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在长满牵牛花的花园里 《漓江两岸的流年碎影》编辑手记
当《漓江两岸的流年碎影》的装订样到我手中的时候,不得不唏嘘———历时一年,终于“难产”而出。拿着这本书,在桂林多雨的季节,心情顿时明亮,似乎眼前出现一片花园盛景。
书中有一句令人喜欢的句子:“发配一位诗人去桂林,就像是把蜂鸟送到长满牵牛花的花园里。”这句话来自一位美国人所著的《中国十八省府》里,如此诗意含蓄地赞美桂林,恐怕是头一回。同时,我也觉得自己像一只蜂鸟,在做这本书的一年时间里,不断欣赏、打理这座花园。
从业五年,也陆续编辑了一些关于桂林地方文化的书,但大多为研究性专著,如何将研究性与普及性结合,如何把历史和文学结合,如何深入浅出、好读好看?《漓江两岸的流年碎影》也许给出一个答案。所以,它不同于专著的大气厚重,而有一种带着文艺范的“小清新”,就是希望它亲民,能够让读者一书在手,理性而有趣地了解桂林的历史文化。
《漓江两岸的流年碎影》是一部用一篇文章解读一至三张桂林老照片的文化随笔集。老照片很有档案价值,但“老照片只给了我们空间感,却无法叙述隐藏在旧时空中的老故事”(庞铁坚语)。作者凌世君为我们弥补了这个遗憾,她查找文献、钩沉历史,解读照片后面的故事,让桂林的每条街、每座桥以及城墙、店铺等有图可辨、有据可考。比如繁华的毁于战火的泥湾街,大十字街和小十字街,南门桥、穿山桥的前世今生,民国纸币上的桂林城,见过黄庭坚的大榕树,等等。
但是,它又是一本刚柔并济的书。《1944年的十字街》一文,图片是一张非常精彩的桂林十字街街景,作者解读了很丰富的内容,但文末一句:“这是桂林沦落前夕,街市最后的繁华景象。”人们平静的生活和残酷战争的对比,顿时悲从中来。又如一幅失去家园,满眼悲怆的女子照片,这张照片不正是艾青在桂林写下著名诗歌《为什么你的眼里常含泪水》的生动再现?还有城市里最细微的角落———一个在门槛上熟睡的孩子,作者写道:“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就这样被触动了。“这是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怜悯。
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林哲道:“作者笔下的漓江是一轴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文长卷。”我很是赞同。作者是一位女性,她的解读细腻而温情脉脉,尤其有些从女性的角度出发,令人深思。《勤劳的广西妇女》解读的是哈里森·福尔曼镜头下的建筑女工,拍的是两个建筑女工正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递送砖块的场景,作者由此引申出教育家雷沛鸿《广西地方文化研究一得》一文,提到广西的女性主义为广西文化四大特质之一。纵观全书,类似这样的镜头还有不少,如背着孩子在乡间踩水车的劳动妇女,站在街上卖石灰以及挑砖重建家园的妇女。这些解读可以还原出在战争背景下,男人外出打仗,广西女性自强不息的社会状况———“田园耕耘,端赖妇女;农产加工,端赖妇女;货物运输,端赖妇女”。而作者的笔触,既尊敬又悲悯,富有人情味。
桂林是座小城,在历史上却有过举重若轻的地位,《漓江两岸的流年碎影》为我们揭示了这座城市不为人知的一面。如桂林的旅游业之发达早有渊源,殊不知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桂林导游》《旅行杂志》等专门介绍桂林的书刊以及纷至沓来的旅行团;桂林最早的公交线路出现何时?桂林繁华的出版业是怎样的?不一而足。桂林也曾遭遇战争的残酷破坏,但从书中看到人们在满目疮痍的废墟里重建城市和生活的顽强,对这座小城的自信和热爱也会油然而生。
蜂鸟在长满牵牛花的花园里,既是在这座城,也是在这本书。为了让这本书漂亮地呈现给读者,光是版式就设计了3次,而图文改版达15次。在这个过程中,我与设计师不断调整图文关系,思索如何安排桂林城新旧照片的对比,为每一篇文章提炼提纲挈领之语,丰富版面层次,希望桂林城的故事和桂林人的情结能在这座纸上花园里绽放光彩。
唐燕文/摄
新闻推荐
6日上午,大型机械对违建进行拆除。记者陈晓东摄本报讯(记者陈晓东通讯员黄帅君)6日,叠彩区组织城管等部门依法对猫儿山物...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