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爱好者李永忠:变“废”为笔 以笔会友乐趣多

桂林晚报 2019-04-01 11:30 大字

3月29日,李老在户外练字。记者秦丽云摄

在叠彩区叠彩街道芦笛社区居委会,说起78岁的李永忠老先生,邻居们都会竖起大拇指。李老不仅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其利用废弃物制作地书笔的趣事更是为许多邻居称道。此外,喜欢把自己所学所知书写、整理成册的李老,活到老学到老的劲头叫人佩服。

3月29日,记者来到芦笛社区,见到了这位多才多艺的老者。

●巧妙利用变“废”为笔

在桂林,不少市民看到一些书法爱好者拿着大笔,蘸水后在地上书写。他们所用的笔大多用一根棍子再加上一块海绵等组成,称为地书笔。

在芦笛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室见到李老时,他从随身携带的袋子里,一口气掏出了8支地书笔。仔细观察,记者发现,这些地书笔有大有小,基本上都是用废弃品“重组”而成。

“你看,这是一根废弃的穿线管,这是一块废弃的海绵,再加上一个废弃的药瓶盖子,摆弄一番之后,用线扎紧,一个结实耐用的地书笔就制作好啦。”李老先生说,这些笔均是他利用废弃物制作而成,不过这些废弃物,都是经过他精心挑选的。

记者看到,地书笔中有一个笔杆是翠绿色的,特别好看,而且能根据需要,伸缩长短。李老介绍说,这支地书笔是他用一根废弃的钓鱼竿制作而成。这根钓鱼竿是他在上世纪80年代购买的产自韩国的物品,坏了之后他舍不得丢,就用来制作地书笔,如今已用了十来年。还有一支笔的笔杆是金黄色的伞把,伞把正是李老某次外出旅游时购买的小伞,损坏后又成了制作地书笔的原料。

缘何对制作地书笔情有独钟?李老说,退休前他就喜欢练字,但是工作太忙,练习的时间有限。退休后,他选择制作地书笔练字,“既可以节约纸张,又可以节约墨水,还可以随处练习。”长年的练习,需要的地书笔很多,他就自己制作。除了制作用于在地上写字的地书笔,他还用自己收藏的子弹壳、小药瓶等制作小型号的笔,用于在家里练习。此外,连钢笔也是他自制的。

●以笔会友乐趣多多

李老的笔不仅为自己做,还为别人做,而且更多的是为别人做。

李老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经常在燕湖公园练字。练字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对书法感兴趣的市民,大家见李老的地书笔做得好,就请他帮忙做。退休10多年来,他帮别人制作的地书笔已经不计其数。

为了做好地书笔,李老可是一点都不含糊。他说,有时候为了找到上好的废弃海绵,他就得四处寻找丢有大件物品的垃圾堆,并在其中找废弃沙发。有些沙发内的海绵不够结实,他就得放弃再找。拖把中的海绵耐用,偶然在路边遇到别人丢弃的拖把,他就拿回家敲出其中的海绵,用于制作地书笔的笔头。

请李老制作地书笔的市民身材高矮不一,李老还会根据对方的身高、喜爱的颜色不同等因素进行“私人定制”。有一次,一位来自贺州八步的游客在路上偶遇李老练字,对于其自制的地书笔非常喜爱,并请求李老帮忙制作。李老满口答应,当天就回家抓紧时间制作,赶在对方离开桂林之前制作完毕,赠送给了对方。

因为李老的热情,他结交了很多笔友。李老说,经常哪个笔友的笔坏了,都会找他,他都会尽量满足对方。李老觉得,这是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肯定,他非常乐意为大家效劳。

●想让更多人感受书写的快乐

因为爱好书法,李老还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就是把自己所见所闻所知,全部书写出来,再分门别类地整理成册,方便掌握、巩固知识。

采访过程中,李老拿出了几本自己书写的厚册子。这些册子,有些是记录全国各地的酒文化,有些是记录夫妻相处之道,有些是记录民俗习惯、养生之道,还有些则是分享对事对物的心得体会等。

李老说,不管是自制地书笔坚持练字,制作地书笔赠送笔友,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他的初衷就是: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书写中来,感受书法的快乐、书写的魅力。“挥毫展卷抒情志,乐在其中天地宽。”李老原创的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书法的热爱,以及乐在其中的心情。

最让李老开心的是,拿着地书笔在户外练字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小孩子,“他们盯着我写字,有些还跟着我学,虽然大多数坚持的时间不长,但是也有个别的孩子会坚持好些日子。”李老说,自己的爱好能感染后辈们对书写、书法产生兴趣,让他最为欣慰。

记者秦丽云通讯员王国平

新闻推荐

桂林全国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又有新力作 蓝城集团携手桂林旅股打造罗山湖桃李春风项目

本报讯(记者陈娟)3月29日,桂林全国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又有新力作———备受期待的蓝城·桂林桃李春风新闻发布会在罗山湖...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