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第一个“国家级剧场”(1976年)
1980年第一届漓江之声的节目演出。(桂林市群众艺术馆供图)
1983年2月2日,桂林市一九八二年度社会主义先进集体、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在漓江剧院隆重开幕。图为代表们列队入场。(桂林市档案馆供图)
见证者张伟林
出生于1957年,1975年底来到漓江剧院工作,担任过音响工、灯光工、装置工、放映员、电工等各类职务,1984年,他正式走上了管理岗位,成为了漓江剧院的副经理。2000年,张伟林担任漓江剧院书记,如今已退休。
记者林扬摄
1976年,建设两年的漓江剧院正式启用,成为桂林最早的专业级大剧场。此后数十年间,承接了桂林最重要的诸多演出、放映及会议接待等多种活动,并获得国家甲级剧场资质,对桂林的文化、旅游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很多“70后”“80后”桂林人的记忆中,漓江剧院都打有很深的印记,除了曾经到漓江剧院观看过各类精彩演出,还有很多人也曾在这个专业舞台上展示过自己。
回顾在当时“全国知名”的剧院
1973年,桂林第一次“对外开放”,成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也是国内最早接待入境游客的5个城市之一。可在当时,桂林并没有一个可以接待外宾、游客观看演出的专业剧场。
1975年底,18岁的张伟林从农村被抽调到桂林市参加工作,参与的正是漓江剧院的建设项目。
“我来的时候,漓江剧院整个大楼已经建成封顶了,只是内部有一些装修还没有到位,我主要负责内部建设。”
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负责磨水磨石,把一些白米石掺到水泥里,再用特殊的器具研磨,最终磨洗出水磨石,用于厕所、门厅等地面和墙面的装饰,当时是属于比较先进的装修工艺。
张伟林说,初来桂林市区时,当时能够提供比较专业舞台的只有桂剧院(现已拆除,地点就是现在的南方大厦),主要表演地方戏剧,只能容纳八九百人,台口只有8米长,6米高,而当时的广西省立艺术馆也比较老旧,均无法承接大型演出。另外,当时的广西师范大学大礼堂和陆军学院大礼堂又不对外开放。
张伟林介绍,对外开放之后,桂林由于名气巨大,很多外宾和游客都来旅游,但唯一能够接待外宾的仅有在榕湖边的人民礼堂。张伟林听说,当时一位中央领导陪同一位外国领导人来桂林时,发现桂林竟没有一个专业剧场能够接待外宾观看文艺演出,所以回到北京后,便马上落实在桂林建一座上规格的剧场。
“当时,国家给了1000万给桂林建设漓江饭店和漓江剧院,分别是700万和300万,超出部分由地方政府出资建设,而漓江剧院整个建设费用为315万。”他说,国家出资帮桂林建宾馆和剧场这件事,当时在全国的影响都很大。
漓江剧院设计单位是广西综合设计院,建设单位是区四建,所使用设备均为国产,当时在国内剧院中属于一流水平,其中灯光操作器是购买的人民大会堂的“退役设备”,其余的则全部是新设备。
1976年9月,在万众期待中,漓江剧院正式启用,成为桂林第一个专业剧场。剧院观众厅为2层,有1266个座位,舞台台口宽14米,高8米,台深达到20米,加上升降乐池有效舞台深25米。
“我记得当时最早的表演是桂林歌舞团的歌舞晚会,是发票的,当晚剧场爆满。”
1977年,漓江饭店和漓江剧院还是同属于外事办管理,张伟林拿着介绍信去南京出差。“我入住南京饭店时,工作人员看到我的单位介绍信就显得很激动,说他听说过桂林的漓江剧院和漓江饭店,很羡慕我,当时我真的很自豪。”
在那个年代,全国大型的专业剧院并不多,所以漓江剧院不仅在桂林有名气,在全国的名气都比较大,与漓江剧院差不多时期建设的,有广州友谊剧院和南宁剧场,那都是省会城市的剧场。
新闻推荐
6月28日,天朗气清,我和同学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为期6天的桂林研学游,大家带着满怀期待的心情登上了大巴车,开启了属于我...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