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之声:桂林群众文化的盛会
第39届“漓江之声”颁奖晚会上的开场舞《欢歌鼓舞》。记者李凯摄
第39届“漓江之声”颁奖晚会上精彩的少儿群舞表演。记者李凯摄
11月28日晚,桂林市第39届“漓江之声”在百花剧场举行颁奖典礼,一批精彩节目获奖。
39年过去,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漓江之声”在不断探索中稳步发展、推陈出新,节目形式逐年增加、节目质量日臻提高,形成了今天百花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漓江之声”已然成为了群众文化的盛会。
久违的艺术之花重新绽放
“漓江之声”已近“不惑之年”,光阴似箭,留下了许许多多令人怀念的回忆。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1980年之前,桂林市每年八一建军节都举办民兵歌咏大会。1980年6月,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教办联合签发了《关于开展“漓江之声”歌咏活动的通知》,才正式定名为“漓江之声”。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桂林的群众文化带来了生机。而“漓江之声”的出现,则让桂林久违的艺术之花重新绽放。广大基层百姓对文化生活太渴求了!于是,几乎每一次“漓江之声”都能在桂林的大街小巷引发“震动”。对于这种盛况,桂林的老作家李侃曾在《在歌声中前进》一文中有所描述:“那些天,在叠彩山下,漓水之滨,无论是工厂、学校还是机关、街道,从牙牙学语的幼儿到白发银髯的老人,都兴致勃勃投入到这一群众性的活动中。每当夜色降临,歌声此起彼伏,飘荡在大街小巷。”
社会在进步,文艺在发展。头几届“漓江之声”都是唱歌,大合唱居多,其次是小组唱、独唱。渐渐地,广大群众不满足单纯的唱歌了,组织者顺应潮流,求变求新。据统计,到1995年第十六届“漓江之声”时,3天内共演出62个节目,其中合唱5个,小组唱、歌伴舞8个,曲艺5个,独唱2个,独奏1个,小品6个,诗朗诵1个,彩调剧1个,舞蹈33个。表演形式变化多样,舞蹈甚至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漓江之声”已经不再是上世纪80年代的那个单纯以歌咏演唱为主要形式的比赛了。
进入新世纪,“漓江之声”继续求变创新,2006年以后增加年轻人喜爱的青春热舞比赛,独、双、三舞蹈比赛和地方艺术大展演等项目,赢得了更多的群众参与,获得了更大的影响。
“漓江之声”一直以来都注重节目的原创性,四个经典板块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中除了少儿才艺类节目可以是学习模仿现成的节目外,其他必须是创作节目,且是经过初审、决赛评审及赛后举报等方式予以严格把关,确定节目的原创性。
近40年的发展,“漓江之声”已然成为桂林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优秀作品的“孵化器”
多年来,“漓江之声”创作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文艺节目,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文艺骨干,成为了全区乃至全国著名的群众文化品牌。
老作家李侃就曾表示,自己是“漓江之声”的参与者、见证者,也是受益者。当年,一位农业银行的女职员舍身与持枪抢劫银行的歹徒搏斗。李侃将那位女职员的事迹写成了桂林渔鼓《热血金穗》。1995年,这个作品在“漓江之声”上演,反响十分强烈,获得创作一等奖。后来,市曲艺团对这个节目进行了深加工,将它推向全国舞台,参加了在呼和浩特市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曲艺节。2001年,《热血金穗》荣获广西文艺创作政府最高奖———铜鼓奖。
其实,“漓江之声”自从创办以来,就不断有优秀的本土文艺作品脱颖而出。彩调《抬轿》获全国群星奖、文场《人在春光享太平》获全国社区文艺汇演银奖、侗族琵琶歌《侗寨传奇》获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金奖……一大批优秀的节目,在广西乃至全国都备受瞩目。
近年来,“漓江之声”对节目的原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是本市作者近年新创作、没有在省级以上比赛获奖的作品才有资格参加决赛。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后,许多县区的文工团并入了当地的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使本届比赛出现了许多年轻演员,节目在质量、编排、舞台表现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提升,精品层出不穷。
老骥伏枥奋勇前行
“漓江之声”时间长、品牌响、群众基础广。长期以来推陈出新,培养了大批文艺人才,为桂林文化建设做了重大贡献。作为桂林群众文化的“金字招牌”,“漓江之声”这匹老马需要坚定信心,奋勇向前。如何擦亮“漓江之声”这块招牌,成为了桂林市群众文化工作者面临的最大考验。
“漓江之声”是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要根植于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群众去演,群众去看,群众去评。基于这样的认识,市群艺馆一直在认真研究“漓江之声”评奖机制,扩大获奖面,增加评奖方式,鼓励群众参与。在节目创作方面,“漓江之声”注重节目的原创性,努力挖掘本土气息浓郁的节目,集中精力提升节目品质。市群艺馆经常下县区培训辅导,县区之间加强交流,资源共享。此外,市群艺馆还加强创作人员的培训和作品采风力度,邀请专家和创作人员到县区采风、培训,加强文艺交流。
针对节目专家评委更新不足、不够多元化等问题,“漓江之声”还将提高评审公正度。建立专家、评委库,每年针对不同比赛环节邀请知名专家评委,并成立评委监审组。建立人才库,对各类文化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建立打造精品的专项资金,及时外送优秀作品。
39年风雨兼程,39年初心不改。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漓江之声”必将继续发扬历届比赛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的文化战略,有效推动桂林市基层群众文化事业继续向好、向前发展。
记者梁亮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谭熙通讯员刘刚)随着冬季的来临,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是家家户户都需要注意的。11月30日,市城管支队三大队联合市燃...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