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路 难以忘怀
□薛秉明
中华路,桂林市一条紧靠王城的老街。上世纪六十年代,整条中华路没有一家商店,没有一家机关单位,只有一所小学。
那时路上的车辆很少。不要说汽车,单车都很少见。平时经常空旷的一段中华路,好像是专为中华路小学而备的运动场地,学校的跑步教学、练习、比赛,常常在路上举行。用皮尺量好距离,用石灰划好跑道。50米、100米的个人跑,4×100米的个人跑,4×100米的接力比赛举办得有模有样。指挥的小红旗、发令的哨子、掐时用的秒表、助威的啦啦队,一样不少。
我的小学同学阳朗荣的家离中华路小学不远,他的母亲在这里卖“炒蚕豆”和“煮芋头”。炒过的蚕豆又香又耐嚼,比较坚硬,很符合它的另一种称呼“铁蚕豆”,卖的时候用竹筒量。煮好的芋头是圆形的水芋、红苗芋,带点咸味,又香又粉,整个卖。有时也应小孩的再三请求,剖开卖。
每天两次上学,路过你家、他家,叫上一路的同学,经过卖小吃的摊前,即使不买,有时也会停下来,闻闻香味,解解眼馋。
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有一阵子,高年级的小学生们不论男女几乎人手一瓶自制的酸菜。各式各样的小玻璃瓶,甚至有更小的墨水瓶,里面装着酸水或盐水,泡上辣椒、萝卜皮、菜梗、菜叶,课间休息时,打开盖子,吃得有滋有味。那时就是觉得肚子空,需要吃点东西来哄哄肠胃。我们男同学还盯上中华路的行道树———青桐,那时树还未长高,树皮平滑青绿。我们爬上树,翻开裂成叶状的黄色果皮,去摘那些黄豆大小的种子。黄红色的梧桐子像蔫了的小圆球,表面有凸起的小皱纹。我们在树上吃一些,留下大部分回到家里用铁锅炒一炒,泌出油来更好吃。
上学时,男孩子有时会相约带上铁环、竹环,在路上滚动起来。一路小跑,留下一路尖叫。女孩子会寻来瓦片,一只脚着地,在路边画好的格子上跳房。女同学还到处去采集酸咪咪,专挑茎粗茎长的扯。酸咪咪,学名“酢浆草”,因茎和叶含草酸,所以嚼在嘴里有酸味。
中华路更像一条磁石,吸附了那个年代那么多童年、少年金属般的时光。许多人生的铜号,应该是从那时吹响的,那时的一天好长。那时的路灯装在光光的电线杆上,隔很远才会有一盏。行人稀少的夜晚,走在静悄悄的中华路上,最远处的灯光,被风摇晃着,像夜空中的萤火虫,一闪一闪。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苏展)近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晓武带领调研组到桂林经开区深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现场进行调研,了解项目规...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