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 上海琴童通过奥斯卡最佳纪录片走向世界舞台

澎湃新闻 2019-07-26 18:07 大字

原创:史海拾趣

四十年前,美国著名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Issac Stern)的访华之旅,为一代上海琴童登上世界古典乐高峰搭建了阶梯。余音袅袅,借由音乐勾连的缘分在四十年来层层厚织,促成了“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的落地。美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艾萨克·斯特恩

用音乐叩开中国大门

从60年代起,斯特恩就一直投身于小提琴推广与教育事业中。他相继发掘了美国华裔大提琴手马友友,出生于以色列的小提琴手皮恩卡斯·祖克曼(Pinchas Zukerman)这些在日后星光熠熠的演奏家。太平洋彼岸的中国,也越来越牵动他的兴趣。

早在1971年基辛格访华消息公布后,斯特恩就给他写信,表示愿意前往中国访问演奏,为一个正在开启的伟大事业提供协助。但基辛格认为时机还不成熟,没有答应。

兜兜转转,斯特恩发现通向中国的道路竟然在自己的邻居身上。他的邻居化学家谢尔登·阿特拉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上与当时中国驻联合国大使黄华结识,并受邀到过中国为当地的塑料工业做咨询。阿特拉斯知道斯特恩对于中国的兴趣后,就设宴让斯特恩有了当面向黄华陈述请求的机会。

1978年3月,斯特恩收到了中国官方邀请信。经过一番协商,行程最终敲定在1979年6月下旬,斯特恩一家将访问北京和上海的音乐学院,与中国乐团进行联合表演,开设大师课,还将参观西安、桂林等地。他终于要用音乐叩响中国的大门了。

有意思的是,斯特恩的好朋友沃尔特·朔尔(Walter Scheuer)坚持应该为这趟访华之行配上一个摄制组,虽然他本人完全不懂如何制作电影。一开始斯特恩全家人都反对,但最终还是被说服了,并自掏腰包请来了导演默里·莱尔纳(Murray Lerner)。中国官方同意了拍摄请求,也没有限制和干预他们的拍摄内容,让斯特恩感受到一种友好和信任。《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就这样诞生了,这部后来获得奥斯卡奖的纪录片也记录下了斯特恩到访上海期间的经历。

给中国乐手最重要的一课

刚刚和朋友踢完球的王健,汗涔涔地跑到老师指定的教室,为一个在他眼里长得有点奇怪的外国人演奏大提琴。这位奇怪的外国人,在他拉了一会儿之后,示意摄影师打开摄像机的开关。纪录片中正在演奏的王健

上海音乐学院安排了各年龄组的学生,在斯特恩面前表演,而这个皱着眉头拉琴的小男孩打动了斯特恩。1978年,小王健拿着父亲请人临时赶制还没来得及上漆的大提琴去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上音附小。斯特恩在这个10岁的男孩身上看到了燃烧着的火苗。斯特恩中国之行渴望发现和呵护的,就是这样的火苗。

斯特恩走过九岁至十一岁孩子练习的琴房时惊喜地说道:“这里每一个窗口都藏着一个天才!”但他听到更大一些的孩子演奏,却发现他们音乐才能好像随着年龄而递减,琴声逐渐变得平庸。

其实在斯特恩刚抵达北京与同行接触时,他就马上发现了中国演奏者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能够掌握复杂的演奏技术,但是却不太能演奏出音乐本身的色彩和情感,难以抓住乐曲背后所蕴含的价值理念。而且音乐学院的学生越是临近毕业,越是希望能够分配到更好的职位,因此追求高难度高技艺成为潮流,演奏“飘快响”,却忽略音乐的本真。

如何恰到好处地指出问题,斯特恩展现出了他体贴又老道的一面。比如,在北京准备与中央乐团合奏音乐会时,斯特恩会在正式排练前先与指挥李德伦顺一遍曲目要点,避免接下来因意见不同在众人面前使后者丢面子。在启发乐队理解如何演绎音乐时,他避免给人以他在教导对方做什么的感觉,而是让乐队感觉自己能够做的更好。斯特恩与中央乐团指挥李德伦合作演出

纪录片有这么一幕,一名穿着湖蓝色裙子,系着红领巾的小女孩何红英刚刚拉了一段旋律,斯特恩请她停止演奏,而是唱出来。小姑娘有些紧张和害羞,沉默了一两秒,还是唱了出来,而且唱出来的旋律意外的鲜活。于是,斯特恩让她用唱歌的方式重新拉出刚刚的旋律,魔法发生了,干瘪呆板的弦音立马生动起来,好像无限欢愉诙谐都倾泻在琴弦之间。

用脑和用心去演奏,把小提琴当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成为斯特恩此行带给中国乐手最重要的一课。纪录片中斯特恩总是用一双好奇和饱含期待的眼神,鼓励中国学生演奏出更好的音乐。他体贴地站在对方角度考虑的沟通方式,避免许多可能出现的争端。在电影中,观众所能感受到的,是两国的音乐人单纯地沉浸在音乐世界,探讨与排演。

斯特恩细腻的一面远不止这一面。在回忆录中,他还检讨大师课的时间太短,担心自己给予琴童的建议因为缺乏充分时间不能让对方领会,反倒给琴童的习琴生涯带来麻烦。

余音与回响

斯特恩大概是过于忧虑了。音乐教育家谭抒真发现,在斯特恩访问中国之后的三年,上海音乐学院的小提琴乃至整个弦乐的发展突飞猛进。接连造访上音的外国教授,包括澳大利亚卢威林教授和美国迪蕾教授,都认为上音小提琴专业的学生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尽管还有些懵懵懂懂,但纪录片中曾经为斯特恩演奏的孩子们,隐隐约约地看见一个更为广阔的音乐世界向他们打开。年龄较大的徐惟聆和李伟纲在1980到1981年相继赴美留学,渐渐地,影片中几乎所有的琴童都跨越太平洋,继续他们的音乐旅程。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的宣传海报

这部由66小时素材剪裁到80分钟,基本上没有脚本,也无法提前计划拍摄内容的纪录片成为1980年美国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在美国年轻人逐渐对古典乐失去兴趣的年代,一部以音乐教育为主题的影片获得如此之高的关注和赞誉,原因恐怕是片名“从毛泽东到莫扎特”点出的题眼,外国观众看到了无数淳朴的中国人的真实画面,也看到了彼此交往中的温情脉脉。

王健的个人经历恰好成为阐释两国民间纽带的最佳注脚。美国华裔企业家林寿荣看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的纪录片后,辗转联系到了王健,资助16岁的他到美国耶鲁大学留学,并将自己收藏的制作于1622年的意大利阿玛蒂大提琴送给他使用。当王健从耶鲁毕业,准备前往茱莉亚音乐学院继续深造时,林寿荣意外死亡,难以继续提供资助,他在耶鲁的导师阿尔多·帕里索(Aldo Parisot)接棒继续支持他的音乐事业。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的徐惟聆、李伟纲和王健

当时的美国也正处于乐于迎接新事物和新来客的时代。徐惟聆逐渐在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崭露头角,成为第一位在卡内基音乐厅及林肯中心举办音乐会的中国大陆音乐家。李伟纲与其他上海乐手一起组成“上海四重奏”,在多年坚持之后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室内乐乐团。王健跻身于世界一流大提琴独奏家之列,全世界能站在这个位置的不超过二十人。

西方观众从最初质疑来自东方的他们是否能真切领悟西方音乐的内涵,到逐渐欣赏和称赞他们的演绎。再后来,东方身份不再成为一种桎梏,而是锻造出新的演绎风格的源泉。

王健曾经问过斯特恩,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精力去帮助青年音乐家。斯特恩说,当他看见火苗的时候,无法拒绝传递它。

2015年,纪录片中的琴童们差不多都到了斯特恩当年访问中国的年纪,他们也开始传递火苗。上海交响乐团发起成立“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起初,斯特恩的家人并不同意以斯特恩的名义为比赛命名,因为在斯特恩的理念里,音乐不是用来比赛的。当组委会说出发起理由,这个比赛不仅仅只是照搬其他的国际大赛,为青年选手提供事业发展的舞台,更是希望纪念和传承斯特恩的人文精神,家属同意了。

2016年和2018年第一届和第二届比赛相继举行,斯特恩之子大卫·斯特恩与徐惟聆共同担任大赛比赛评审委员会联合主席,李伟纲担任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十年前的音乐家的一次访问,让世界走向中国。而在大约四十年后,中国成为世界古典音乐最大的市场,受惠于中美友谊的一代音乐人,接过了搭建世界音乐跨国网络的责任。

参考资料:

《斯特恩回忆录——我的前79年》,作者:斯特恩,卜大炜译,东方出版社,2003年。

《谭抒真音乐文集》,作者:谭抒真;编者:华天礽、桑广敏,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当斯特恩琴声响起后的这40年,古典音乐在中国在上海风生水起》,文汇报2018年8月17日,作者:姜方。

《专访大提琴家王健:触摸生命里滚烫的岩浆》,上观新闻2019年1月18日,作者:沈轶伦。

文字|赵舒婷

图片|网络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首注明:

本文首发于上海美国研究(ID:SIASWechat),转载时请注明原始出处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安家洲社区联合市政部门疏通管道

本报讯(通讯员韦婧记者莫俊)经过象山街道安家洲社区与象山区城管局的积极协调,近日,市政工作人员来到安家洲社区为221-223...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