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的记忆罗伏龙

河池日报 2019-02-11 08:30 大字

温馨的家,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沉淀了父母深深的爱,蕴存着兄弟姐妹浓浓的情。年节到来,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而言,谁不想回家与父母兄弟姐妹团聚呢?

每每想起《常回家看看》所唱的:“常回家看看,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就引起我强烈的共鸣而归心似箭。

提起回家,我不得不借余光中的《乡愁》改动些字句变为己用:“小时候,乡愁是高高的崇山峻岭,家在山脚下,我在家里头。”不怕见笑,我家在大石山区的一个叫“打开屯”的峒场里,开门见山,抬头碰山,这就是我祖祖辈辈农耕的家居地。

可想而知,在那古老原始的农耕时代,这大山里是很闭塞的。通往外面的世界只有那么一条爬山过坳窄窄的山路,祖辈们靠肩挑背篓将山里的农产品运到山外的市场,换回油盐酱醋,维持艰苦的日子……少年不知愁滋味,小时候哪懂得父母劳作的艰辛,倒觉得山里有无穷的乐趣。山上的野葡萄、野芭蕉、山楂果,是我们放牧甜美的午餐。虽然山高坡陡,却锻炼我们登高望远的志气,板壁茅屋的家,更留下许多过年的记忆。

过了腊月二十三,浓浓的年味弥漫整个村屯,家家户户都杀猪过年。哪家杀年猪都要请全屯的父老兄弟姐妹来聚餐,围着火锅,话年成,道家常,渐渐,暖烘烘的话语变成欢笑的猜码声醉人震瓦……我们小孩吃了几块“猪龙烹”后,则自有童贞的乐趣,那就是大家一起玩“气球”。这气球是大人们特别照顾给我们制作的,即宰猪时,将猪尿泡割下洗干净揉搓烤干后,用竹管给它吹气,就成了“气球”。我们如获至宝,就在庭院里玩起“气球”来。人分甲乙两方,中间拉一条绳子为网线,看谁拍得高拍得准,以失球的多少定输赢,那阵势不亚于如今人们玩的“气排球”。这时,屋外玩球的笑声与屋内大人猜码声就像迎新年的乐曲荡漾在峒场上空,久久不散……

除夕的晚餐,是全家老少团圆的“年夜饭”。先给神台敬重地摆上猪头肉及糖果之类的祭祖贡品,并恭恭敬敬地敬香之后,“年夜饭”就正式开始了。父母长辈首先对儿孙发表“新年致辞”,祝福儿孙们新年快乐,勉励儿孙努力上进,新年有新的长进。同时,儿孙们也给父母长辈敬言,祝福健康长寿。全家人围着暖烘的火炉,有说不完的吉祥,道不完的祝福。此时,即使是柴门寒舍,也充盈无限的温馨……

“守岁”是美好的传统习俗,也是温习“祖训”“家教”的好时机。“年夜饭”后,我们全家老小就围着火塘“守岁”了。记得这时父亲总给我们几个年幼的兄弟姐妹“讲古”,他说,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我们祖辈从江西逃难走江湖漂泊到这个峒场暂时歇脚,慢慢观察,觉得这里山高岭阻,不受干戈骚扰绝对安全,更觉得这里山高林密,而且四边山坳上都有一口清澈的山泉,倒是个适合农耕的世外桃源,便不再他想而在此落脚定居了。于是,每天披星戴月,披荆斩棘,撬石拓荒,开垦出七分石头三分土的家园居地来繁衍生息。开始是一两家,后来是三五家,现在增加到十七八户了,可谓人丁兴旺……父亲往往在故事结尾强调“耕读为本”“忠孝传家”的“祖训”和“家风”,希望我们继承祖辈艰苦创业的精神,并勉励我们要努力学好功课,学好本领,长大后走出大山……我们总是听得津津有味,锅里的粽子飘出阵阵香味更使我们毫无睡意。在兴奋和陶醉中,忽然听到雄鸡的报晓声,顿时,整个峒场沸腾起来了,各家各户灯火通明,人们的欢呼声伴随“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迎接新年的到来。

我们老家历来有在大年初一挑“新水”喝“巧水”的习俗,把“新水”挑回家,象征添新财增新福,喝“巧水”则增添智慧。因此,女儿媳妇们总是在欢闹的迎新鞭炮声中挑起水桶踏着黎明的曙光争先恐后地来到山脚的泉水边,我们小孩也不甘落后,呼朋引伴接踵而来,参加喝“巧水”的仪式。每人都在泉水边烧香对泉水叩拜,以示“饮水思源”之礼。紧接着就双手掬起泉水,一饮而尽,并口中念念有词,女儿媳妇们念的是“喝巧水,洗肠胃,心灵手巧不愚昧,耕种织麻样样会……”我们小孩则念“喝巧水,清肝肺,聪明伶俐多智慧,读书写字不掉队……”此时,泉水边荡漾着“样样会”“不掉队”的欢笑声……

拜年,也是我们兄弟姐妹在大年初一必须进行的一件乐事。按照父母的吩咐,要去给几个年过九十的爷爷奶奶拜年。我们带上三个“三角粽”作为“拜年礼”,所谓“三三得九”,表示祝老人“久久长寿”之意。每踏入一个老人的家门,都毕恭毕敬地鞠躬向老人致敬祝福。往往在这时其他小朋友也接二连三地进来,让老人乐得眉开眼笑,便发给我们每人一个红鸡蛋,表示他(她)祝福我们一切圆圆满满红红火火。我们也乐得心花怒放,笑声不绝。年,就这样在我们的童心中泛起和谐幸福的涟漪……

然而,也不是年年这么幸运。那是上个世纪1958到1960年,连续遭受三年的自然灾害,天旱河枯,粮食歉收,口粮不足糊口。饥饿威胁城乡百姓,食不果腹,个个面黄肌瘦。那时,我正在上初中。回家过年,看不到杀年猪热闹的场面,听不到喜庆的鞭炮声。年,过得十分寂寞冷清。除夕之夜,无米包粽子,母亲只好煮山薯芋头代之。饥不择食,我们围着火炉,却吃得津津有味。年难过,但父母仍不忘勉励之言:“困难是暂时的,你们要有信心渡过难关,立大志,走出山门……”

我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1962年秋季,终于走出了山门,到桂林去上大学。从此,家,离得远了。因家里经济困难,几个寒假,都没有路费回家,只好在独秀峰下的学院内,与几个跟我一样情况的穷学友在宿舍里以书为伴过大年,共品李白“低头思故乡”的诗句以解寂寞。即使如此,恋乡思亲的缕缕乡愁“剪不断,理还乱”,家乡的年味总是挥之不去,家中父母的音容总在脑海里显现,因此,终夜难眠。于是,在深夜的灯光下将这情景这思绪变成了文字装在信封里。这时啊,“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父母在那头”了。

走出校门后,分配在异地工作,早晚心里十分牵念年迈的父母。因此,无论事务多忙,都必须回家过年,与父母兄弟姐妹团聚。看到父母亲都健在,心里有说不完的高兴,更添了几分深情。记得我婚后的1987年春节,夫妻俩带着五岁的双胞胎儿子回家过年,简直是乐醉了父母乡亲。那时,村里还没通车路,在离家四公里的久隆坳下车后,还得徒步走山路才到家。当我们下车时,几位自家弟兄早已牵着一匹高头大马在山坳上等候了。一对双胞胎儿子,乖乖地被扶上马背,一位堂兄弟牵着马绳在前面开路,马背上的小兄弟俩高兴得奶声奶气地喜笑欢叫,沿途引来邻村近寨许多乡亲钦羡的目光……近乡情更切,父母及隔壁邻舍的叔伯兄弟姐妹已聚集在村口等待我们归来,他们欢叫着,把小兄弟俩从马背上抱下来,母亲更是将他俩搂在怀里,热泪盈眶地连声叫“乖乖,乖乖……”我们就在一片欢呼声中被乡亲们簇拥着进了家门。

家乡的年味浓极了,虽然远离城市,却有它古朴典雅的韵味。原先的板壁茅舍已被石墙瓦屋取代,每家院子里堆满了“年柴(财)”,门上的春联红光耀眼,袅袅炊烟飘散着烤腊肉的香味。而小孩们竞赛似的燃放鞭炮,把整个山村烧得无比沸腾……让我们应接不暇的是,乡亲们在这沸腾的热闹中争抢着将我们当作“贵宾”请到家中吃“团圆饭”,品尝自家酿的米酒自烤的腊肠和自打的糍粑。席间,话家常,忆往昔,谈今生,说事业,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句句是真情,声声是祝福。情投兴起,声声祝福便变成了猜码声:“新年好嘛,大家乐!”“哥俩好咧”“三多吉庆”“四季纳财”……高声柔调,呼出农家的激情,洋溢着友好与和谐,此情此景,真让我沉醉在浓浓的乡情亲情之中。

大人们饮酒为乐,小孩却另有玩趣,饭足肚饱后,便邀友仔们举行“赛陀螺”的闹戏,双方对仗,也是笑声呼叫不绝。我两个小孩第一次看到这玩法十分好奇,特别对那立地旋转的陀螺兴奋不已,也在一旁欢叫助兴。休场时,拿过哥哥们的陀螺摸来摸去。同堂的阿哥见他们对陀螺这么爱不释手,回城时,就送他们每人一个染红的小陀螺。但他们回城后,没有玩机,更没有玩伴,这小小陀螺只能成为他们恋乡的“文物”了。

回城的时刻特别让人心碎,父母乡亲兄弟姐妹涌来送行,一包包家乡的土特产硬是往你包里塞,却之则不恭,只好笑纳。特别让人心碎的是几位年迈长辈的话:“不要离得太久啊,常回来看看。见到你们,我们心里高兴。我们老了,见面一次就算一次啰……”说得我热泪盈眶,带上父老乡亲的情意踏上回城的归途。出山的路,悠悠长长,背后连着恋乡思亲的“乡愁”,前面连着我城里事业的家……

正因为这份“乡愁”的牵挂,我每年总要回到山里的老家过年。然而,年增人老,后来几年间,年过九十的父母先后去世,这时,“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父母在里头”了。正因为这份“乡愁”,我仍不改初衷,照样年年回家过年,为的是大年夜在神台父母的牌位前敬进一支香,悄悄说对父母思念之情,同时慰问村里年迈的老人……

然而,也有好几年,回家过年,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打工潮也波及山里每个角落。年轻人不甘于在山里种几蔸玉米的单调寂寞,纷纷外出打工赚钱以改变拮据的困境。逢年过节,因路途遥远交通阻塞,或来回路费不菲,或加班加点等等诸多原因,不能准时回家过年。因此,山里的年味似乎缺了点什么,宴席上缺了好多年轻酒友而少了几分热闹。村里虽然旧貌换新颜,新楼栉比,楼上楼下,电视冰箱,不乏几分豪华。可是,豪华之中不免有些空荡冷清,堂屋里往往只看见白发苍苍的留守老人抱着小孙孙在看电视消遣解闷。我登门给邻居的伯母拜年,她幼稚的小孙“笑问客从何处来”,老人则喜不自胜,“儿呀儿呀”地说个没完没了。问到生活起居,更是滔滔不绝:“现在吃住不用愁啊,上级政策好,扶贫解困,村村寨寨都通水通电通路,家家有电视,人人享受医保,我们老人还有高龄补贴……通村的车路就还差那么一里多就修得了,明年你回家可坐车来回就挺方便了。我那小崽特刚在广东做事,听说他也买了小车了,明年他就开自己车回来了,可惜今年他跟老板跑生意没能回来。哎,老啦,倒不愁什么,只盼多与儿孙们谈谈心……”老人后面的一声轻叹,更让我深刻体会《常回家看看》所唱的:“老人不图儿女为家有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只图个团团圆圆。”啊,乡愁,不仅牵连游子之心,更牵挂父母的情啊!

老人所说的“明年”,其实就是去年(2018年)。去年秋季通往我们山寨的屯级水泥路已经开通,凡是在外就业或打工的游子们闻讯后都兴奋不已,不约而同地而且提前几天回来。腊月二十八,我和小儿子开了自家车赶回家,路宽道平,只一个半钟头就到了。“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我们赶到村寨前路口时,看到路旁已停靠着八九辆小车,车旁拥挤众多乡亲,唧唧喳喳地七嘴八舌,大概是在欢迎游子的归来和评论这些小车的款式吧。我们的车刚摆好位置停好,下得车来,乡亲们立即拥过来,惊喜地叫唤:“老大回到了,老大回到了!”特刚连牵带拉地将一位靚女推到我面前,说:“这就是我常跟你提起的我们的老大哥,喝山泉水长大的作家呢。”这位靚女腼腆地向我鞠躬,柔声细气地说:“大哥您好,路上辛苦了!”特岗补充一句:“广东妹,爱吃‘鱼生’呢。”说得大家一阵哄笑。

当晚,特刚家杀年猪,寨上的父老兄弟姐妹都请来,坐了满满堂屋六桌人,这既是喜迎新年的团聚,更是特刚后补的婚宴。宴会开始,村民组长春望大伯致迎新年和新媳妇的祝词。接着喝“猪活血”,先由特刚敬给新媳妇,她犹豫不敢接。春望大伯就介绍说:“这是我们这里最可口的美食咧,用猪肝猪肺猪心猪肚猪腰瘦肉等猪的精华伴与八角姜蒜等配料制作的,敬给客人是表示主人全部真诚的心血。”特刚补充一句:“跟你们家的‘鱼生’一样好吃。”新媳妇接过挑了一口品尝,立即点头连声称赞:“呀,侯嘢侯嘢(粤语:好东西)”引起哄堂大笑。晚宴正式开始,席上觥筹交错,大伙交谈山外的情况,诉说外出谋生的酸甜苦辣和收获,欢声笑语,振奋人心。春望大伯说:“我们这里与巴腊猴山旅游景区只隔两个山坳,已经被县里列为生态旅游区的计划……”听到这话,全场兴奋议论不已,新媳妇立即举杯给春望伯敬酒:“大伯,祝你新年快乐健康长寿!我是我们公司的联络员,回去我跟老板说说,引他来我们这里投资开发。”大伙立即热烈鼓掌。临席的几位老妈子立即兴起,唱起了壮族山歌,我临时给新媳妇当了翻译:“庭院移栽一蔸梅,花开火红耀眼眉。特刚娶得好媳妇,祝贺鸳鸯比翼飞。”一人唱来万人和,几位村姑也兴起开口欢唱,将宴会推到了高潮,歌声猜码声笑声迭起,通宵达旦……

除夕团圆守岁的习俗仍然传承不衰,但形式和内容又有所增减和创新。各家各户吃的是电磁炉火锅煮的年夜饭,不再是烧炭飘烟熏人的旧时火炉了。全家人围炉而坐,慢慢咀嚼自家制作的美味佳肴,互相祝福新年万事如意,安康快乐。饭后,在中央台春晚节目的画面和歌声笑语中讲叙山里山外的新闻趣事,沉醉于酒粽飘香的浓浓的年味之中。子时到来,鸡声报晓,鞭炮齐鸣,轰天雷惊天动地,五彩缤纷的焰火照亮黎明的长空,整个山寨沸腾了。如今,家家有自来水,儿女媳妇及小孩们少了出门“挑新水”的喜戏,却又有与时俱进的趣头,他们新的理念认为,年初一你发出的“祝福”多,得到的“福”也多。所以,在迎新年的喜炮声中他们纷纷拿出手机对着视屏留言或喊话:“祝福阿公阿婆新年好,健康长寿”“祝阿哥阿弟阿妹新年万事如意”……山村的新年就在这声声祝福中到来了。

大年初三之后,山村渐渐归复幽静。在他乡异地做事的游子们又接二连三离家,带着父母亲人的叮嘱和期望远行了……远行了,又添一份乡愁,但不再是惆怅的乡愁,而是另一番激情:“乡愁,是宽阔长远的开发路,路的这头,是父老乡亲的期盼,路的那头是游子们的回应:加油!加油!”

游子们没有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在2019年春节来临之际,春望大伯给我打来电话,说特刚建议凡在外做事的兄弟姐妹今年春节都要回来过年,并各人自愿捐资(多少不限)搞庆新春活动,由春望大伯主持。大伯说这倡议很好,就决定年初一搞打陀螺比赛和唱山歌比赛两项活动,白天赛陀螺,晚上赛山歌,地点就定在寨上教学点的操场。我觉得,这是传承民族文化最好的举措,往后我们这里开发成旅游区,这两个项目就可以登场表演啦。为家乡的经济文化发展献策献力,我们离家在外的游子义不容辞,于是,高高兴兴将捐款通过手机微信发给春望大伯,并答应提前两天回家。春望大伯还交代我一件差事,要我写一副对联以增添欢乐气氛,并说上联他已经想好,即:“过年乐,乐过年,年年乐过年年乐”,要我补写下联即可。我深感他这“上联”真正代表了村民们的心声,更反映了农家的幸福生活。然而,我才粗学浅,仅能这么对下联:“迎岁欢,欢迎岁,岁岁欢迎岁岁欢。”

年年情依旧,岁岁景不同。家乡在巨变,家乡在呼唤。远离家乡的游子,何不乘着快车回家过年?

新闻推荐

南溪山医院:新春慰问到军营

本报讯(通讯员张超群李先帅)2月1日上午,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春节慰问组到陆军特种作战学院学兵一大队营地慰问,受到了部队官兵...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