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村民讲述鲁家村的岁月变迁: 从脏乱差“后进村”到模范新农村的生动样板
鲁家村里样式统一、富有特色的建筑。
鲁家村旧貌。(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李慧敏文/摄
“阳江河畔,古戏台中,莺歌燕舞,柳绿桃红。和风动碧波,春雨润秀峰……豆腐坊里,淮王刘安今何在;莲藕塘中,歌仙三姐荡渔舟。”一首由秀峰区退休老人蒋瑞华所作的《鲁家村赋》,将这个桃花江畔的小村庄之美写得婉约动人。而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鲁家村村民阳志宏眼中的家乡,不仅仅是田园美景、豆腐手艺等乡村意象的堆叠,改革开放40年来的鲁家村经历了发展兴盛、涅槃重生,也曾有脏乱无序、穷困潦倒的过往,在他的讲述中,这个因改革而改变命运的旅游特色名村的轮廓变得逐渐生动起来。
回忆———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豆腐村”
沿着桃花江路前行,经过一座有些曲折的风雨桥、跨过一条桃花江,便来到了鲁家村的地界。据村里老人口口相传的说法,村太祖是一位复姓欧阳的人,祖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明末时南迁至桂林并改为阳姓,几次搬迁之后终于在桃花江西岸的“荷叶地”一带定居,这一住就是数百年。现如今,在村庄的南边,是由几座联排的房屋组成的大自然农家乐餐馆,村民阳志宏的另一个身份就是鲁家村大自然餐饮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我们鲁家村最出名的就是豆腐了,自古以来我们村家家户户都以做豆腐为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之前,甲山饭店、榕湖饭店等桂林有名的饭店酒楼的豆腐都是我们供应的,市区市场里卖豆腐的一半以上都是鲁家村人,村里处处都是豆腐小作坊。”上个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阳志宏至今还记得鲁家村豆腐最为兴盛的光景。
在数百年制作豆腐的过程中,鲁家村的村民们一直坚持采用石膏点浆,也正是因为对传统制作工艺的执着,鲁家村的豆腐有日产量不高、易破碎的特点,同时各地的豆腐制品大批涌入,让鲁家村的豆腐在改革开放后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慢慢处于下风。“做豆腐渐渐不赚钱了,而且由于做豆腐,鲁家村的村道上酸腐味的浆水四处横流,全村都是泥土路,一下雨就出不了门,曾经一度是甲山乡桥头村委经济最落后的自然村。”阳志宏回忆说。
村民们迫切想要改变这种状况,2000年前后,有村民开始沿着江边办起了小餐馆,专营豆腐鱼,有好几家小赚了一笔。虽然往前走了一小步,但鲁家村原有房舍破旧,布局杂乱,村民们的自建楼房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鱼餐馆也只有几家小排档,红利分配不到大家,档次不高、污水直排,严重制约了村庄的发展。鲁家村究竟路在何方,许多村民都心里没底。
新生———推倒旧村建设新村,鲁家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根本变化
2010年春,鲁家村迎来了涅槃重生,一场全桂林市都罕见的“整村风貌改造”在这里拉开帷幕。
秀峰区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鲁家村旧村改造,将原本千篇一律的65户村舍推倒重建,同时沿江边修建亲水平台和步道,种植各种亲水植物。另外,还有水车豆腐坊石磨广场等景观和婀娜多姿的绿化带。水池里的水清澈见底,石子儿铺成一条条小路,通向四面八方,通往巿区的桥早已焕然一新,地面上的垃圾不见影儿,换上了各种美丽的草皮,并搭建了古戏台、印象西游、豆腐世家、百寿园等景观。新增加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让青山绿水真正能常驻乡村。
改造让整个鲁家村的格局、品位都焕然一新。改造前的鲁家村全村65户,村庄占地面积23亩,房屋130栋,建筑面积19835平米,改造后全村占地面积58亩,整村面积扩大了一倍不止,建筑面积25600平米,村民按照人均60平米分配,每平米只需860元,超出的部分花钱购买,每平方米1800多元,新建联排式桂北风格民居98栋,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古韵流芳,拙朴天成。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其中一个思路便是打破农业产业的界限,把农业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以农林牧副渔业资源、乡村田园资源、乡村风景资源、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等为依托,开发旅游休闲产业,全国各地无数个小山村的面貌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桂林也涌现出红岩村、百里新村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案例,而鲁家村正是其中一个生动样板,成为“两江四湖”二期工程中兼顾自然生态资源和汇聚传统文化、乡村特色旅游产品的生态、环保、富裕、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示范村。新农村建设不仅让鲁家村脏乱差的旧貌换新颜,更彻底变革了鲁家村的生产方式。村民依托本村的“豆腐文化”,家家户户搞起了旅游,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旅游高度融合的发展路子。
“当我得知村子要整村改造就知道机会来了。原本我是学烹饪的,在桂林市区的饭店做大厨,知道消息之后我毅然辞职,回村创业,自己做农家乐,‘大自然’在新村开村的同时开门迎客。”新村建成后,鲁家村变成了农家乐集中的地区,阳志宏也看准机会加入创业的大潮,当时的他对于村庄的前景十分笃定,“鲁家村改造改变了全村的命运,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有些村民对于拆除自家的房屋还有疑虑,但我马上就签了协议,甚至还盼着政府快点拆、快点建设。”
未来———大景区规划推动鲁家村旅游转型升级
新鲁家村自2012年建成开村后,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发展渐成规模,先后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广西5星级乡村旅游区及特色景观名村”。2012年以来,共接待中央、自治区以及各地党政考察团570多批、3万多人次,日平均接待国内外游客2000多人次,节假日每日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每年举办的“三月三”民族歌圩节活动,让鲁家村知名度和游客量节节攀升。改革让鲁家村的村民品尝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村民们通过开民宿旅社、餐馆、商店以及房屋出租等,在家就能实现就业,收入十分可观。鲁家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09年的6000元增加到现在的21万元,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2009年的4000元增加到现在的2万多元。
蝶变与成就足以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桂林,鲁家村的旅游要保持热度仍需要经营理念与景区规划更进一步“鲁家村的客源绝大部分还是来自桂林市区,开村时确实火爆了一段时间,但是现在新鲜度已经过去了,想来的市民基本上已经来过了。现在的鲁家村没有刚开村时热闹,再加上同质化竞争严重,许多村民经营理念比较局限,一些管理不善的农家乐开始关门、转让,索性租给外来的老板经营,”阳志宏说,“餐饮旅游市场不进则退,我下了很多功夫在‘大自然’用餐环境、特色菜品的推陈出新上,经常带着管理人员和大厨去各地学习。目前,‘大自然’是全村农家乐里唯一一直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农家乐,从最开始的一栋房屋,到现在已经有3栋联排房屋作为后厨与餐厅。另外,我觉得还可以在鲁家村以及周边挖掘、规划、设计更多的旅游景点,吸引游客进行深度游览,为鲁家村带来更多的客源,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近年来,秀峰区又提出了桂林桃花湾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并逐步投入建设,将鲁家村、芦笛岩、刘三姐大观园、“芦笛三村”、桂林大公馆、鸡血玉文化艺术中心等一众景区景点资源整合串联,以生态休闲度假、高端旅游配套建设、健康养老养生为发展方向。在鲁家村的示范带动下,与鲁家村毗邻的“芦笛三村(庙门前村、张家村、合家村)的风貌改造工作已经完成,一条连接鲁家村与芦笛岩景区的绿道正在热火朝天的施工之中,近年来鲁家村也在尝试通过各种特色节庆活动为村庄凝聚人气。
鲁家村的豆腐齿颊留香,鲁家村的故事余韵悠长,伴着改革开放再出发与乡村振兴的时代机遇,鲁家村的传奇故事仍在继续……
新闻推荐
“用好报纸这个好参谋好帮手” 岩前村委巧用法制新闻普法促推工作
秦林波在阅读晚报。善用《桂林日报》和《桂林晚报》的法制新闻报道进行普法宣传教育,培育法律“细胞”,增强村民的法制观念...
桂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