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警方提醒考生和家长 谨防“高考录取”的诈骗陷阱

桂林晚报 2020-08-03 12:01 大字

随着高考结束,以“填报志愿”“大学录取”为幌子的诈骗陷阱开始出现,近日,不少市民在朋友圈转发了一些外地的相关新闻。8月2日,记者从桂林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网络新型犯罪侦查机动大队了解到,虽然近期桂林市没有发现与“高考录取”有关的诈骗案件,但桂林警方还是提醒考生和家长,如果发现以下几种情况,市民可以立即报警寻求帮助。

录取进行中冒充工作人员行骗

刑侦支队网络新型犯罪侦查机动大队是桂林市公安系统主要负责处理网络诈骗的队伍。8月2日,该大队民警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随着网络购物、网络教育系统的普及,很多学生的个人资料遭到泄露。诈骗嫌疑人通过非法途径,购买到学生和家长们的个人资料后,就会为高考生“量身打造”多套诈骗剧本。

诈骗嫌疑人首先会通过非法取得的电话号码,拨打给考生或者家长,谎称自己是教育局或财政局的工作人员,并准确说出考生姓名、电话号码、准考证号等信息,以此来获取考生或者家长的信任,然后再以可以领取“高考补助金”为诱饵,套取考生或家长的银行卡卡号,利用诈骗话术,一步步诱骗受害者通过银行ATM转账。

还有诈骗嫌疑人利用手机短信群发的方式,冒充“高考直通车”“校讯通”等教育平台,向考生和家长们的手机群发“短信服务”,一旦点击短信内的链接,手机就会被“木马病毒”入侵。病毒会窃取手机账户绑定的银行卡、银行密码等资料,转走银行卡余额。

因为,手机已经被病毒侵入,所以银行扣费的短信提醒也被木马病毒程序拦截,受害人无法收到扣费短信,往往经过一段时间,受害人在使用银行卡支付的时候,才会发现上当受骗。

录取进入尾声时行骗

并不是每位考生或考生家长都会对报考的志愿满意。等待录取通知书时或者没有收到心仪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这种“不满意”而“焦虑”的心情尤为强烈。诈骗嫌疑人往往抓住考生和家长的这一心理,在录取进入尾声时“入场”进行诈骗。

有的诈骗嫌疑人冒充某办学机构,声称有“特殊渠道”可以用较低的高考分数“走后门”,让受害人支付一定现金“买分”“走关系”,受害人转账后,诈骗嫌疑人立即将其拉黑。还有的诈骗嫌疑人利用考生和家长对上军校的渴望,打着可以帮助通过体检、帮忙入军校的幌子,收取“找关系”的“活动费”,骗取钱财。

有的家长不熟悉高考录取政策和流程,诈骗嫌疑人就会抓住这一特点,在志愿录取接近尾声时,冒充高校招生办负责人,以“补录”为诱饵,告知家长“只要交足够的钱,就能上心仪大学”,诱骗家长转账。

刑侦支队网络新型犯罪侦查机动大队民警透露,以上行骗方式,牢牢抓住了受害人的心里弱点进行行骗。部分受害家长被骗后,出于爱面子的心理,选择不报警,助长了此类诈骗行为的衍生。民警希望,“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既不要心存钻空子、可以用钱走后门的侥幸,也不要在受害后保持沉默,要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报考志愿,维护自己的权益”。

录取结束后行骗

民警介绍,除了诈骗,在填报志愿结束后,还会有各种陷阱,令人防不胜防。

最常见的是有不法分子通过编造虚假招生院校、虚假合作办学单位招揽生源。以邮寄虚假录取通知书的方式忽悠、蒙骗考生把各种费用打入个人机构或银行账号,骗取钱财。

一些没有办学资质的“野鸡大学”,用其学校名称与知名院校相似,而“碰瓷”知名高校。打着“不看高考分数,进校包拿本科文凭”的名号,忽悠没有被志愿录取的考生报名,直到几年后毕业时,考生和家长才惊觉该校的“文凭”在学信网上查不到。

甚至有不法分子通过用非法渠道购买的考生私人信息获得考生信任后,告知考生要先交齐入校学杂费,让考生把钱转入其指定的账户,进行诈骗。

以上多种违法行为,受害者都是刚参加完高考的考生或学生家长。桂林警方呼吁,遇到类似情况,学生和家长们切记不要轻易转账,不要匆忙报名,更不要随意点开手机短信的链接。如果是不确定的信息,可以先联系学校进行确认,也可以联系警方。另外,如果已经产生转账行为,一定要第一时间报警,争取挽回损失。

记者刘净伶通讯员陈奕旭

新闻推荐

多部门联合开展旅游市场综合检查 构筑文明旅游“防火墙”

本报讯(通讯员王荣仕韦芳蕾记者庄盈)随着省际游的重新放开推广和全国各大高校、中小学暑假的到来,桂林旅游市场将迎来客流...

桂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