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成年受助人员心理救助服务地方标准今起实施 “桂林经验”成蓝本
田秀荣正对受助人员进行统一的心理辅导。
救助站心理关爱室的墙上,贴着曾经在这里接受过心理辅导的受助人员照片。
12月5日,广西地方标准《成年受助人员心理救助服务规范第1部分:总则》和《成年受助人员心理救助服务规范第2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实施。这两项标准上个月由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是广西首次发布的心理救助服务类标准。
实际上,这样的标准在全国范围内也算先例,而标准的“蓝本”正是桂林市救助站10多年来开展心理救助工作的实践经验总结。针对成年受助人员的心理救助服务规范,有着怎样的产生背景,而它的出现又将给救助工作带来怎样的改变?
每日必做的“心理辅导”
去年7月,田秀荣来到位于福利路的桂林市救助站,成为了对站内受助人员进行心理辅导的社工。在此之前,她已经有三年多的心理辅导工作经验。
每天早上8点半,田秀荣会用钥匙打开救助站受助区的大门,这里面住着的,大多数都是前一天因为各种原因进来的受助人员。田秀荣的工作,就是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和救助。
“一般会先进行一个小时左右的集中统一辅导,会向他们讲授自信、守法、感恩、奉献的精神。”田秀荣说,“统一辅导结束后,也会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地普及一些相关政策,对他们遇上的具体困难给予解决办法和建议。”
有着“自信、守法、感恩、奉献”这样的心理辅导内容“模板”,实际上就是桂林救助站十多年来开展心理辅导的经验总结。
“在受助人里,有的是自己来的,有的是公安、城管等部门送过来的,也有我们站主动上街巡查发现的。在这些人中,除了未成年人之外,还有部分成年的受助人员因为种种原因,心理方面不是很健康,从而有着一些区别于‘正常’受助人员的行为、心理表现,对于这些人,是需要给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关爱的。”桂林市救助站副站长汪平说,“这些人主要集中在一些刑满释放者、被传销欺骗或者被偷被抢者,表现出来的是对社会有暴力倾向和报复心理。也有一些人常年往返于各个救助站,业内称之为‘跑站子’人员,此外还有一些家庭遭遇变故的人员,这些受助人员常常表现出消极的人生心态。”
心理救助类地方标准发布
针对这类人群实施心理救助,即使在全国,桂林也是进行得比较早的城市之一。
“在2007年的时候,桂林市救助站就意识到了对这类受助人群进行心理帮助的重要性,开始开展相关的服务。当时,主要还是站内的工作人员开展相关工作,从各个方面来说都不太专业。在2014年前后,救助站开始向社会购买服务,将这项服务工作外包给了更专业的社工机构来做,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汪平介绍说。
2016年,借助桂林市开展标准化建设试点的契机,桂林救助站进行的心理救助工作,终于得到了一个系统整理的机会。今年4月,由救助站起草的桂林地方规范《成年受助人员心理关爱活动规范》发布实施。11月,《成年受助人员心理救助服务规范第1部分:总则》和《成年受助人员心理救助服务规范第2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广西的地方标准正式发布,而这两项标准都是由桂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桂林市民政局共同提出,桂林市救助管理站承担主要起草和编制任务的。
在《总则》里,确定了平等、自愿、科学、保密的服务原则。此外,对服务环境、服务设施设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着装、从业资质等进行了要求。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则包括了信息登记、初步评估、确定方案、活动实施、总结反馈、跟踪回访、档案管理等内容。其中,活动场地应大于30平方米,配备空调、投影仪,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时长宜控制在45分钟内。全程录音等细节也标明了出来。
人生道路上的“心灵中转站”
记者注意到,两项标准将整个心理救助的服务过程进行规范,而对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涉及不多。可以看出标准的制定更多的是出于将心理救助工作普及推广的目的。
在田秀荣的办公室内,靠墙的架子上摆放着大大小小数百个玩具模型,有的是人体模型,有的是动物模型,办公室中间还摆放有一个箱庭疗法的沙盘,这些都是她用来做心理辅导的专业道具。“通过受助人员喜欢什么模型,怎么摆放这个模型,以及在沙盘上会画出什么图画,能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田秀荣说。
心理辅导确实对受助人员起到了一些成效。“前不久,站内来了一个流浪人员,我们通过系统查到他已经辗转在不同的救助站几百次了,也就是俗称的‘跑站子’的人。他说是跟家里面人吵架,工作又找不到,所以就消极起来。我就跟他聊天,用很浅显的道理,鼓励他去试着找工作。”田秀荣说,“他离开后,从系统上就再也没有查询到他去别的救助站的信息了,相信他已经依靠自己的力量重新回到社会了。”
更多时候,田秀荣也只能用上午的时间,简短地对受助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因为救助的相关政策规定,大多数的受助人员不能也不允许长时间滞留在救助站。而这对于复杂的心理辅导来说,所能够达到的效果,就很难估计了。
“大部分被偷被抢后存在报复心理的人,在进行辅导后能有一些缓和。但是对一些‘跑站子’的人,长期的心理消极是需要更多时间反复辅导的。因此,标准出来后,就更有利于这项工作在全广西甚至全国推广。对于辗转在不同救助站的受助人员,每次都能接受一定的心理辅导,相信会有更好的改变。”汪平说。
更完善的标准正在制定
让每个城市的救助站,成为受助人员的“心灵中转站”,这样的构想背后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了解,根据2016年对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的统计和分析,全国救助管理机构的救助总量为323865人次,基本健康的成人男性约占61.3%,很多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极心态或行为偏差,有的甚至长期以“跑站”为生。通过对求助原因进行分类,133人为刑释解教人员,轻微违法49人,疑似跑站人员为41229人次,占总救助人次的12.73%。可见救助站接触到的有不少是法律与社会的边缘人群,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干预,也能消除社会安全隐患。
“通过集中授课,结合个案、团体辅导等形式,宣传政府的政策、普及法律法规,使受助人员获得心理和精神方面关爱,让他们在得到最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又能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关怀,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尊重,重新找回自尊自信,回归社会和家庭,这就是我们最初的想法和基本的工作思路。开展活动过程中,工作人员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受助人员的内心触动和情绪转变,这也是这项工作开展的最大意义。”汪平表示。
据了解,在《总则》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后,桂林救助站还将继续进行个案辅导和团体辅导的标准编制,更加完整的标准体系值得期待。
记者吴思思文/摄
新闻推荐
本周首个交易日A股放量上攻,上证综指轻松收复2600点整数位,深市三大股指涨幅均超过3%。两市交投活跃,成交总额突破4200亿元...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