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先民 记“走进甑皮岩 寻找万年智慧 桂林美术作品展”

桂林日报 2020-06-08 10:33 大字

国画作品《嗦田螺》韦剑华作

国画作品《印记一带山河》王丹丹作

版画作品《漓江鹿鸣》黄建标作

水彩作品《一万年前的女画家》吴雨青作

□周海蓝凡武

桂林,不仅山水甲天下,而且是开创与蕴藏人类万年智慧的文化圣地。

桂林陶器文化源远流长,距今超过万年的甑皮岩遗址、大岩遗址和庙岩遗址是中国烧制陶器的发源地之一,从新石器晚期时代的父子岩遗址到汉时的灵川马山窑址、再到创烧于南朝时期衰落于北宋时期的桂州窑址,乃至当今桂林方兴未艾的陶瓷文创产品等等,莫不彰显桂林陶文化的传承不绝。除了制陶技术的发明与发展,从洞穴到漓江台地的居址选择、芋头等根茎块植物长达5000年的采集种植、万年桂花种子的发现、中华第一勺的制作等等,都充分体现了万年前桂林先民的勇敢和智慧。

为了迎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桂林举办,为了打造桂林“史前文化+艺术”品牌,由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和桂林市美术家协会承办、桂林市雁山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等单位协办的“走进甑皮岩寻找万年智慧———桂林美术作品展”即将在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出,并成为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系列活动之一。征集稿件虽然正值疫情期间,却挡不住画家们的创作热情,短短一个月时间就收到北京、浙江、山东、安徽、河南、内蒙古、广东等省市及广西各地市来稿120余件。经桂林市美术家协会专家初评和终评,最终评出46件作品(其中特邀11件作品)入选。这批作品涵盖了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版画和综合材料等艺术形式,对甑皮岩遗址、父子岩遗址、大岩遗址等三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各自不同的角度、手法和立意上进行新颖的诠释。

本次展览涌现了众多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年轻画家的作品让人叹为观止。如王丹丹的国画作品《印记一带山河》,巧妙地以甑皮岩一块陶器残片勾勒万物的变迁、时间的更替来象征桂林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吴雨青的水彩作品《一万年前的女画家》描绘了一个调皮的女孩在为猫咪造像,满地阳光,花开正艳,色调明快、笔触细腻,暖暖的透出一份爱意,历史的遗迹或许本来就这么甜美。王海瑞的漆画作品《印象万年智慧》以粗犷的数根红线黑线支撑在斑斓的金色上,抽象而充满张力。以大漆表现史前栏杆式建筑,让人联想到它们内在的一脉相传,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凡秦宏的国画作品《盛宴》以汉砖拓片的形式,朱砂为墨,纸本为色,描绘人们在烧得正旺的陶器旁等待美食的欢快场面。张点宇的国画作品《万年智慧圣地》用精致的笔法勾勒山石树木,简洁空灵,以桂花喻万年的兴盛,以流水喻历史长河的古远。此外,覃立群的国画作品《甑皮岩制陶图》、阳弟的国画作品《甑皮岩遗迹》、王刚的国画作品《遗韵》、左丹的国画作品《花开万年》、谢雄华的油画作品《父子岩》、伍泊森的国画作品《甑皮岩》、潘宁的综合材料《陶片》、黄建标的版画《漓江鹿鸣》等等皆以立意见长,精神发自胸襟。而特邀的名家作品多彰显着自家特有的语言符号。如石向东的国画作品《父子岩下渔舟忙》,陈毅刚的国画作品《中华第一锅》,韦俊平的国画作品《春到父子岩》,韦文翔的国画作品《甑皮岩记忆》,张贤的国画作品《万年前的桂林人》,韦广寿的国画作品《岩光万古》,蓝凡武的国画作品《第一勺》,韦剑华的国画作品《嗦田螺》,段春雷的水彩作品《远古陶音》等等,充分显示了技艺与构思的娴熟,强烈地突出了史前桂林先民的历史文化特质。本次展览开创了艺术家聚焦桂林考古遗址、以美术作品形式传播桂林史前文化的先河。

广西美术家协会主席石向东、副主席陈毅刚、韦俊平、韦文翔、张贤和桂林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团的助力参与,使此展在作品质量和学术上得到了提升和扩大了影响。

新闻推荐

年轻存时间 年老享服务 七星区广泛开展“时间银行”志愿服务

本报讯(记者邱浩通讯员朱滢王亚东)“今天我做志愿者‘存下’服务时间,明天需要时提取‘时间’兑换服务。”在创建全国...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