成一派,为佛教传播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西山便是旅游胜地,是桂林最早开发的旅游景区。在“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桂林,西山因山峰林立的特色而著称,它主要由千山、龙头峰、西峰、观音峰等十二峰组成,毗邻当时桂林最大的湖泊———西湖。清幽雅致的环境,使西山为历代佛家所钟情。这里殿宇辉煌,星罗棋布,唐代南方五大禅林之一,名震岭南的西庆林寺(也称延龄寺、西峰寺)亦坐落于此。唐人莫休符在《桂林风土记》中说:“寺在府之西郭郊三里,甫近隐山,旧号西庆林寺。武宗废佛,宣宗再崇,峰峦牙张,运木交映,为一府胜游之所。”
昔日的西庆林寺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西山仍留下了众多宝贵的佛教遗产,让后人得以领略唐代佛教的盛况。在西山的山径石壁上,到处留存有唐代的佛教石窟,共计98龛242尊。它们一尊一龛或多尊一龛,高者2米,矮的仅数厘米,分布在各峰山径的石壁上,蔚为壮观。西山的摩崖造像没有北方和中原的石窟造像那样规模宏大,却有岭南“小家碧玉”式的小巧玲珑、表情温和生动的独特地方风格。
在这些造像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唐调露元年(公元679年),镌于观音峰半山脊的李实造像。龛内浮雕一佛,二胁侍菩萨。中间的毗卢舍那佛坐高1.2米,发型高肉髻,面相丰满,鼻梁略高,两耳垂肩,目扁长,眼神宁静含蓄,口合唇掀,嘴角稍上翘。他身着轻薄贴体袈裟,衣襟斜披,袒露出右肩右胸,宽肩细腰,肌肉结实匀称。佛双足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身后雕刻莲瓣形背光图案。两旁是两尊高0.9米的胁侍菩萨。菩萨头戴花冠,身披轻帛斜至腹部,上身裸露,双手合十,侧身向佛,端坐于有梗莲蓬台上。这组雕像刀法洗练,线条流畅优美,典雅的风格明显受到中印度秣菟罗艺术的影响,是桂林摩崖造像中的珍品。1986年,这龛造像经历了一场劫难,造像中间的佛像头部被盗凿卖到国外,现佛像头部为1987年由文物部门复制。1941年,著名历史学家罗香林教授在其《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专著中提出,这种风格与印度菩提伽耶大觉塔的佛像相似,佛教传入桂林的途径,是由印度经南洋至广州或由越南到广西到桂林,有别于北方的佛教系统。西山的摩崖造像也为研究中印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例证。
佛像的捐造者李实的生平史料中并无记载,从造像记中可知,他是隋朝太师太保申明公李穆的孙子,当时是昭州(今广西平乐县)司马。李实捐资的这尊造像是桂林史册记载中年代最早、刻有造像记的摩崖造像。今记录在册的西山唐代造像记还有《佚名造像记》《曹楚玉母西山造像记》《梁今义西山造像记》《尹三归西山造像记》《陈对内西山造像记》《李兴合家西山造像记》等。
龙头峰是一座危岩兀立的小石山,因从南面看上去很像龙头而得名。1939年,文化学者陈志良最先在这里发现了佛像。密密麻麻的佛像满布石壁,但规模都很小,多为一佛二菩萨或单独一佛,最复杂的是五号龛,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供养人一飞天。此龛的飞天形象,为广西唐宋时期佛教造像中唯一所见。
公元841~845年,唐武宗下诏禁断佛教,僧尼还俗,拆毁寺庙,全国的佛寺和造像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虽唐宣宗即位后重新尊佛,但西山的寺庙文化却因此一蹶不振。虽经历“武宗灭佛”这一历史事件,但西山还是保留了相当数量的佛龛造像,是广西现存唐代佛教摩崖造像最多的地方。
不同时期的造像,记录桂林佛教自西向东发展走向
桂林的摩崖造像远不止西山一处,它们散布在市区的伏波山、叠彩山等地,各自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反映了不同时期桂林佛教的发展。
在西山东北部的骝马山北麓,有摩崖造像6龛23尊。由于这些佛像长期被泥土掩埋,直到1983年被发现时,依然保存完好。其中,3号龛规模最大,造像多达9尊,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二供养人。主佛高肉髻,面相颐方,平肩直腰,善跏趺坐,脚踏莲花;弟子面向主佛,拱手胸前;力士站在菩萨外侧,其中左侧的力士头戴尖顶高冠,深目高鼻,连腮胡须,穿靴着长袍,胸前拄长剑,一看就知是波斯人的形象。骝马山造像面容丰腴,阔胸细腰,身段修长婀娜,极具唐代塑像风韵,应是中唐时期的作品。
唐宣宗再兴佛教后,漓江边的伏波山成为桂林摩崖造像最为集中的地方,共45龛219尊,另造像记2方。造像多为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复兴佛法后的作品,是桂林佛教造像艺术代表作之一。其内容与风格较盛唐时期有了变化,造像朴实无华,有较浓的世俗情态,面像生动自然,接近现实。最具代表性者为第四十一龛,造像7尊,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供养人。主像卢舍那佛,高0.6米,结跏趺坐于仰莲台狮子座上,高肉髻,面相浑圆,神态端庄,内着僧袛支,外披袈裟,左手按膝,右手举两指作环状结说法印。身后有火焰状背光。左右为弟子迦叶、阿雅侧身合掌向佛。二胁侍菩萨头戴冠,颈饰环,帔巾横于腹下,一手抚胸。供养人身着俗服跪于龛像前。再如,临江的崖壁上,有一龛观音菩萨浅雕造像,像高1.85米,头戴繁密花冠和宝珠,花冠正中有一小化佛,冠两旁宝缯下垂至肩,向外飘扬。菩萨面形长圆,神态和善,眉如细柳,樱桃小口,头后有两重火焰形头光;胸前佩戴悬铃,遍身挂璎珞;左手略举,掌心托珠,右臂下垂,手持净瓶。整龛造像刀法细腻娴熟,形象优美,轻盈潇洒,给人一种婀娜多姿的美感。造像旁有“桂管监军使、赐绯鱼袋宋伯康,大中六年(853)九月二十六日镌”的题记。这是唐宣宗开始复法后桂林的第一龛有记造像,也为确定伏波山摩崖造像的时代提供了断代依据。下洞珊瑚岩口有一龛宋代的道教造像,造像两尊,头包方巾,一尊举起手指,昂首张口,一尊盘腿静听,像的下端有嘉定八年(1215)《戏题诗》一首。这种佛道共存的景象可谓奇绝。还珠洞摩崖造像与盛唐时期相比,宗教色彩明显退逊,体现了当时宗教艺术与世俗现实艺术的结合,反映出佛教的日益世俗化和民族化。学者认为,还珠洞的佛教造像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西山与叠彩山风洞的中间一环。
叠彩山造像分布在山腰的风洞内。唐人元晦在《叠彩山记》中曾提到,“其西岩有石门,中有石像,故曰福庭。”武宗毁佛灭法,风洞的造像遭到严重破坏。现存造像24龛98尊,大多是宋代匠人在原龛上重刻的。有明确纪年的最早为宋治平元年(1064年)造像和志华造像。佛像面型瘦削,神态忧郁,衣服厚重,莲座低矮,莲瓣肥厚,背光从唐代的莲瓣状演化为椭圆形,风格与西山的明显不同,具有鲜明的宋代风格。
纵观桂林的摩崖造像,大体风格相似,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以时间为线索,最早是初唐的西山,其次是中唐时期的骝马山,再次是武宗毁佛后的伏波山还珠洞,最晚的是叠彩山,主要是唐末至北宋中叶。不难看出,唐宋时期桂林的佛教有从城西向城东发展的趋势。
佛教文化融入桂林旅游发展,展现桂林深厚文化底蕴
桂林摩崖造像的选址都是风景优美之地。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造就了一个个经典景观。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廖国一介绍,“桂林唐宋时期摩崖造像的环境选择都相当注意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多开凿于静谧之地或幽静茂密的山林中。”比如,西山“峰峦牙张,云木交映,为一府胜游之所”。伏波山还珠洞面对漓江,视野开阔,水路交通便利,正如古人所说“下临漓江,无一点尘俗气,上有真人迹在焉,盖神仙窟宅也”。叠彩山风洞是桂林的奇洞之一,前后两洞南北开阔,中间狭窄,成葫芦状,南北之风形成对流,因此被称为“清凉世界”。“佛教中所推崇的‘涅槃’为清凉空寂之美,在空间上来说为‘空’,就时间而言为‘静’。而处于幽深之处的西山、骝马山则是佛教空寂之美的较好体现,也是唤醒人的佛性、引发人进入禅定止观的最佳环境,在空寂的大自然中悟空谛、修禅定,万象杳然,万念俱寂,是佛教闲境之美的最好体现。”
廖国一教授进一步介绍,桂林唐宋时期的摩崖造像在开凿的过程中,通过江水、丛林、崖壁等环境的选择,以及基座、体量和方向位置的变化,给人肃穆静谧的感觉。大多情况下,普通民众对佛教的接受在于寺庙、造像等实物的存在;他们的宗教情感源于对佛祖的皈依,佛教故事或神话是他们佛教知识的来源;布施持戒、礼敬三宝等宗教活动则是他们的宗教实践。“因此,桂林唐宋时期摩崖造像不管是在位置的考虑上,还是环境的选择上,都有所取舍,利用天然环境的幽深,营造庄重肃穆的‘佛国’氛围,从而将信佛敬佛等融入民众的实际生活方式中,使其通过造像、拜佛等活动为民众所接受。”
“如今流传下来的诗文证明了宋代桂林寺院佛塔遍布文人的游览足迹,桂林佛教的发展促进了当时桂林的旅游。”廖国一说。如今,以摩崖造像为载体的佛教文化通过各方的努力发掘,与当代旅游深度融合,不断助力桂林旅游的发展。
2017年3月,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市发改委印发了《桂林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明确了包括文化创意在内的产业重点,在策划包装独具桂林历史文化特色与消费者需求深度融合的产业类项目中,就明确有唐代佛教造像这一项目。
桂林佛教文化的保护利用,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民间组织的参与。负责运营西山景区的经营者戴先生介绍,在公司的运作下,西山景区在国内的知名度不断攀升,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到桂林游览必到景点之一,近几年的游客接待量增幅均达10%以上。他说:“我们是桂林历史遗迹的守护者,也是桂林历史文化的传播者,更是桂林旅游行业的奋斗者。我们将努力促进桂林历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作出新贡献。”
如今,人们在观赏风景的同时,还能通过山水之间的古老佛像,体会佛教文化带给桂林山水的清空之美。
新闻推荐
党员代表切蛋糕记者雷媛媛/文通讯员杨静/图晚报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一名合格党员。”“我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而骄傲...
平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