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岫书院平乐陶氏“瑞山文化”的标识

桂林日报 2018-02-28 12:11 大字

立于悬崖的晓岫书院

古民居的“龙头鱼尾”斗拱

□陶彩忠李芳陈丽平文/摄

桂梧高速公路平乐县同安镇出口向东往同(安)―莲(花)公路约一公里处的路边,有一个书香氤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古称“瑞山村”。走进村中,只见古树成林,古香古色的民居,还有“进士老宅”、“武魁”牌匾,向世人述说着该村古老而文明的历史。我们慕名来到这座古村。

钟灵毓秀才俊辈出

刚进村口,就被眼前景色所吸引:一个数亩大的清澈池塘,波光潋滟,杨柳依依。旁边是一片有上百年生命的古树林,有榕树、红枫、香樟等,顷刻便让人感受到古村文化底蕴的深厚和岁月沧桑。

古树林南侧有一座气势不凡的山峦横亘东西。山南山势舒缓,呈怀抱宽宏之态;山北则挺拔陡峭,呈威严雄峻之势,山岚轻绕,绿树苍苍,这就是“瑞山”。山上有一个岩洞,以岩洞为界,山南是大寨村,山北便是岩背村。两村虽名称不同,古时实为一村,相距不过50米,共200多户800余人,皆为陶氏人家。据说,瑞山之所以称为“瑞山”,是因此山从北面看是一头大瑞狮,北面不远处有两座山,恰好像一只绣球和一头小狮,古时堪舆家认为此地有“狮子滚绣球”的祥瑞之象。

据《平乐陶氏族谱》记载:瑞山陶氏始祖是陶太尉后裔第二十二代孙陶春保。陶春保,字彦良,都邑庠生。明朝永乐年间,自笔头村迁居瑞山寨,故号“瑞山先生”。

自迁居瑞山后,这一支陶氏子孙瓜瓞绵绵,螽斯蛰蛰。据统计,自明朝定居瑞山至今,先后从这里分支出岩背、大寨、湖洋、夏城、三角脑、鸡冲、大塘堡等自然村,总人口达到3000多。

“瑞山”陶氏人家才俊辈出,翻开厚厚的《瑞山陶氏族谱》,仿佛翻阅一本家族《恩荣录》。据当地陶氏族谱记载,从明朝永乐年间至晚清的数百年时间,仅从瑞山古村分支出来的大寨、岩背、夏城三个自然村就涌现出郡、邑庠生(秀才)34名,贡生13名,进士11名。其中,武进士2名。在朝廷和各地为官者多达19人。官职最高至户部郎中、中宪大夫。出现许多父子为官,兄弟同为进士的现象。

在“瑞山”陶氏众多的文人武士中,距今时间最短,目前尚有实物存世的,当数岩背自然村(瑞山古村旧址)陶太尉第三十七代孙,清光绪年间武魁陶成绩。据《瑞山陶氏族谱》记载:“陶成绩,字惠然,号勋臣,清光绪二年丙子科武举,由平乐知府全文炳委办两安(今贺州钟山两安瑶族乡,古属平乐府)团团务三十余年,兼办东南乡总局……”。

走进岩背古村陶成绩老宅遗址,只见五间三进式一字排开,高大雄伟,宅前仍存留他练习臂力的数百斤重的大石礅。青砖砌成的大门上挂有一块“武魁”牌匾。大门左边青砖上书“武魁成绩公故居”。

文化源远书香绵长

一个当时人口不足千人的家族,竟然有如此多有功名有成就的人才出现,且代代相传,从未有过功名断代现象,这在当地实为罕见。

今年70多岁的岩背村陶朝印,多年来致力于“瑞山陶氏文化”的研究。他认为,瑞山文化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家族文化源远流长,兴教办学氛围浓厚。据介绍,瑞山陶氏人家先祖是唐末南征昭州的大将军陶英后裔。据史料记载,陶英,山东青州人,唐中叶时封征南大将军,唐末官至太尉。唐末昭州动乱,公元905年,陶英奉旨与李梁太尉及莫、翟将校,率领8万大军,南下远征昭州(平乐)。大军兵不血刃平定动乱。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温篡唐为梁。青州将校不愿做梁臣,本欲挥师勤王,匡扶大唐。无奈荆襄岭南均已归附梁朝,北上无路,报国无门。于是便解甲归田,隐居于昭州(平乐)南木垌(今阳安、张家、青龙、桥亭一带平乐南部区域)。陶氏一族即卜居今平乐阳安陶村。

随着年久日深,人口增长,陶氏人家逐渐由昭州南郊向外发展。自宋至今,悠悠千年,传四十多代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而“瑞山文化”则是平乐陶氏文化的典型现象。

“瑞山文化”现象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崇尚儒学。平乐陶氏来自中原,传承了儒家文化,早在平乐陶氏第四世祖陶浚就开始创建“兴教院”。据《陶氏族谱记载》,陶浚,宋建隆初(宋太宗号)由国学生历官奉直大夫。年老回乡后,建家庙,立“兴教院”,广置义田,供子孙读书。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仲冬,陶浚在平乐陶氏《宗谱序》记载:“濬,沐我先祖忠孝之遗泽,幸邀一职之荣,尝兢兢焉,以坠厥家声为惧,因出俸馀立兴教院,置义田,以课诸子姓,建家庙,作族谱,以祀乎先人……”

陶浚是平乐陶氏人家“兴教办学,修谱建家庙”的首倡者。从他开始“兴教办学,立庙修谱,传承家风”便成为平乐陶氏成功人士的人生信条,薪火相传,代代相继。北宋中叶,平乐陶氏家族六世祖陶怀信承祖父志,迁居同安笔头村后也建“兴教院,立家庙益崇殿阁,以待名谱”。

由于重视教育,在这一时期,陶氏子弟纷纷通过寒窗苦读获取功名,实现“朝为读书郞,暮登天子堂”的人生理想,一度出现被当地人称羡的“九子十推官”和“十五推官”现象;至第十一世,宋绍兴进士、监察御史陶致完再次重修“兴教院”,刻《家谱》于殿石,并作《家谱序》。之后,明永乐年间,第二十二世陶春保从笔头分支,迁徙至瑞山立家建村后,兴教办学之风更加盛行。目前保存最好的“晓岫书院”就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兴教办学的历史物证。

晓岫书院,俗称“读书岩”,是目前平乐境内保存完好的古代山麓书院。书院坐落在瑞山北麓一岩洞里,整个书院约1000平方米。书院其实是由岩洞改建而成。山门建设非常讲究,全部用规整的大青石垒砌而成。门头处,一块大青石上镌刻“深幽门”三个大字,两侧分别镌刻着两列小字。左边是“大清顺治己亥仲秋吉旦”,右边是“玄孙陶元会、陶元吉、陶倬、陶佺仝立,匠人廖献奇”。山门由两道石拱墙组合而成,高约1.7米,上呈拱形,中间有条青石门槛,可供一个高个子顺利通过。书院分外院、内院。内院用于上课的教室,约300多平方米。旁边穿过一个小石洞,还有一间几平方米大小的小屋,供教师备课和休息。在这样的地方建设书院,非常符合“依山林,即闲旷以讲学”,“择圣地立精舍”的古代书院选址理念,既体现出士大夫因“君子比德”而寄情山水的情怀,又处处体现了对学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教化垂范。

据岩背村民陶信光介绍,“晓岫书院”早期就是瑞山古村的“兴教院”,其主要功能是课教子弟和立碑刻谱。明朝嘉靖年间,盗匪聚集于同安东部山区七冲一带,经常下山抢掠。瑞山村第二十六世祖陶鸿,修建瑞山岩,并在岩前开发水池抵御。后出资请来官兵围剿,全歼盗贼,从此,乡里安定,陶鸿便在这清幽的环境中课教子弟,安享晚年。清顺治年间,其玄孙陶倬重回故里,并于顺治己亥年(公元1659年)重修,直到今日尚保存完好。

晓岫书院是瑞山村世世代代培养英才的摇篮,也成为瑞山陶氏人家“重教办学”的历史见证。

新闻推荐

平乐“流动派出所”开进高速公路服务区

派出所民警正在接受群众咨询。通讯员吴金华摄本报讯(记者王文胜通讯员陈文萍)春节期间,平乐县公安局附城派出所组建“流动派出所”,每天警车都开进高速路平乐服务区,开展巡逻防控、疏导交通,接受...

平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乐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