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石刻:游山即可读史

桂林日报 2019-01-16 11:31 大字

龙隐岩的石刻

桂林日报社小记者参观桂海碑林博物馆。

桂海碑林博物馆的讲解员为游客讲解石刻文化。

把心情写成文字、把文字变成永恒,恐怕没有什么能比摩崖石刻更好的方式了。古人正因为深刻地领会了石头历经风雨难变其容的本质,乐于把他们的游历心情镌刻于石上,也同时把久远的文化保存在了一壁一壁石崖上。桂海碑林、西山石刻、南溪山石刻、象鼻山石刻……搜索我们这座城市,很容易找到这些被石头保存的历史记忆。

这些以咏山吟水为主要内容的石刻,为我们展开了桂林城市历史这幅悠久绵长的山水画卷。

□本报记者陈静文/摄

游山如读史的桂林石刻

“唐碑看西安,宋刻看桂林”。桂林是全国市区内摩崖石刻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这些在当时铭刻于青山绿崖间的文辞墨迹,与自然景观构成了和谐互补的统一体,成为桂林山水人文景观的一大特色。而桂林石刻有别于西安碑林的帝王石刻,大足石刻的宗教石刻,千唐志斋的墓志石刻,它是以山水为依托,以山水诗文、记游题名和题写风景榜书等内容为主,摩刻于各名山奇洞的岩壁之上,记载了作者开发山林景观的过程,及其在登临山水时的切身感受和审美体验。

“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清代广西巡抚陈元龙在《游龙隐洞》一诗中极其简练地把桂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高度概括了出来。据统计,桂林现存南朝至清代的石刻多达2000多件,其中南朝1件,唐代碑刻28件、造像149龛484尊,五代碑刻1件,宋代碑刻484件、造像26龛101尊,元代碑刻30件,明代碑刻352件,清代碑刻478件,年代无考的有117件。这些石刻主要分布在桂林市中心及周围的独秀峰、叠彩山、伏波山、象鼻山、龙隐岩、龙隐洞、普陀山、隐山、西山、南溪山、虞山、铁封山等20多处名山洞府,方圆数十平方公里,使得桂林宛若一个巨大的石刻博物馆。

在这些石刻中,古人以题名、题记、诗词、曲赋、铭文、佛经、诰封、敕文、告示、禁约、墓志、地券、书札、医方、对联、榜书,以及捐资列名等形式,将社会兴衰,人生百态,仕途坎坷,警句语录尽书其中,内容涵盖千百年来桂林乃至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民族、科学、教育等各方面。

无怪乎800多年前,南宋著名才子陈谠在遍游桂林诸山后,面对丰富多彩的石刻内容,发出了“周南太史书”的赞叹,将桂林石刻与《诗经》《史记》相媲美。

桂林石刻起始于东晋,勃兴于唐,鼎盛于宋,低落于元,复兴于明,繁荣于清。最早有关桂林石刻的相关记载见于明人邝露的《游虞山记》,记载着东晋颍川人虞阐出补零陵太守时作《虞舜像赞并序》,刻石于虞山,可惜的是这块石刻没有保存到今天。唐代以后,文人雅士不断开发诸多的桂林山水景观。到了宋代,游人雅兴大发,纷纷在摩崖上勒石题词,形成我们今天所见的石刻奇观。

桂林石刻以丰富的社会文化为主题,从不同侧面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如李实《造像记》、尹穑《仙迹记》、杨璧《全真观记》、朱佐敬《独秀岩记》、龙隐岩《观音自画像记》等石刻,是反映桂林历代道教、佛教文化兴衰的珍贵资料;韩云卿《平蛮颂》、狄青《平蛮三将题名》、李师中《劝农事碑》等石刻,分别记载了历代朝廷派兵征伐或安抚广西少数民族的情况,是研究地方民族历史的重要文献。作为广西政治中心的桂林,历代发生的重大事件,几乎都在桂林石刻中有所反映,特别是宋史中的名人和重大事件更是频频出现。这种独特现象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因此有“唐碑看西安,宋刻看桂林”这一业界共识。

在桂林石刻中,山水诗文、记游题名和题写风景名胜榜书的题刻极多,为桂林石刻的主流。历代游历者把在登临山水时的观感和体验刻在山石上,为山水注入了文化的灵魂。如传诵千古的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出自独秀峰下王正功的《劝驾诗》石刻,还有李渤《南溪山诗并序》、朱希颜龙隐岩《千叶百梅诗》、范成大《复水月洞铭》、阮元《隐山铭》等大批名人石刻,文字典雅可诵,是桂林山水文化宝库中的精品。

普陀山石刻位于七星公园,共有石刻201件,分布于曾公岩、元风洞、七星岩、四仙岩、玄武洞、普陀岩、寿佛洞、朝云洞、栖霞寺故址、弹子岩、省春岩、留春岩等处。元风洞有公元990年柳开作的《玄风洞铭》,是今天所知道的桂林最早的宋代石刻;留春岩有宋梁安世作的《乳床赋》,是研究中国岩溶历史的珍贵史料;位于留春岩、公元1185年李滋写的篆书联“安分身无辱,知几心自闲”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楹联实物,这块石刻现已迁到桂海碑林进行保护。

位于靖江王城景区内的独秀峰石刻,以题名、题诗居多,还有题榜、题字、纪事、书刻名作、绘画等石刻共计120件。独秀峰石刻的另一大特色即榜书蔚为大观,如清人黄国材写的“南天一柱”四个大字,字径超过3米,是桂林石刻大字之冠,张祥河榜书“紫袍金带”也颇为壮观。

桂海碑林:桂林石刻文化的集大成者

石刻以景观为依托,山水因石刻而彰显,这是桂林山水特有神韵之一种。而把这种神韵展现得最充分的,当是闻名中外的“桂海碑林”石刻。

位于七星公园内月牙山西南麓的桂海碑林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是桂林市从事石刻保护、研究、陈列和宣传的专题博物馆,也是华南唯一的岩溶石刻专题博物馆。馆藏唐代至民国时期石刻213件,这里有自明代起便已是“摩崖殆遍,壁无完石”的桂林石刻最集中的岩洞龙隐洞和龙隐岩,其中有全国罕见的碑刻《平蛮三将碑》《元祐党籍碑》等和张浚、张孝祥、范成大、朱希颜、曾布、石曼卿、康有为等著名学者诗人写桂林山水的诗文翰墨,以及众多精美的摩崖造像。2001年6月25日,桂海碑林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月9日,记者来到桂海碑林博物馆,在绵绵细雨中,再一次把目光凝聚在龙隐岩的崖壁上。古代文人墨客留下来的碑刻,历经了岁月的洗礼,也见证了朝代的更替,它们把千百年前星星点点的片段保留下来,让今人品读,静静伫立,仿佛听到了从历史深处传来的阵阵刻石声。

桂海碑林博物馆副馆长吴文燕介绍,桂海碑林中的天然摩崖石刻集中镌刻于龙隐洞和龙隐岩中,其内容除了山水记游,还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和民族关系等,形式有诗赋文词、题名、书札、格言、题榜、规约、告示、图画等。这里的摩崖石刻始见于隋唐。

在吴文燕副馆长带领下,沿着小东江,顺着山麓一路向前,便是龙隐洞。初入时有些幽暗,前行几步突然通透,洞壁的一面插入小东江中。洞顶有一条蜿蜒的石槽,洞壁被水剥蚀出均匀的斑痕,很像龙鳞。传说这是老龙隐睡的地方,后来它破壁而飞了,至今还留有古人“破壁而飞”的题刻。洞中有大量的摩崖石刻,最早的是右壁上唐朝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张浚、刘崇龟的《杜鹃花唱和诗》。

出得洞来,只见楼阁飞檐掩映于绿树翠竹之中,格外雅致清静。吴文燕告诉记者,这正如清人《查礼游记》所写,“由磴道数十武,即龙隐岩,岩与洞近,故以洞之名名岩”。

吴文燕说,正因为龙隐岩山水景致非常漂亮,自唐宋到明清,这地方一直是人们游玩之处,被推为“八桂岩洞之冠”。古代到访的骚人墨客无不诗兴大发,在龙隐岩和龙隐洞刻下了许多类同今天“到此一游”的题记和诗文,其中不乏范成大、张孝祥等名家,留到今天已经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当年古人的审美情趣、季节气候、交通工具、游览路线等。

在桂海碑林博物馆的众多石刻中,还有珍贵的历史记录———龙隐岩中刻于公元1198年的“元祐党籍碑”,是全国仅存的两块之一,是呈现北宋“元祐党争”的重要证据。据桂林市资深文博专家林京海考证,这块碑更接近原版。而在这块碑刻的左下方,还有清人康有为的《观元祐党籍碑题记》,它对于研究“戊戌变法”前康有为在广西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龙隐洞口,北宋著名将领狄青写的《平蛮三将题名》,记录了他率部飞渡天险、一夜平息叛乱的史实。

像以上这些集历史与艺术价值于一身的石刻在龙隐岩龙隐洞中比比皆是。所以,早在明代张明凤就在《桂胜》中说:“铄题之众,至环两岩,使壁无完石,他岩未之有也。”龙隐岩龙隐洞秀丽的风景使古人竞相留下了题刻,古人的题刻又提升了美景的内涵,正是山水与人文交相辉映的绝佳代表。

打造桂林山水石刻文化平台,让历史之美多一种呈现

可以自己亲手描字,制作拓片,享受古人出游和刻石的乐趣;通过数据库,可以在博物馆看到全市石刻的全貌……“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现如今,借助各种技术手段,桂林石刻文化正焕发出新的魅力。

从1993年到桂海碑林工作,26年来吴文燕见证了桂海碑林的发展与变迁。她告诉记者,之前参观区域小,展厅面积小而凌乱,没有办公室,十多个人都在一个房间办公。2009年,国家、自治区发改委拨款改造旧展厅,做了基础陈列,在龙隐岩里面还有专题陈列。

2015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专程来桂海碑林博物馆参观。他对桂海碑林中关于桂林石刻文化和山水融合的介绍表示满意,他希望借助桂林石刻文化的深厚底蕴,将桂林石刻文化做大做强,提高影响,有更大的发展。2017年,市政府专门拨款100多万元用于桂海碑林博物馆建设。

“我们每年暑假都会带学生到碑林来参观,感受古人书法的魅力。孩子们特别喜欢书法拓片环节。”市文辉书苑的文老师说,孩子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注重于书法的技巧,学习拓片制作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书法的发展历史,了解字帖是怎么保存下来的,对于他们深刻理解书法、喜欢书法非常有意义。吴文燕介绍,目前,桂海碑林博物馆每年接待游客量近20万人次,每年接待多场爱国主义和廉政文化教育活动。这两年,博物馆派专人制作了石刻数据库。通过这一数据库在博物馆就可看到全市石刻的全貌,下一步还会逐步将各县区乃至整个广西的石刻拓片进行采集,完善数据库。

“让更多的人了解石刻文化,让更多的人喜欢石刻文化。”吴文燕说,石刻文化是中国诸多文化的凝聚体,而挟“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名,打造展示山水石刻文化及体验文化为主题的桂林山水石刻文化平台,则是独放之一花。西山的佛教文化,普陀山的佛道兼容,虞山的传统儒家文化,桂海碑林的隐逸文化等等,“通过石刻文化,让桂林的历史文化焕发新的魅力。”

新闻推荐

冬季脑卒中进入高发期 有医院一晚收治12名病人 多运动忌油腻是预防关键

本报讯(首席记者高磊盈见习记者周子琪)进入1月份后,脑卒中进入高发期,记者从市内各大医院了解到,因为脑卒中而昏迷入院的病...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