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敕封征南大将军陶英□陶彩忠文/摄
古营城墙遗址
古营古驿道
陶英卜居地——阳安陶村“陶氏世居”门楼
古营小学——— 古城隍庙遗址
陶英雕像
平乐县地处广西东北部,周朝为百粤地,秦属桂林郡地,汉属苍梧郡,三国甘露元年(公元265年)置平乐县,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至唐贞观八年(634年)始为昭州。此后,历代皆为州、府治地。
1700多年的历史,赋予了平乐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留下了一大批历史名人的故事。他们或者为开疆拓土,或者治邦平乱,或为官一任,或挥毫泼墨,诗赋平乐,与平乐有一段佳缘,留下一段佳话。然大都在这里作短暂停留后,又匆匆而去。但是,唐朝末年,一位当年叱诧风云、征战四方的朝廷大将,竟然在这远离中原故土的南国一隅长留了下来。从此,他与他的将校们栉风沐雨,筚路蓝缕,开垦南荒,繁衍生息,传承中原文化,把平乐传统农耕文明推向鼎盛——— 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征南大将军、唐敕封太尉陶英。
据《平乐陶氏族谱》记载,平乐陶氏始祖,讳英,字世民,号俊杰,谥号“文忠”。生于唐宣宗已巳年(公元849年),祖籍系江州,江西“太守”公之子,晋朝大诗人陶渊明之后裔,进士出身,唐昭宗时立战功奉命职守青州府,任青州知府。后由于多有善政,擢升兵部右侍郎,荣封太尉官职。
唐朝末年,社会动荡。汴州(今河南开封)刺史、宣武军节度使朱温,本是黄巢叛将,归降朝廷后,在征剿黄巢起义军过程中,势力迅速壮大。他把持朝政,野心勃勃,谋杀朝臣,并胁迫唐昭宗从长安迁都洛阳,篡唐之心昭然。为力保唐室,陶英上疏言事,弹劾朱温。朱温震怒,但迫于陶英率领的8万青州兵是当时唐朝最强悍军队之一,青州距洛阳又较近,故不敢妄动。唐哀帝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昭州动乱,朝廷封陶英、李樑为征南大将军,率8万青州大军远征昭州。
昭州,北临桂林郡,南接苍梧(梧州)郡,西靠柳州郡,东倚广东的连州,当时不过是“炎荒瘴区”,也是“南蛮”群聚之地。青州大军从山东出发,过长江,越洞庭,穿湘漓,入桂江,浩浩荡荡,兵临昭州。蛮兵闻风逃遁,进入山林。大军兵不血刃,占领了昭州。之后,青州大军兵分两路进军“南木峒”。一路从乐水向南进兵;一路从桂江长滩湾码头上岸,驻兵玄坛(桥亭),直指青龙、阳安一带。
为了便于屯军和招降蛮兵,陶英专门在南木峒筑有两个土城。据清雍正年间的《瑞山陶氏族谱》序中记载:“太尉征剿时曾筑土城二所,一在张家墟车尾塘对江,一在水铲。其制用筑成基,周围高六七尺许,基外掘沟,中阔面积约百余弓,旁置四门……”。虽历千年,土城遗址仍然清晰可见。由于年代久远,后人把这两座土城称为“古城”或者“古营”。土城所在的张家镇张家村委会的自然村名叫“古城”,其附近的一个自然村叫“古城背”;而源头镇水铲漕的土城则称为“古营”。与此同时,由于奉行唐太宗以来“爱华夷如一”、“绥之以德”民族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安民和招抚措施,蛮兵纷纷下山投诚自首。两年时间,底定昭州,至今当地仍流传着陶太尉“摇旗纳叛,智收蛮兵”的故事。
正当南征凯歌,向朝廷报捷班师之际,唐王朝已经走向崩溃。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唐朝发生政变,朱温废唐哀帝,改元开平,国号为大梁,朱温即梁太祖。听到此消息,陶英肝肠寸断,义愤填膺,立即准备挥师北上讨伐朱温,兴复唐室,青州将校群情激昂,纷纷表示要打回中原老家。无奈,荆襄、岭南各地均归附梁朝,大势已去。
南征昭州的青州大军报国无门,有家难回,只能望北兴叹。陶、李、莫、翟等将士誓不为梁臣。于是,次年,在陶英的倡导下,众将校辞官解甲,携眷属屯居于昭州南郊“南木峒”。陶英以诞山脚下的莲塘村(今阳安陶村)为家,其他随军将校分别在青龙、阳安各地择地为居。从此,在这南国一隅留了下来,成为平乐的第一代大规模中原移民。
“南木峒”,史载位于平乐南部,是榕津以上至桃溪岭以下一带,即今张家镇、青龙乡、阳安乡、桥亭乡一带,古时为原始森林和湿地。陶、李、莫、翟、荣等将校屯居于此后,对“南木峒”进行了大规模开发,使之成为当地最早的农业发达区域。同时,由于陶李太尉的卓越军事和管理才能,使昭州能在五代十国60多年的纷乱年代得以独享太平,“南木峒”成为当时的“世外桃源”,百姓安居乐业,农耕经济迅速发展,后人称“南木峒”为“易治”,又称为“陶李峒”。
据益都县(山东)图志卷三十一《列传·唐·陶英》援引《十国春秋·楚纪本传》中记载:陶英,字世民,世为青州府人,唐末累官太尉。天佑二年,上书言事,指斥时政,忤梁王朱全忠。因授征南将军,领兵八万,出镇昭州以疏之。明年,唐亡。英惧祸,隐于昭州之诞山,挈家以居。楚马殷开国,英绝迹不与通。同时,有李太尉者,后与英累代缔姻。人名其山下峒曰:“陶李峒”。
此后,五大姓氏世代联姻,繁衍生息,使中原汉民族“兴农重教,诗书传家”的文化在这里得到弘扬和传承。陶英隐居24年,于后唐明宗长兴二年辛卯岁(公元931年)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陶英率莫、翟、荣等将校不作梁臣,忠勇护国,匡扶正义底定昭州,屯垦南荒,传承中原农耕文化,受到后世中原朝廷的肯定。16年后,后唐推翻后梁。从后唐到宋朝,朝廷对陶英等将校的功勋给予表彰,追谥其为“文忠”。朝廷寻念功臣,随陶英南征的六个儿子,因军功均获敕封。长子陶道,封左丞相知平章事,居龙平乡高村(现钟山县公安镇);二子陶通,封都御史,居今荔浦县;三子陶遵,封都司马拜龙虎将军,居今平乐县;四子陶迪,封奉直大夫拜封骠骑大将军,居修仁县茶山洞村(现大部分后裔居住金秀县);五子陶近,封都察院掌堂,居今永福县;六子陶还,封光禄大夫,居今恭城,时称“六望”。
陶英去世后,卜葬于今平乐县张家镇乐加村南拱山麓。“将军墓”自宋代修建后,于清雍正五年重修,并进行修整铭石立碑记志。目前,保护完好,已列入平乐县重点保护文物。
新闻推荐
在第27个税收宣传月,平乐县地税局、国税局围绕“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着眼宣传实效,运用立体化宣传手...
平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