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一位不平凡的女个体户致敬
□胡思进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大潮席卷桂林,个体经济初现。最为明显的是当时工商部门为激励个体经济发展,在位于市体育场东、西、南围墙外,以及沿街建起简易商铺,安排了360多人从事服装、布料及小商品经营,取名为秀峰工业品市场(即后来人们俗称的“小香港”)。当时,许多个体户并无多少经营经验,一味地想方设法尽快赚钱,以致市场屡屡出现短斤少两、售假、欺骗、商品质量差的情况。那时本来人们对个体户就有偏见,加上该市场信誉欠佳,生意可想而知。
1987年4月,秀峰工业品市场在桂林商界首次推行使用“信誉卡”制度。此“信誉卡”规定:该市场所有经常者对销售的每件服装及其他商品一律给购买者发放“信誉卡”,由市工商局秀峰工商所统一印制,写明经营者姓名、经营地点,承诺对所售商品保证是由正规渠道购置,并实行“三包”,即包质量、包退、包换。此举当年曾引起各方媒体的关注、报道。对此不少人怀着怀疑的心态,到该市场购物后,方体验到“信誉卡”真有其事,市场一时间的信誉大增。据统计,该市场推行“信誉卡”制后,当年消费者投诉下降89%,次年后历年投诉率平均不到6%。
而“信誉卡”制的形成,是由该市场经营布料的刘应珍首先自行推出的。某棉纺厂病退女技术员刘应珍是该市场创办之初的桂林首批个体户。由于曾学过布料制作专业技术,熟悉各种布料用途,加上所售布料质优价廉,并耐心向购买者介绍何种布料适用制何种衣裤,故而生意很火。促使她推出“信誉卡”的缘由,是因为当时一些经营者欺骗消费者不熟悉布料的门道,将低廉质次的布料、服装假冒以正品出售。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人为赚钱,不惜从广东汕尾等地购买成捆的走私旧服装以低价批发给该市场的个别经营户。此服装多为日本旧的呢西装、大衣、裤裙等,即人称的“洋垃圾”。这些人将旧服装经简单整理或烫洗,由于布料不差且价不高,引来不少不知情者购买。对此,刘应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些旧服装未经严格卫生消毒处理,对人身体的危害极大。几次试图劝阻,都遭到白眼,并有人威胁:你若多嘴,就赶你出市场!她出于正义感,直接到市工商局市场科举报。
“你说那里有人出售旧服装,我们怎么相信你呢!怎么才能辨别呢?”面对工商人员的疑问,她拿出户口本、身份证及营业执照,以证实自己的身份。在获得认可后,她胸有成竹地将带来的几件看似如新的旧呢衣一一剖析:我曾是专业布料纺织技术员,辨别不会错。呢西装有的是日本公司职员穿过的制服,衣内袋有机绣的穿者姓名或代号,仔细检查会发现;其他呢西装、大衣、裤裙要辨别新旧,检查其口袋如有“口袋屎”(存积的污物)便可判定是穿过的旧衣。未穿过、洗过衣裤的口袋不会有“口袋屎”;除制服外大多旧服装都是独一件(套),极少有同款、同料的……第二天市场科及秀峰工商所全员出动到秀峰工业品市场突击检查,一查一个准,3天就在该市场及其他服装店、摊,共查获旧服装960多件(套)。此后继续深入,工商局查获了本市4个专门从事旧服装贩运批发的商贩,收缴并烧毁“洋垃圾”旧服装5.6万件(套)。刘应珍联想到纺织车间为确保质量而实行的纺纱工质量卡制,于是去印制了自己对销售布料实行“三包”的“信誉卡”。此举一出效果极好,受到消费者欢迎。笔者当时既是工商局市场科员,又是《西南工商报》《广西工商报》桂林记者站的记者,获知此事撰写了《诚信经营不售假,个体户刘应珍在桂林首先使用‘信誉卡’》一文,在两报及《桂林日报》刊出,引起了秀峰工商所及市个体劳动者协会的重视,决定以刘应珍的“信誉卡”为蓝本,经补充后在整个秀峰工业品市场推广施行“信誉卡”制。该市场推行“信誉卡”后,市、区媒体报道及《中国工商报》等予以转发,迅速引来市、区内外的众多购买者,“小香港”成为广西以及周边湖南、贵州等地公认的购买各种新款服装、布料的最佳选择。
笔者作为当年的知情者及该事件的策划、行动、报道者,认为我们不能忘记了刘应珍为推动桂林个体诚信经营作出的贡献,如今经征求有关人士及当事人亲属意见,故将此事“解密”,以表示对刘应珍(尽管她已逝世2年,但为尊重没有公开她的真实姓名)这位既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一位个体户的敬意!
新闻推荐
市直机关、各企事业单位、各社会团体、广大长跑爱好者:11月22日,是桂林解放纪念日。为了弘扬革命精神、继承和发扬革命光荣...
桂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