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手机、银行卡在手钱却没了 秀峰法院审理一起利用“嗅探技术”盗刷银行卡案

桂林日报 2020-10-22 11:06 大字

本报讯(记者张苑通讯员雷娜吴云娟)手机、银行卡在自己身边好好地放着,可银行卡里面的钱莫名其妙地被人盗刷了。这样的“怪事”并不是电影小说,而真实发生在了我们身边。近日,秀峰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利用短信“嗅探技术”盗刷银行卡案。两名被告以盗窃罪分别被判处7年和2年徒刑,并被处以相应罚金。

2019年3月,市民侯先生的手机接连接到多个金融机构发来的验证码短信,刚开始他并没在意,后来查银行卡才发现,他的一张银行卡里的近3万元钱不翼而飞。他立刻报了警。与侯先生的遭遇相似,在2019年1—5月间,有20多名市民都被莫名其妙盗刷了银行卡里的钱,金额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而奇怪的是,这些市民既没有丢失银行卡,也没有丢失手机。

接到多起市民报案后,桂林市公安机关进行了周密的侦查,将犯罪嫌疑人李某和古某抓获。该案经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后,秀峰区人民法院近期开庭进行了审理。

被告人李某平日游手好闲,总想着靠投机取巧的方式发财。2018年3月间,李某结识了一名浙江籍男子,他向李某透露,自己掌握一门特殊的技能,可以轻松盗刷他人的银行卡。梦想着一夜暴富的李某听了决定“拜师学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李某掌握了通过短信嗅探工具获取短信验证码进而盗刷他人银行卡的技术。具体操作手法是:通过一部2G手机(嗅探短信的设备),获取附近的手机短信信息,利用短信信息获取手机号码,再获取他人的短信验证码。在登录他人银行账号后,就能看到他人的身份信息(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地址等)、银行账户信息。随后,犯罪嫌疑人通过更改网上银行的登录密码,变更被害人原先绑定的手机号码,或取消短信接收功能,使当事人无法再接收到银行账户消费的短信。最后,犯罪嫌疑人通过2G手机获取短信验证码,就将他人银行账户的钱转到其指定的账户。

法院查明,2018年至2019年5月,李某以上述方法盗刷了24名被害人的银行账户,盗窃金额共计人民币37万多元。古某作为李某的朋友,从2018年4月份开始跟随李某学习如何盗刷他人银行账户,并多次配合李某进行作案。古某一般负责开车、望风、提供接收赃款的账户,李某将其窃取的钱财分赃给古某,古某从中获利共计3万多元。事后,李某和古某两人将盗窃所得赃款全部挥霍。

据了解,这起案件中涉及的短信“嗅探技术”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型犯罪手段。据业内人士介绍,短信“嗅探技术”虽厉害,但也有一定的短板:一方面是手机发射功率有限,犯罪嫌疑人只有在“猎物”附近才能实现嗅探,距离被严重限制;另一方面是这种方法获取的信息比较单一,只能获取短信验证码,所以只能做与短信验证码相关的事情。

那么,作为普通市民来说,如何防范这种短信嗅探犯罪呢?对此,法官建议:手机用户可以要求运营商开通VoLTE功能(一种数据传输技术),从而防范短信被窃取。也就是说,不再使用2G网络传输短信,而是让短信通过4G网络传输。同时,市民日常要提高警惕,如果发现手机收到不明验证码短信,则要立即关机或启动飞行模式,并移动位置,离开设备覆盖范围,必要时可挂失银行卡。如发现银行卡的钱已经被盗,则要第一时间报警。

新闻推荐

背上包就走

■李钊熠回到故乡的小县城已经两年了,这个地方对我来说有些陌生,多了很多我不认识的高楼,却也还是熟悉,那些大街小巷,依然有我...

桂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