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忆清明节

白银日报 2020-04-05 09:05 大字

钟桂松

清明节历史悠久,也是一个老少都欢喜的文化氛围非常浓郁的节日。艺术大师丰子恺晚年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在石门湾过清明节时,感觉温润、阳光,充满了春天的欢乐和童趣。

“清明三天,我们都去上坟。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杨庄坟离镇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须步行。老幼都不去,我七八岁就参加。茂生大伯挑了一担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路上采桃花,偷新蚕豆,不亦乐乎。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于是陈设祭品,依次跪拜。拜过之后,自由玩耍。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做笛子。……祭扫完毕,茂生大伯去还桌子凳子,照例送两个甜麦塌饼和一串粽子,作为酬谢。然后诸人一同在夕阳中回去。杨庄坟上只有一棵大松树,临着一个池塘。父亲说这叫做‘美人照镜’。现在,几十年不去,不知美人是否还在照镜。闭上眼睛,情景宛在眼前。”(《清明》)

在石门湾一带,有“清明大如年”的说法,因为清明节之前是农村最空闲的一个阶段,一过清明,人们又要开始忙碌起来,因此像过年一样热闹。家家户户做各种各样的食品,如甜麦塌饼、清明团子、清明夹子、米粉做的十二生肖,林林总总,食品准备得比过年还丰富。其中米粉做的十二生肖要放到立夏节气才吃,这样,家里的人才健康。

清明节里,家家户户相互串门做客,亲戚朋友像过年一样来来往往。此时,石门湾四乡农村田野里,开满了黄灿灿的油菜花,村边的桃花一片粉红,地里的桑树爆着新叶芽,以及正趁着阳光蓬勃生长的青草,空气中弥漫着清香。田野里上坟的人们,三三两两,成群结队,男女老少,而且接连三天。路远的还要雇了船去,水乡四通八达的小河,让沐浴在春天阳光里的孩子们感到更加新鲜、快乐。

丰子恺直到晚年,对小时候坐船去上坟的情景依然觉得恍如昨天。他说:“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坟’,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坟。坟共有五六处,须用两只船,整整上一天。”因为是坐船去乡下上坟,就要在船上烧饭,在田野吃饭,丰子恺感觉“船里烧出来的饭菜,滋味特别好”。大人就告诉他:“家里有灶君菩萨,把饭菜的好滋味先尝了去;而船里没有灶君菩萨,所以船里烧出来的饭菜滋味特别好。”童年的丰子恺觉得大人的话有道理。

第三天,丰子恺参加自己家里的扫墓,即扫私房坟,大家叫它旗杆坟。丰子恺当时就觉得,“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作无上的乐事。”

其实,不光儿童对扫墓感觉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连大人、家长也感觉是乐事,丰子恺的父亲曾经写过八首《扫墓竹枝词》,晚年的丰子恺依然倒背如流。其中有“风柔日丽艳阳天,老幼人人笑口开。三岁玉儿娇小甚,也教抱上画船来”。可见,连丰子恺父亲出门去扫墓也感到心情舒畅。玉儿,就是丰子恺小时候的名字“慈玉”的爱称。

抗战时期,丰子恺逃难至广西桂林。1939年的清明节,桂林依然青山绿水,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但是,逃难在异乡,丰子恺又怀念起了小时候清明扫墓的日子。那一天的日记中写道:“查箧中日历,知今日是阴历二月十七日,正清明也。回忆承平之年,此日此时,正当插柳栽花,踏青扫墓。不意今日流离,至于此极!真可谓‘路上行人欲断魂’也。”

(摘自《文摘报》)

新闻推荐

在《李向群的故事》出版的日子里

《李向群的故事》初版《李向群的故事》二版《李向群的故事》连环画李向群肖像《李向群的故事》连环画内页□李侃文/供...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