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芦笛岩 □汪建平

桂林日报 2018-12-08 14:12 大字

走出桂林城北,向西不远,就到了光明山南侧山腰。甫进芦笛岩景区大门数十步,一块上面镌刻着“芦笛岩”三个遒劲、灵动大字的巨石横卧在侧。“三家村夜话”作者之一邓拓先生的《题芦笛岩》一诗与之相对应,相互印证,相映成趣,也相映成辉:

举世无双芦笛岩,彩云宫阙久沉埋。

元和题壁名犹在,嘉定留诗句亦佳。

梦入太虚游幻境,神驰仙苑拥裙钗。

天开洞府工奇巧,炼石何须问女娲。

在我看来,这首著名诗篇应该算是芦笛岩千金难求的梗概介绍,因为它集名人才气、诗意蕴含于一体,实在难得。它告诉游人:其一,早在唐代元和年间、南宋嘉定年间就有高僧大德游历过芦笛岩溶洞,并留下记游的题字和诗句。其二,这里简直就是和神话传说中的阆苑仙宫一样。其三,假如真要补天的话,顺手拾来,满地皆是五彩石,无需女娲费时费事儿。

特殊的喀斯特地形地貌,使得桂林的溶洞风貌有如此不同凡响,难怪“桂林山水甲天下”呢。这举世无双的名号,应该包含有芦笛岩溶洞的杰出贡献在里头。

芦笛岩洞有240米之深,最高处约18米,最宽处有93米,整个的探幽距离差不多在500多米。在70多万年以前,这里的地貌因为地下水的冲刷和溶蚀,其中含有碳酸钙的滴水、流水和积水不断地与这里的岩石起着化学反应,又重新沉淀,形成了这里独具特色的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奇观。

我看过不少的溶洞,各有千秋,游人也各有所偏爱。但于我而言,能震撼人的让人难以忘怀的当属眼下的芦笛岩溶洞不二了。芦笛岩的钟乳石,分外鲜艳玲珑,光彩夺目,处处显示着与众的不同:红的如珊瑚,绿的如翡翠,黄的如琥珀,白的如玉石。偌大的洞府好像全部都是用宝石、珠玉、珊瑚、象牙、绸缎和脂粉堆积起来的,简直和神话传说中一般。

在这个奇妙的岩洞里面,琳琅满目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等,拟人状物,惟妙惟肖,构成了随处可见的天然景观,著名的有“雪人”、“蔬菜瓜果”、“红罗宝帐”、“盘龙宝塔”、“原始森林”、“帘外云山”和“水晶宫”,等等。

往事越千年。谁能想到,这神奇、美丽、现实的人间天堂,却是1200多年前先民们的避难场所。从洞中现存的77则题记看,虽然早在唐贞元八年(792)就曾有人进洞观瞻过,但更多的则是战乱时村民们的秘密避难场所。后洞大岩里边,一则题字写道:

“景泰七年义宁西盐二处返乱被鲁娟女无数”

又一则是:“景泰七年丙子岁人民有难”

从题句中错别字和文法不通来看,系当时避乱的难民所写。反映了明朝代宗朱祁钰、方瑛等大汉族主义者与少数民族的武装冲突。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明末清初的一则记事。它写道:

“因为壬辰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广西挂林城各官兵马走纷纷空了省城个多月各有四乡人民抢尽省城又有□线都爷带达兵入城又到癸巳年二月初十日达兵入村各处四乡八洞搜捉老少妇女牵了许多牛只总要银子回赎又征灵田四都东乡人民杀死无数百姓人民慌怕逃躲性命入岩逐日不得安生于家庄众人挆截革命有众人梁敬宇等题于思山”

据邓拓先生考证,所谓壬辰年就是南明永历六年,公元1652年;癸巳年即永历七年,公元1653年。当时正值南明西宁王李定国收复桂林,不久又为清兵攻占的时期。

由此,先生断定:元代和明末以后,很长的时期内,这个岩洞完全变成了当地人民避难之所,平时洞口用乱石堵塞,外来游客根本无由问津,一直埋没几百年。直到1959年发现并开发后,才重见光明,成为人们的野游之地。

此时的芦笛岩,洞内光怪陆离,变幻莫测,让人视觉上目不暇接,脑海里信马由缰,一会儿天上地下,一会儿上古传说与科学珍闻,在现实与迷幻中不断地奔突,变换着角色。

洞外山下,群峰环抱,芳莲池碧波荡漾,岸柳迎风摇曳。游客在驳岸水榭之上小憩,看着慵倦的“睡莲”指指点点。岸边,有老师正指导着学生将这一切涂抹在画板儿。

据悉,芦笛岩这所“大自然的艺术之宫”,先后接待了180多位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卡特和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等著名外国政要。江泽民、胡锦涛、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相继到访参观,邓小平同志还留下了“到此一游”的墨宝。

面对芦笛岩神话般的世界和迷人景色,到过的人都会有所感怀的。于是,我也不例外,用新韵口占《五律·芦笛岩》一首以记游:

芦荻草化笛,鹊起仗岩奇。

狮岭迎朝霞,青鱼钻海泥。

盘龙铁塔矗,宝帐红罗丽。

人称国宾洞,趋之若鹜急。

新闻推荐

用鲜花祝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万紫千红扮美桂林

▲几位市民在南溪山公园门口的花坛前拍照留影。本报讯(记者孙敏/文通讯员李腾钊/摄)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和自治区成立60...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