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娃要不要学说桂林话? 专家表示: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也是人们对家乡的一种情怀

桂林日报 2019-03-08 17:48 大字

平山街道将军桥社区组织的“我是桂林娃,我说桂林话”乡土文化传承活动现场。通讯员黄松柏摄

“宝宝仔、扯板路、下米、狗肉……”近日,在红街商业广场,百余名孩子在主持人的带领下,有模有样地学讲桂林话。这是平山街道将军桥社区策划的青少年“我是桂林娃,我说桂林话”乡土文化传承活动一幕。

据了解,此次活动通过介绍桂林话的渊源和丰富的内涵,将桂林的历史、人文、自然、习俗等展现给孩子们。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不少地道的桂林话,感受到了家乡话生动有趣、鲜活持久的魅力。

曾经,在许多老桂林人的记忆里,儿时生活总是伴随着浓浓的乡音。后来,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普通话成了越来越多孩子的“第一语言”,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讲普通话,在家里与家长交流也是用普通话,以至于许多孩子直到长大后都不会说桂林话。对于这一现象,有家长认为是好事,但有的家长和语言专家却表示担忧:长此以往,方言会不会被抛弃?方言中承载的桂林文化内涵能否得到很好的传承?

□本报记者张苑陈静实习生蒋雪萍

桂林话在青少年人群中式微?

现象一:会说桂林话的桂林娃成“稀有”

“我的衣服是禄(绿)色的,我最喜欢吃毛秀才(西红柿)。”“你们见过横到走路的螃海(螃蟹)吗?”……3岁4个月大的豆豆这学期刚上幼儿园小班,他一张口,把老师和小伙伴们都逗乐了。

因为操着一口纯正的桂林话,豆豆成了幼儿园里的“另类”———他所在的班上20多个孩子,说桂林话的只有他一个,其他小朋友都讲普通话。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老师与其他孩子交流时说普通话,当面对豆豆时,老师们会非常贴心地自动切换语言。老师说,像豆豆一样只会说桂林方言的孩子很少,绝大多数桂林家长都会选择教孩子说普通话。

“其实对是否从小教孩子说桂林话,我们也挺纠结。”豆豆的妈妈告诉记者,因为她和丈夫都是土生土长的桂林人,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讲桂林话,孩子耳濡目染会说桂林话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她考虑到上学后孩子就能接触到普通话,所以在孩子上幼儿园前并没有刻意教孩子讲普通话。她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如果要孩子在家里讲普通话,连带着爷爷奶奶都要为了他操一口‘夹生’的普通话,老人别扭,小孩又学不到标准普通话,何必呢?”

豆豆妈妈的想法在如今许多桂林家长中可谓是“非主流”。记者调查发现,如今,大部分孩子的家长在孩子牙牙学语时,就用普通话跟孩子交流,家里人平时说桂林话,但跟孩子说话时就会立即“切换”成普通话。

记者走访桂林市多所幼儿园、小学,发现会讲桂林话的孩子寥寥无几。一个班里偶尔有一两个会说桂林话的孩子,也会因为怕被其他同学笑话而“深藏不露”。

“十几年前,3岁的孩子进幼儿园,全是一口的桂林话。”郑毅桂是一家幼儿园的园长,从事幼儿教育20余年,在她印象中,以前孩子们在进幼儿园前说的都是桂林话,但近年来,入园时说桂林话的孩子越来越少,说普通话成了绝对主流。“现在的家长都觉得孩子说桂林话不好听,于是都习惯性地跟孩子说普通话。”郑园长说,这样园里的老师在教学时倒是方便了很多。

现象二:年轻人讲桂林话“不习惯”

“我们还是讲普通话吧,我习惯讲普通话。”在采访中,记者试图用桂林话与20岁的桂林女孩灿灿聊天时,这个土生土长的桂林女孩却连连摆手。她告诉记者,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要求他们说普通话,回到家里,爸妈也习惯用普通话跟她交流,虽然家里的大人之间对话都是说桂林话,她听得多了也大概能听懂,但自己讲就不大行了。“普通话讲惯了,一开口说桂林话就觉得别扭,很多意思用桂林话不知道该怎么表达。”灿灿笑着告诉记者,与她同龄的桂林朋友中,很少有人会说桂林话,偶尔有人说,也单纯是为了好玩。

王毅是桂林人,之前在河北上大学,现在常年在上海工作。前不久,他回桂林参加同学聚会时发现,自己已经不会说也不敢说地道的家乡话了。

“原来还没太意识到,但同学聚会时,大家都在用方言聊天,我才说了几句,他们就开始笑话我了。”王毅回忆起之前上大学时,因为同学都笑话他满口桂林腔普通话,让他决心改掉乡音。在河北上学,他学会了纯正的北京话,在上海工作让他学会了上海话。离开家乡10多年了,王毅只在每周两次和父母的电话通话中,才会说说家乡话。他突然意识到,他学会了其他方言,却把自己曾经最亲切、最熟悉的乡音丢了。

“我记得我们小时候都是说桂林话的,还有很多桂林话的儿歌,我现在还记忆犹新。”37岁的黄女士告诉记者,那时候他们是上小学了才正式学说普通话,她不觉得学说桂林话对学普通话有任何影响,反而增强了学习各种语言的兴趣。黄女士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不习惯说桂林话并不是一件好事。

是否让孩子学习桂林话,家长各有主张

在普通话普及的今天,该不该教孩子说桂林话,这成为许多家长纠结的问题。“普通话是大众交流的语言,走到哪儿都能与人沟通。”桂林人冯女士并不支持孩子讲桂林话,她认为,“一是因为讲桂林话不好听,二是因为如果孩子从小讲惯了桂林话,等到学普通话的时候就很难纠正了。”

“孩子学点桂林话,没什么不好。”从事媒体工作的韦小姐说,“记得一次在四川出差,在地铁上和地方台电视、广播节目里,听到主持人偶尔蹦出几句四川话,我觉得很有味道。一个地方的方言会让这个城市显得特别有自己的味道。可我不知道,等女儿长大,她是否还能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只希望,如果有一天,她也要离开自己的家乡,还能时常被这样的乡音撩动起乡愁。”

“不管生活在什么地方,都应该教孩子说方言,不然孩子怎么融入这个地方呢?”老家在河南的王杰在大学毕业后就留在桂林工作,如今他娶了桂林媳妇,并有了一个3岁的儿子。虽然不是本地人,但王杰赞成妻子教儿子说桂林话,因为说方言能增进孩子对家乡的感情。

社区工作者尝试让桂林话渗入桂林孩子生活

“普通话普及了,身边说桂林话的孩子越来越少了。”在采访中,将军桥社区负责人唐文斌表示,现在的孩子都是说普通话,会说桂林话的不多,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青少年学讲家乡话的兴趣,亲近乡土,找到文化认同。

唐文斌介绍,为了组织好这个活动,他们还专门请到了桂林电视台《板路》栏目的主持人与孩子们用桂林话进行了主题为“时光隧道中的桂林”的讲座和互动节目。“从目前收到的反馈来看,这个活动还挺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唐文斌说,以后他们还会继续策划相关的活动。

“我们针对中班的孩子,每周开设了以‘我爱我的家乡’为主题的课。”在采访中,市前锋幼儿园的吴建英园长告诉记者,以他们幼儿园为例,与孩子说普通话的家长占了70%左右。“其实这些家长平时大多也是说桂林话的。”吴园长表示,方言不能被忽视,他们开设的主题课,老师会用桂林话授课,给孩子们讲讲桂林的童谣和传说,引导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吴园长担忧:“如果桂林话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等到再下一代就没人会说桂林话了。”

“我们用童谣的方式加强孩子们对方言的兴趣。”榕湖小学的曾劲老师注意到桂林童谣具有良好的节奏和韵律,曾尝试把桂林童谣引进音乐课堂,用来辅助一年级的节奏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乐感。她的音乐课获得过广西音乐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在一些表演竞赛活动中,曾劲也有意识地用《破莲子》等桂林童谣来进行创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专家观点: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要传承下去

“讲方言的孩子越来越少,这恐怕也是事实。”广西语言学会副会长、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伍和忠表示,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语言,是为了方便全国各地各族人民沟通交流,起到了语言桥梁的连接作用。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说普通话,有助于孩子们适应未来语言环境大趋势。但是在我们使用方言的日常生活,孩子们逐渐脱离方言环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地方文化认知的缺失,方言和其他民族语言的萎缩对汉语地方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冲击。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是记录文化的符号,语言的消失也就意味着文化的消失,对语言生态和文化生态都是不利的,甚至会影响整个自然生态系统。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伍和忠谈道,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其实都在大力保护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

伍和忠说:“在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和认识到,孩子在掌握普通话之外还应学会父母双方或一方的方言,并且有的家庭已经在教孩子说方言了。”

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室教师黄献也认为,普通话的推广只是要求人们在需要使用普通话的场合能说标准普通话,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不能丢失还应该保护起来,传承下去,孩子们就是这样的文化的传承人,应该让他们在学好普通话的同时,利用家庭现有的语言环境条件学会方言。

黄献建议:“家长应了解推普有关知识,鼓励孩子学好普通话,在社会上、在正式场合与人大方交流,同时也让孩子们学会方言,在家庭内部、社区说方言。”这样,就营造了一个其乐融融的生活氛围,同时保持了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初衷。

新闻推荐

银锭社区:民族油茶宴好热闹

本报讯(记者陈静)3月7日上午,象山区银锭社区活动室里好热闹,浓浓的油茶香扑鼻而来,两张桌上摆满了各种民族风味小吃。这是南门...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