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居住面积从两三平方米到50多平方米 住房变迁见证幸福生活

桂林晚报 2019-09-30 10:35 大字

福隆园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实施改变了城市面貌。

辉煌成就

房子对中国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容身之所,更是家的象征。

回望70年,桂林人的居住环境一直在不断改善。从“蜗居”到“宜居”,再从“简居”到“优居”,一部住房变迁史,折射桂林市民的幸福变迁。

一部住房变迁史,就是70年来市民幸福指数“节节高”的能量源。

市民感怀

从平房到楼房功能越来越齐全

在七星区一个高档小区里,一栋栋高层住宅楼交相辉映。小区里,平整的路面、现代化的健身器材、漂亮的绿化带、舒适干净的休闲座椅等错落有致,宛若一个生态公园,市民乐在其中悠闲地散步遛弯。“小区环境真好,有专门的健身场所,卫生也有专人清理维护,绿化面积大,进出还有门岗,自己家就像在公园里一样。”住在小区的市民黄燕结束散步后,缓步回家。

“就像做梦一样。”从小在父母单位的小平房住了10多年的黄燕感慨不已:“小时候一家四口住一间13平方米的砖房,房子面积小不说,就连上个厕所还要走四五分钟路。”

1987年,黄燕又随着父母搬到了单位分配的另一个房子。从十几平方米一下子扩大到40来平方米,还有了厕所和厨房。黄燕记得很清楚,当时家门前还是一片农田,她和妹妹在父母的带领下还在房前种了菜。遇上下雨,家门前涨水都涨到了齐大腿,有时候还要划竹排出行。

“1999年父母单位再次分房,我们家第一次住进了楼房,还是90多平方米的三室一厅。”黄燕说,这也算赶上了福利房时代的末班车,千禧年过后,无论是身边的适龄青年结婚,还是亲戚换房,基本都会选择购买商品房。

进入21世纪,住房的选择也多了起来。各种高层住宅、花园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这种浪潮下,黄燕开始到处看房。“那时候房价确实不高,记得市区附近的房子推出过两三千元一平方的。不过当时月工资只有一两千元,由于工作时间不长,积蓄不多,买房压力还是不小。”黄燕说。看了几年的房,2007年,她终于在三里店一个高档小区贷款购买了一套三房两厅,还带入户花园。当时套内每平方米3500元左右,房子比以前更大了,最重要的是,小区绿化率高,配套设施齐全。“每天上下班,走在小区里,就好像在逛公园。小区里还有电梯,一步到位,养老都没问题了。”

像黄燕这样居住条件“一步到位”的市民,正越来越多。

“数”说巨变

人均住房面积增长近20倍

新中国成立初期,桂林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普遍较差,城镇职工三代人挤住在一间房子里的情况屡见不鲜,居民住房为土坯草屋居为主,且多散布于后街小巷,农村到处可见窑洞、草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居民住房由草房变瓦房、楼房,由土木结构向砖木结构、砖混结构演变,当时人均面积只有两三平方米。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规模化的住宅小区相继建成。

自20世纪90年代实施城镇居民住房制度改革以来,特别是随着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老百姓的居住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住房面积不断提升。

1998年国务院出台城市住房制度改革框架,停止福利住房分配制度,城镇居民家庭住房开始实行市场化,房地产业开始步入正式发展阶段。

2000年以来,住房由多层向高层发展,小高层、高层住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据统计,2018年桂林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8.5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52.05平方米,较上世纪60年代增长了近20倍。相比过去单纯的住房,现在的小区和村庄,安全、整洁、和谐、环境优美,人们生活在其中,生活安逸、幸福。

记者庄盈

新闻推荐

2019年全国科普日桂林活动正式启动 活动将持续到12月底

本报讯(记者胡逢超)9月26日,2019年全国科普日桂林活动暨八桂科普大行动在叠彩区智慧谷文创产业园正式启动。此次活动以“礼...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