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砥砺奋进的五年 聚焦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系列报道桂林生态环境治理改善:掷地有声触及根本

桂林日报 2017-09-05 10:57 大字

平乐县沙子镇渡河村新村配套建设了休闲娱乐设施供村民们享受。图为一位村民在村里的回廊下辅导孩子做功课。记者何平江摄

▲整治后的南溪河水质大为改观。记者何平江摄

如今的桂林,呈现天蓝水绿空气清新的优美环境。记者何平江摄

▲阳朔引导农民搞好村舍整洁,实现环境优美、生态和谐,成为吸引无数中外游客的新元素。图为几名外国游客正在阳朔乡间的自行车道上骑行,路边统一配置的分类垃圾箱随处可见。记者唐侃摄

□本报记者桂晨实习生覃正樟

“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如今,政绩考核的“指挥棒”越来越清晰地指向绿色低碳。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2013年底,中组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规定各类考核考察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要求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指标的权重。去年8月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进一步强调显性责任即时惩戒,隐性责任终身追究,让各级领导干部耳畔警钟长鸣。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桂林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在严抓生态环境治理改善的同时,更是建立起了最严格的“统责、分责、考责、追责”机制。2015年,桂林市就出台了《桂林市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办法》等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最严格的制度到更严厉的法治,4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桂林上下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引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理念化作系列举措,以空气质量、水环境、城乡生态环境改善提升等为重点突破口,开展了一系列触及生态环境治理改善根本的“桂林行动”,桂林蓝、翡翠绿、幸福红则是桂林绿色生态发展最好的代言。越来越多的桂林人深刻认识到: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青山和金山可以“双赢”。

守护“桂林蓝”:多举措提升城市“气质”治理公众“心肺之患”

如今,每个月初,六区一县以及十县环境空气质量排名结果公示会出现在《桂林日报》等媒体的版面,上面不仅记录着空气质量各类指标月度均值,同时还附有以县(区)委书记、县(区)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名单,指数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表格背后,不仅记录考评,更是对守护“桂林蓝”的责任宣誓。

关键时期有关键担当,空气质量成为市民公众关注的热点,2015年以来,桂林市通过多项行动从根本上治理改善桂林的环境空气质量。

其中包括在2015年8月,桂林市全面启动的大气污染防治燃煤小锅炉整治行动,近一年时间里,就完成整治燃煤小锅炉138台。此外还完成了六区三县110家砖厂、193家采石场整治工作。2016年,桂林市共淘汰黄标车4727辆,在广西率先超额完成任务。除此之外,还投入1.35亿元购买国标排放标准公交车辆223台,其中,新能源车辆129台,清洁能源车辆44台。全市黄标公交车及老旧公交车辆全部完成淘汰工作。

与此同时,全市储油库、油罐车的改造也全部完成。在工程施工方面严格把控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督促建筑工地落实施工现场围挡率、进出道路硬化率等6个100%,严管重罚渣土运输,提高城市道路洒水频次,完成市区道路“白改黑”和绿化带降土、补种植被等工作,一系列防治行动积极推进,共同从源头减少空气污染。

同时,桂林市积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督查体制,长效保障空气环境质量。据了解,2016年以来,桂林市通过召开每月联席会议、创新联动机制和监管机制、不定期督查、实施有奖举报等措施,逐步构建了“政府为责任主体,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相关部门齐抓共管,企业守法经营,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新格局。

在各方努力下,桂林空气治理攻坚战成效可圈可点,市民愈发真切地感受到桂林天空的蔚蓝和空气的纯净。2016年PM10、PM2.5平均浓度值比2015年同期下降10%以上。2017年截至7月13日,PM10均值浓度比去年同期下降10.4%;PM2.5均值浓度比去年同期下降8.3%。

呵护“翡翠绿”:城市绿线不断上扬清流抱城绿意盎然

今年5月,自治区工业聚集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运行情况第二督查组,对桂林市县级及以上工业聚集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及在线监控设施运行情况进行了督查。为加强建设紧迫感,今年3月起,相关设施建设进度实行月报制度,2017年底前,各县区工业集聚区将按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

这是2016年桂林市编制印发《桂林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和《桂林市水污染防治2016年度工作计划》以来,各县区政府和相关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完成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一个缩影。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想要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有好生态。

近几年来,为保护城市水脉、呵护城市生命线,从制度到行动,桂林市系统推进水环境保护工作。编写了《漓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实施方案》,对漓江流域的污染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案,申报项目55项。4月,该方案已顺利通过国家环保部、财政部组织的技术评审。与此同时,桂林市全面推进漓江(城市段)排污综合治理工作。漓江(城市段)、小东江、灵剑溪、桃花江(乌金河)、瓦窑河、清风沟、南溪河等7条河流域的排水口已开展截污整治。整治后,每天截流污水23661吨,完成截污任务的147.9%,全市(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97%以上,漓江(城市段)各支流水质得到极大改善。

而在加强饮用水源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桂林市研究通过了备用水源三岔尾取水方案,并将桂林市第二水源工程列为市政府重点推进的两个PPP项目之一。同时开展了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桂林市各县区农村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已全部完成上报工作。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

在防治污染的同时,桂林不断加大对漓江源和沿岸生态林保护的投入,深入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打造了“全国绿色模范城市”和“全国十佳绿色城市”这两张“绿色名片”。目前,桂林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0.9%,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43%,均位居广西前列。当游客来到这座国际山水旅游名城时,无论在城镇还是乡村,放眼望去,处处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翡翠绿”。

刷新“幸福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绿水青山更是金山银山

“用沼气、上卫生厕所、走硬化道路、住规划房、饮清洁水”,近年来,桂林农村环境面貌正发生着根本的变化。“现在村里搞得这么漂亮,很多人周末愿意到村里来玩。以后我要搞家庭农场,把农业和乡村游结合起来。”临桂区六塘镇峦山底村村民骆开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满怀信心如是说道。

今年40岁出头的骆开文种植着各类蔬菜10多亩,一年下来光蔬菜一项收入就有五六万元。而他想要着手干起来的乡村旅游也并非难事。由于环境优美,打造旅游休闲农家乐项目,如今成了峦山底村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前来造访休闲度假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用心呵护的生态如今正在释放生态红利。

2013年以来,桂林市持续开展清洁乡村、生态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近30亿元,改善县乡村基础设施。其中2016年,兴安、灵川、临桂、雁山等5个县(区)22个试点村屯率先启动了改厨改厕改圈的“三改”工作,在全区引领先声。

当首批2516户改厨改厕试点和一批改圈试点完成之后,一大批村屯、农户被带动起来,他们主动加入、自发改造。由此,全市“三改”工作全面铺开、快速推进,截至今年3月,已完成3万户“三改”任务,桂林市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质量得到极大提升。

除此之外,桂林还结合产业发展、风貌改造和观光旅游,在主要江河流域、旅游通道、交通干线等区域建设生态乡村示范带。2016年,桂林成功创建29个自治区级生态乡镇、17个自治区级生态村。

与此同时,为让清洁田园工作更加深入,桂林市大力推广绿色植保技术、专业统防统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技术、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技术、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主推技术等八大农业生产清洁技术,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据市乡村办的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桂林市各地从实际出发,区别各个村屯的情况,加强分类指导,鼓励创新探索,把“美丽桂林”乡村建设活动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紧密结合。如平乐县源头镇每年利用数千吨的马蹄渣做成饲料养牛,并发展立体生态养殖,形成了“马蹄加工—马蹄渣—养殖肉牛、鸡、鸭、鹅—有机肥—种植马蹄、水稻、果蔬”的生态农业模式,带动周边几千户农民发展,培育出上亿元产值的生态链。桂林乡村的座座山坡,变身成为果园、茶园、花园,变成老百姓的“绿色银行”;一些生态优良的乡镇、村庄还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走起了农文旅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子,游客如潮,乡村生态建设正切实提升着村民的幸福感。

新闻推荐

20年来他天天穿裙子留长发 背后的真相让人泪奔这个男扮女装的大叔是个孝子

?大叔男扮女装照顾老母亲。图片来自网络最近在很多桂林人的朋友圈里,传开了一个当了20年“女儿”的孝子,这个男扮女装的桂林大叔,顶着别人异样的眼光,穿了20多年裙子男扮女装。很多人以为他有怪癖,其...

平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乐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