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青年另辟蹊径 养“土飞鸡”奔“钱途”
李书裕正在撒饲料喂养他的“土飞鸡”。
本报记者汤世亮通讯员周俊远廖荣格文/摄
近年来,桂林市有不少农户在养殖业中另辟蹊径,发展各种特色养殖取得成功,不但丰富了市场供应,而且还因为“人无我有”而竞争少、“物以稀为贵”而价格好,从而规避了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取得了较稳定的效益。荔浦市大塘镇回乡创业青年李书裕就是其中之一,他养殖的“土飞鸡”带来了大商机,赢得了好销路。
瞅准“土飞鸡”有“钱途”,返乡创业
日前,沿着蜿蜒的小路,记者走进位于大塘镇花岗村牛岗屯一个养鸡场,老板李书裕正将一袋饲料抛撒在地面,一只只毛色鲜亮、活泼乱跳的野鸡和山鸡杂交孵化的“土飞鸡”一哄而上,你争我抢地吃起来。
一顿饱餐之后,“土飞鸡”有的摇着尾羽悠闲地走动,有的在丛林中飞来飞去,有的引吭高歌,一幅怡然自得的乡村美景图。忙碌了一早上的李书裕也得空暂时歇息一下。说起养殖“土飞鸡”的初衷,李书裕憨厚地笑着说:“我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书看到野鸡跟斗鸡杂交的品种,味道很鲜美,很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前景好。”想到荔浦还没有人养,李书裕就想回乡试一试养殖“土飞鸡”,感觉比较有“钱途”。
2019年初,在外打工的李书裕返回老家,看到家乡漫山遍野的丛林,在经过一番考察和市场调查后,发现林下养殖“土飞鸡”市场潜力巨大,便下定决心开始策划创业之路。
说干就干,他在自家的山林空地搭建起简易鸡棚,2019年5月花了10多万元从江苏购买了8000羽鸡苗,买来玉米粉、粗粮等原料,自己动手调配饲料……
以前,李书裕养过常规的鸡,算是有一些养殖经验,但是面临新的品种,他感觉还是有一定难度。“在养殖前期,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说起“土飞鸡”养殖的过程,李书裕深有感触,“技术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遇到天灾呀。”
李书裕的鸡场建在山脚下,地势较低。买回小鸡的第二天,滂沱大雨不停地下,鸡棚地面积水30多厘米,8000只鸡苗无一幸存。满怀信心创业的李书裕一开始就遭遇当头一棒,10多万元一下子都打了水漂。
不服输,“东山再起”创业何须等
痛定思痛,不服输的李书裕决定东山再起。
向银行贷款、向亲友借钱、重建鸡舍……李书裕再一次从徐州买回8000只鸡苗。上次的教训让李书裕铭记于心,这次他及时对鸡舍周围的场地建了很好的排水设施。
牛岗屯绿树环绕,空气清新,环境优越。李书裕的“土飞鸡”采取林下生态放养模式,树林是天然的“健身房”,树枝是栖息的床,平时喂的是玉米、糠壳等杂粮,喝的是大山里天然的“矿泉水”,鸡肉的品质和口感很好。李书裕养的鸡成活率达90%以上。
春节前,李书裕卖出了第一批“土飞鸡”,数着手上厚厚的钞票,他的心里乐开了花。
2019年,许多生猪养殖户饱受家畜疫病的严重困扰后,纷纷转向大量养殖鸡等家禽上来,鲜鸡一时像潮水般涌入市场,供大于求,鸡价大跌。但李书裕养殖的“土飞鸡”行情却一直看好。
“‘土飞鸡’在荔浦、桂林、柳州市场上还是比较少的,没有疫情的话,我养的鸡基本卖完了。”李书裕笑着说,“每只鸡4—5斤,每斤卖到25元,一只鸡可以有100元的收入。”他乐呵呵地算起了经济账。
“每天都有订单,我们都忙着送鸡,也为疫情期间市民的菜篮子服务。”疫情过后,李书裕养殖的“土飞鸡”可全部卖完,除去成本将有一笔不小的收入……尝到甜头的李书裕开始着手更长远的规划。“扩大养殖规模,学习鸡苗孵化,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养殖‘土飞鸡’,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带动大家一起致富。”李书裕说。
新闻推荐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唐代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里如此描述桂林柑桔,可见当时桂林柑桔栽培...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