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数风流,自奋莫等闲 桂林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漓江之声”40周年文艺晚会侧记

桂林日报 2019-11-17 11:57 大字

《咏桂林》

《人在春光享太平》

□本报记者张弘/文通讯员高婷婷/摄

远目眺山峦,

奇峰生池间。

观止叹漓江,

碧波荡清涟。

汉元置始安,

沧桑两千年。

今朝数风流,

自奋莫等闲。

11月15日晚,在市中心广场,桂林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漓江之声”40周年文艺晚会上,这首由乐子作词,李艺林作曲,曾定国朗诵,李素华演唱的《咏桂林》,美轮美奂,让观众醉了。

历经40年打造,“漓江之声”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桂林市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全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家园。

开场大型舞蹈《鼓动漓江》,节目采用大鼓和水鼓两种道具,既整齐划一又气势磅礴斗志昂扬。大鼓鼓棒落,声声震动心弦;水鼓鼓棒落,水花飞溅舞动。器乐演奏《中国月亮》充分彰显了二胡、琵琶等民乐的优雅。戏曲歌舞《夜深沉》,彩调《瞧我小媒婆》生动传神,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文曲吟唱《南词》,文场《人在春光享太平》,渔鼓《声声唸》让观众体验了传统艺术的魅力。歌曲《映山红》《和祖国在一起》《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在现场掀起了一阵阵高潮……

34名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9级舞蹈学专业同学,在本次演出中一共组织排练了5个节目,从10月20日开始选人定节目到彩排,历时20多天,老师们认真教学,同学们激情满满。每天超过4个小时的练习,高标准的动作要求,一个动作反复做反复抠,舞蹈成形后又细推精改。20多天高标准高质量的训练,同学们中有人三天瘦五斤,陆冬梅和余雯莉等同学在演出前都有不同程度的高烧,虽身心疲惫但依然选择继续坚持每一次的排练,将每一个动作都练到极致。本次演出训练也让所有参演的同学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广西的文化底蕴,感受到了广西桂林的艺术气息。

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与桂林市群众艺术馆共同参演的配乐诗朗诵《血染的湘江格外红》,以深刻丰富的主题和震撼的舞台感染力,得到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主要演职人员全是医院的一线医务人员,他们克服了很多困难,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许多时候上完夜班直接奔赴排练现场坚持排练。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选出36名学生参演舞台竹林背景阵形。在晚会14个节目上,根据不同的舞台效果变换超过18个队形动作。这36名学生从10月中旬开始选拔,进行了一个月的排练。在学校党委的部署和学院党委的组织协调下,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由桂林群众艺术馆的老师负责教练。学生们每人手持7米长的竹子,重达30多斤,从晚会第一个节目到最后的一个节目,穿着单衣一直坚持在台上,圆满完成了演出任务。排练时,有一些同学有感冒发烧的情况,但是为了整体排练的效果,一直默默地坚持了下来,每一次排练都是全员到齐。在不下雨的情况下,每天两个小时在室外场地顶着寒风排练,下雨才会换到场馆内排练。陈汉龙同学表示,这次代表学校出来参与这次文艺晚会,是一个光荣的任务,在晚会最后全场齐唱《我和我的祖国》的时候,所有同学的内心都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著名词作家曾宪瑞对记者说,演出很成功,组织者精心策划颇具匠心,非遗作品的融合很有新意。整个演出让我感觉群众文化已迈进了专业化,普及与提高熔为一炉。我鼓掌手掌也拍痛了,真棒!

桂林市群众艺术馆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传承、改革和创新是“漓江之声”历久弥新的重要因素。40年来,“漓江之声”历经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文化恢复时期,90年代文化转型时期,以及新世纪以来文化发展的飞跃期,走过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正是一代又一代群众文化工作者对“漓江之声”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它才有今日的辉煌。当前,我国文化建设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将继续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切实承担起传承文化、繁荣文化的历史重任;继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加大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基层文艺者创作;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内涵,结合新时代题材,通过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载体进行创作,形成既有艺术品位、又受群众欢迎,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彰显桂林文化特色的文艺精品,为谱写新时代桂林群众文化发展新篇章贡献力量!

新闻推荐

黄俊华到桂林市调研教育发展工作时强调 探索优质教育教学模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本报讯(记者周文俊)11月15日,自治区副主席黄俊华到桂林市部分中小学校调研教育发展工作。他强调,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

桂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