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如画龙脊 见证美好变迁
□杨海标
龙脊梯田美如画,无论是水田映彩的绚丽,绿色层叠的山间,还是稻香四溢的金黄,都让我为之向往。这些年来,我曾三次走进龙脊。
第一次进龙脊是在1980年秋季。那时候,因为龙脊村平安寨一位女学生小廖几天不来学校,于是我决定利用星期天去家访。
秋天的阳光炽热火辣,我需要沿着一条坑坑洼洼的小路步行10多里路,然后再爬山。山路弯曲陡峭,有些地方被踩得没有了台阶,而村民们挑化肥、背日用品,学生们上学都走这条路。我汗流浃背爬行了一个多小时才来到寨子,沿着七拐八弯的村巷找到了学生的家。
这是一座很破旧的三间木楼,楼梯摇摇晃晃,屋里的壁板有些地方已有指头宽的缝隙,似乎随时都会散开。见我到来,他们很感动,急忙烧火煮了一锅稀饭。廖妈妈还特意炒了大半碗黄豆,敲了两个鸡蛋——这是他们招待客人最好的菜了。
在谈到孩子读书问题时,廖爸爸说,他是支持女儿继续读书的,但田地少,粮食不够吃,没有收入来源,而且家里还有另外一个孩子在读小学,很是拮据。学生低着头,幼稚的脸上藏有阴翳,只表示考虑考虑。
1995年我跟朋友再次走进龙脊采风。那天,我们还是走原来的山路,走在前面的是几个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压在队伍后面的是一个帮挑行李的本地男子。
走近看时,这不是我那个小廖同学的父亲吗?我和他打了一声招呼,他也认出我来,于是我们便一路攀谈起来。他说女儿小廖因为家庭的原因自己放弃了读书机会,在家里帮父母做事,后来嫁在本寨,并自己学习了文化知识。现在她将房子改造,开了个农家小旅馆,生活越来越好了。他这是帮住宿客人挑行李兼带路。
我看着他的神态,虽然略显疲倦,但脸上仍充满光泽和希望。
2019年四月的一天,我带桂林几位文友上龙脊。车沿着盘山公路一直开到了寨子边,一路上游客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路边开了许多店面,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普通话或英语的推销叫卖声不绝于耳,似乎这不是乡道,而是都市的商业步行街。
从坡上眺望寨子,满眼是崭新、明亮的三四层吊脚木楼。我们住进一家十分气派干净的农家旅馆,刚放下行李,就看到屋里走出一个人,正是我小廖同学的父亲!他见到我也十分惊喜,上前紧紧地握住我的手。我懵懂地问:“这是你家吗?”他一边点头,一边笑哈哈地说:“现在的政策好,生活好,旅馆天天住满,自己种的粮食可以自给,旅游公司每年还给一万多元的梯田维护费,娃娃们读书也不用愁。”年近七十的他,仍精神矍铄,神采飞扬,一扫以前的那种沉沉暮气。
龙脊变了,从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变成了闻名中外的旅游名胜,特别是通过国家多年来旅游扶贫政策,使大多数人依托旅游从贫穷走上了富裕,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龙脊正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新闻推荐
▲秦国民(右)在演讲。□本报记者张弘文/摄7月24日晚,广西山歌大王、桂林山歌传承人秦国明携家人来到讲古堂,给市民演讲《...
桂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