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IP,老码头的文化复兴

桂林晚报 2020-09-23 10:01 大字

漓江大河坊老码头效果图

在古代,桂林的陆路交通极为艰难,灵渠开凿竣工后,桂林城北的10公里漓江水道,成为了沟通中原与岭南地区的咽喉要道和交通枢纽。溯江北上,过灵渠,入湘江,通长江,岭南及南海诸国的土特产远销中原,而中原之物产也经此道输入岭南。内河航运的繁荣,也在桂林漓江两岸留下了诸多码头文化,漓江东岸的大河圩码头,就是其中之一。

在乾隆年间,这片还叫油榨村,村子紧挨漓江边,这里河面宽阔、水流平缓、河床舒坦且岸边坡小,是修码头绝佳之地。当时周边各村的粮食、花生、甘蔗等农副产品丰富,这些物资要交换畅通,这片的村庄才有发展,于是当地的乡绅、富贾提议选址于此,修码头,建圩市。

在建大河圩前一年,即乾隆五十九年(1795年),大河圩码头修成,平台长40米,宽8米,还有条长约50米的堤路从码头延伸到江中。堤路由大青石板砌成,用于过往船只上下货和上下人。老码头残留两块石碑,一块碑文记载了圩市各种买卖成交和管理的条款,类似我们今天的买卖公约;另一块记载着建圩庆典活动中附近各村负责演戏的安排及捐资情况。

码头从建成至今已有200多年,在历史浪花拍打下,它见证了大河圩的兴衰,见证了附近村庄的发展变迁,也见证了桂林古漓江水道和湘桂走廊的人文变化。

如今,漓江大河坊重修老码头,并将赋予它更多的人文内涵。

“以前建码头,开圩市,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们的生活问题,圩集上卖米、卖油、卖农具,供附近的村民赶圩。随着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无论是圩集还是码头的打造,要加入新元素,主旨在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漓江大河坊相关负责人介绍。

按漓江大河坊的项目规划,大河圩的老码头重修后,连同一旁改造后的老村,将形成一条码头街,并定期做成圩市文化。而为还原老码头的古风古韵,重修老码头的石材均为精心挑选的老料,石材造价达1000元每平米,项目组还特地请来六位老手艺的匠人,手工铺设、雕琢这些石材,可谓匠人匠心。

据介绍,重修后的老码头预计今年10月1日漓江边亮相,而今后的码头街也是业态丰富,十分有趣。

“码头街会有两个有意思的玩法,一个是在水上,我们会有水上集市,由周边村民划着小船来卖些绿色环保的农产品,同时也会在临码头的水域开发一些水上项目,比如冲浪、皮划艇之类;另一个在岸上,依托老村发展文创产业,引入非遗旅游产品,打造众多文创手作工坊,推出坊作精品,在这里,可以淘货,也可以自己动手,感受中国传统的工坊精神。”

(陈延明图片由漓江大河坊提供)

新闻推荐

七星城管开展校园周边市容专项整治

本报讯(记者刘倩通讯员阳奇成汤林)9月以来,各中小学、大中专等各类院校陆续开学。为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秩序,连日...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