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坚持练字20余年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桂林晚报 2020-05-20 11:05 大字

房间的地板上摆放着王璐的书法作品。(图片拍摄于4月30日)

毛笔是我国的传统书法工具,毛笔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七星区朝阳社区“80后”居民王璐从8岁开始练毛笔字,并将这一爱好保持,至今王璐已坚持写毛笔字二十余年。王璐家里有一间他专用的写字房间,业余时间,他的乐趣就是练毛笔书法。多年来,热爱毛笔书法的王璐还在乡镇、社区帮乡亲们写春联,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从小与毛笔字结缘

王璐出生于1985年。他说,他的父亲也喜欢写毛笔字。小时候,他父亲在房间里写毛笔字时,他就喜欢在旁边看。8岁那年暑假,由于工作繁忙,他父亲就把他送到爷爷家。由于暑期空闲时间较多,当时,同样喜欢毛笔字的爷爷就让他练毛笔字。经过几天的指导练习后,王璐就喜欢上了写毛笔字。于是,他爷爷就拿了一本颜真卿字体的字帖让他临写。

在爷爷教了一些运笔技巧后,王璐就开始临摹字帖。经过一两年的临摹,王璐的书法逐渐取得了进步。小学时,他参加了《书法报》的一些书法比赛并获奖,这更增加了他对毛笔书法的爱好。

由于爱好书法以及持久的练习,王璐说,读书期间,他的书法已在学校有了名气,学校、班级的一些宣传海报等经常找他写,特别是在大学期间。

工作后,王璐依然保持着对毛笔书法的热爱。下班回家以及周末,只要有空,他就会扑在练毛笔字上,“练毛笔字可以陶冶一个人情操外,更重要的是毛笔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从8岁时开始,王璐练习毛笔书法至今已坚持了20余年。20余年来,他练过的字帖有30余本,而练烂的笔则不计其数。王璐介绍,他练的毛笔书法字体基本以颜真卿的“颜体”为主,同时还练习过苏东坡、黄庭坚以及王羲之的字体书法。

“他没有其他爱好。除了还爱玩一些巴乌等民族器乐外,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写毛笔字。”王璐的妻子说,丈夫空余时间基本都花在写字上面。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在王璐家,记者见到,装饰其家庭墙面的不是一些山水画等,而是装裱了的毛笔书法。在餐厅墙面,挂的是一幅王璐用欧阳询的“欧体”书写的读颜真卿《祭侄文稿》书法作品。

王璐家有一间房间是空的,这间房的地板上摆放着他书写的许多幅毛笔字作品。“几乎每天都写,写了丢,丢了写,自己认为写得不好的就丢了,写得好的就留下来了。”说着,王璐就打开了房间的一个柜子门。记者见到,这个一米多高的柜子堆放了许多作品。此外,王璐还有一间他专用的练字房间。房间里,除了摆了一张桌子和板凳以及毛笔、墨水、纸张外,再无他物。

热爱毛笔书法,经过多年的练习,现在写毛笔字已经成了王璐生活的一部分。“4尺的宣纸都是成刀地买,一般用2个月左右。”王璐说,现在练字的内容大多是一些经典语句以及毛主席语录。

“现在练硬笔书法的年轻人都不多了,何况是写毛笔字。”朝阳社区负责人对王璐坚持多年练毛笔字的精神非常赞赏,并对他热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想法表示肯定。该负责人说,社区年底的书写春联活动,他也过来帮书写春联,还有教辖区的小朋友练习毛笔书法。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王璐还多次参加市总工会的书法展览。每年的“五一”书法展,他都会选送作品参展。今年“五一”,他又选送了两幅唐诗毛笔书法作品参展。

不仅如此,王璐还将传统毛笔书法文化在农村予以宣传。据大河乡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外派大河乡工作期间,王璐连续四五年在送文化下乡活动中深入农村帮村民书写春联,传播毛笔书法文化。

记者陈晓东文/摄

新闻推荐

规范秩序 营造美观环境 市城管部门拆除多处非法大型户外

本报讯(记者刘倩通讯员殷腊梅龚璇)根据2020年桂林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部署,连日来,市城管...

桂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