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彭匈二三事
□刘建新
由于家在灵渠边的缘故,我有幸接触了许许多多天南海北的文人学者。然而,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的也不是太多,其中彭匈先生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之一。
前几天,我从微信朋友圈得知彭匈先生去世的消息,让我不敢相信。他是那么睿智、豁达而富有活力的一个人啊,怎么说走就走了呢!连日来,无论在微信群,还是在朋友聚会的场合,都不断地有人谈论此事,大家都为之叹息。而我,作为一个曾经与他有过交往,并得其教诲的后学,自然也十分难过。昨天夜里,竟然梦见了他。看来,必须得写点回忆文字,才能心有所安。
初闻彭匈先生大名,是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他在漓江出版社任社长。听朋友说,他是桂林作家群中颇有实力和趣味的一位。他当时的一篇《闲话桂林人》,把桂林旧时一些小市民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读罢让你肚子笑痛。
后来,我专注灵渠历史文化研究,与他有了近距离的交往。
2007年4月,读到他一篇与兴安灵渠有关的文章《湘江源记》。从他那简洁明快的文字中,读到了他对兴安的情感,也感受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力和娴熟的写作技巧。
2012年,为了配合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应邀担任广西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丛书《中国灵渠》(后改名《灵渠》)常务副主编兼总纂。次年6月,我拿出初稿,请彭匈先生和郑连第、蒋廷瑜等资深专家、学者审稿。
后来,由科技出版社邀请专家、学者在南宁召开审稿会,此间我第一次见到彭匈先生的真容。他身高约一米七五,在南方人中,算是中等偏高的了。仪表端庄,不胖不瘦,腰杆挺直,精神抖擞,无法看出他的真实年龄;一双深邃的眼睛,似乎可以洞察一切,难眩以伪;上穿一件整洁的西装,更让人肃然起敬。他提交了五条审稿意见,都很中肯。譬如说“书前单独附图,给人感觉这类书档次低。手法陈旧,是上个世纪图书的惯常做法。所有图片,均应有机插入内文”,就让我受益匪浅。
2013年11月的一天,他在桂林市文化人凌世君、李曦和被他称为“恭城三宝”的宁梓戈陪同下参观灵渠。我有幸负责全程陪同,进一步领略了他的风采。
那天,正值桂北深秋,属小阳春天气。日朗风和,水碧山绿,非常适合出游。参与陪同的还有兴安文化界人士蒋太福和杨迪忠。从灵渠公园讲解厅到四贤祠、郭沫若题词碑、南陡阁、分水塘,然后在“天下第一陡”乘船而下,过飞来石、粟家桥到水街,在湖广会馆上岸。沿途他一边听我介绍,一边仔细观景,偶尔答一两句话。穿越了整个水街之后,我们驱车到古严关和灵渠中段的马头山一带游览,在马头山一带的绿道上,他饶有兴致地和众人一道漫步,走了很长一段。徜徉在灵渠两岸的田园风光间,他兴致勃勃地和大家一起拍照留念。
中午,我们在马头山庄用农家土菜招待他们一行。席间,他不再是初次见面那样不苟言笑,而是打开了话匣子。他那幽默睿智的谈吐,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增长见识。
刚一坐下,他递过名片,最上边写着“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彭匈”,下面几行小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区党委讲师团特聘教授、广西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其实,我知道他还有广西出版总社出版部主任、编审,广西散文创研会副会长,几所高校的特聘教授等身份,于是开玩笑地说:“彭老师还有好多衔头没印上来哦!”他说:“够了,如果要印可以印上十把个。名片的作用是为了便于联系,告诉别人你叫什么、做什么的,你在那个行当中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加上联系方式就够了,没必要过多显摆。不像有的人,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所有身份和待遇。有的人在职务职称后面括注‘享受处级或者副厅级待遇’,还有某个副处长,名片上括注‘本处无处长’;有的甚至写上‘享受软席卧铺待遇’,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的全部身份和待遇,那就有点过了!”听他这么一说,大家都乐了。
我们想敬他酒,他不怎么喝。我说:“您是这一桌人里面最高大的一个,按理讲您的酒量应该最好。”他说:“喝酒不是拳击,不能按块头定级别。古人云‘酒有别肠,不必长大’。有的人个子瘦瘦小小却喝得好多酒,你想想他的胃肠就那么点容量,喝十几瓶啤酒、三四斤‘水牯冲’(低度米酒)都没问题,你不晓得他喝的酒跑到哪去了;有的人长得高大威猛,但一两杯小酒就被放翻了。”真的让人佩服他的学识渊博和口才犀利。
临别,他签名赠我一本他的著作《一事能狂》和一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讲座光盘,并手书一首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书扉页上,体现了对一个后学的关爱,令我颇为感动。我将那本书珍藏至今。
今天,从书架上翻出他赠我的那本《一事能狂》,看着绿色封面上印着的句子“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感慨良多。彭匈先生一辈子读书、写书、编书,生前已累计出书15本,而且还没有封笔的打算,算是爱书到痴狂的地步了吧。怪不得,他给人的形象总是那么青春年少。如今,斯人已逝,但他将以一个青春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徐莹波民营经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近年来,桂林民营工业企业栉风沐雨、敢...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