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村:古韵古风迎面扑来

桂林日报 2019-03-28 13:00 大字

历尽沧桑的古村巷子

八仙村古民居建筑群

榕荫掩隐下的古戏台

八仙村油榨石碾

八仙村民长桌宴

八仙村古井

□陶彩忠苏桂文/摄

平乐县二塘镇大水村有一座明朝万历年间起建至今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八仙村。八仙村依山而建,前后巷道通过院落后门相连相通,防盗防火,采光排水,自成一体。古民居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雕花门窗,古色古香;厢房天井,鱼池假山,舒适雅致。古榕树下古戏台,古井溪流古门楼……走进八仙古村,感到古韵古风迎面扑来。

八仙村的村民均为莫氏人家,目前全村有95户450余人。据当地村民介绍,先祖曾是唐朝末年随陶、李太尉南征昭州的青州大军将校,后由于朝廷变故,后梁篡唐,陶李莫翟等将校故土难归,便在昭州南郊的“南木峒”(阳安、青龙、张家一带)择地而居。莫氏家族以青龙的平西村为住址,在远离中原的南国一隅繁衍生息,从此逐渐成为平乐中原移民的一大姓氏。

根据平乐《莫氏族谱》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约公元1610年),平乐县青龙平西村莫氏后裔第二十八世系莫日宝因家庭分家,其兄分至二塘的岐村,而他则分得一处叫“牛洞寨”的地方起土建村,繁衍生息,至今四百多年历史。

八仙村古称“牛洞寨”,四面有石山土岭环绕,地势北高南低,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山区小盆地。村南有一支山脉自北向南蜿蜒盘旋而来,远观可见有八个山峰突兀而起,每逢雨后天晴,雾气弥漫,山形酷似传说“八仙过海”中的八仙飘然而至。传说八仙村后的乐荣山腰上曾建有一仙姑庙,莫氏先祖们逢天旱求雨十分灵验。也许是当地村民对传说中八仙的崇拜,也许是农耕时代人们对“仙姑赐雨”的渴望和感恩,此后村民将“牛洞寨”更名为“八仙村”。

八仙村有平乐县目前保留相对完整的明清时期徽派古民居建筑群。古村依山而建,层层递进,户户相连,古村四周为“三合土”夯实的城墙;古民居内以明清时期徽派建筑风貌为主,镶嵌在古村落、古民居墙上的文化符号,处处彰显出中国南方古民居建筑“聚族而居”和“天、地、人”融合相生的建筑理念。

八仙古村落民居建筑群是先建下街,后建上街。下街为古驿道,亦为全村主街,两头设有门楼,目前保存完好的只有西边出口的“康乐门”。全村以下街中段现存的三间一院古民居为主线,向左右和后面发展延伸,逐步形成拥有上下两条街道、五个门楼和一个花园为主体的古建筑群。

八仙村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耕村落。前有良田百亩,后有千顷山场,土地辽阔,水土丰润。当地莫氏人家传承中原的耕读文化,老老实实种田,孜孜不倦读书,本本分分做人。到了明清时期有了资金积累后,逐步发展了以“榨油”“石雕”为主的加工业,承接周边村庄的榨油业务,石雕加工产品也远销外地,这使八仙村一度成为当地闻名的富庶村。

平乐莫氏人家母村青龙平西村村民酷爱唱戏。村子曾经是平乐南部的文化中心。当地民间曾有“日头蒸,蒸姑归。姑撑伞,去平西。平西有戏唱,看到不想归”的土话童谣。八仙莫氏人家传承了青龙平西母村崇尚唱戏的文化传统,建起庙宇戏台,办会期庙会,逢年过节唱戏娱乐,四乡八村的人们来看热闹,把平静的小山村闹得沸沸扬扬,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平添了许多文化情趣和文化熏陶,为当地子弟的教育和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温床。

据当地村民介绍,明清以来,八仙村子弟开始逐渐走出山村,或读书博取功名,或从军尚武,曾一度出过不少小有名气的人物:清朝年间的进士莫育光;民国时期黄埔军校第21期学生,时任国民党陆军装甲兵中校的莫定国;黄埔军校第21期学生,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中校的莫峻峰……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八仙古村的庙宇、戏台虽然已经荒废,但会期文化仍然传承。每年农历十月初十“十月香”会期仍是该村一年一度最热闹的日子,也是八仙村人展示传统美食和传统待客之道的日子。当天,村民在家设宴款待亲朋,远近的客人也风雨无阻前来相会。“中午油茶夜晚酒,鸡鸭鱼肉十八酿”,为这个传统村落增添了一道饮食文化风景。为丰富民俗文化活动节目,当地村民还会举办舞龙舞狮、篮球赛、拔河赛和文艺演出,连续三天,小小山村成为附近村庄最热闹最受注目的地方。

新闻推荐

快乐家园暖童心

低年级的孩子已经自己学会了叠衣服、叠被子。朗朗的读书声响彻校园。校园里,孩子们的笑脸是最美的一道风景。近年来,在当地...

平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