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八桂堂今安在

桂林日报 2018-10-11 12:07 大字

1932年的八桂堂(资料图片)

□黄伟林

广西代称“八桂”。

通常认为,“八桂”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的《海内南经》:“桂林八树,在番隅东”。这句话中的“番隅”,亦即今天的番禺,可以理解为广州乃至广东。这句话中的“桂林”,却不能理解为今天的桂林。不过,“桂林八树”这个短语确实包含了“八桂”这个词,因此,后人也就模糊地将这个短语作为“八桂”一词的最早出处,尽管“在番隅东”所指示的方位与如今的广西在广东的西面明显矛盾。

确切地将广西指认为“八桂”,最早的文献或许是韩愈诗《送桂州严大夫》,其开首两句“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明确说明“八桂”在湖南南面,从而锁定了“八桂”与广西的同一关系。

《大明一统志》记载:“八桂,广西桂林府郡名。”表明从明朝开始,“八桂”正式成为广西的代称。

本文并非考证“八桂”与广西的渊源,而是想说说一个以“八桂”命名的重要古迹。

这个古迹即民国时期广西的标志性建筑“八桂堂”。

1942年出版的《桂林市指南》对八桂堂有专门介绍:

八桂堂———宋绍圣中,知桂州程节治圃筑堂有熙春台、流桂泉、知鱼阁诸堂,宋李彦弼《八桂堂记》有云:“公手植八桂于堂之砌下,异时公归在朝,尔邦之人,拥翠干而培深根,徘徊抚玩于浓阴之下,想风采而咏芳馨,期为勿剪之千龄,则是真甘棠之思也。”今旧抚署内有八桂堂,旧府署即今之警察局,亦植八桂,府前街亦名八桂坊,昔日之八桂究为何地,尚待考。

这段文字主要表达了两个意思:首先,宋代程节曾在桂林建八桂堂,八桂堂风格典雅,有熙春台、流桂泉、知鱼阁错落其间,为当时广西人文名胜,李彦弼写过《八桂堂记》赞美之。其次,抗战时期桂林有八桂堂,地址在旧抚署———当时的警察局,八桂堂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堂内植有八棵桂树。

桂林文史专家樊平编注有《古代桂林山水风情散文百篇》,选收了宋代李彦弼《八桂堂记》一文。在该文的注释中,樊平经过推论,确认宋代八桂堂在独秀峰的东北隅。

显然,桂林宋代的八桂堂和抗战时期的八桂堂并不在一个地方:宋代八桂堂在独秀峰东北隅,大约是如今的桂林八角塘附近;抗战时期的八桂堂在独秀峰的南偏西方向,即今天解放东路西南侧。

抗战时期的八桂堂,为广西旧府署(抚署)所在地。这里所谓府署(抚署),指的是明清时期广西布政使司衙署,俗称藩台衙门,是管理一省财赋和吏治的衙署。据桂林文史专家赵平《明清桂林的三大宪衙署》一文,可知广西藩台衙门建于1474年,藩台后面有一座别致的花园,园中有康熙年间建的花神祠和花神墓,还有数百年的古槐。“园中还有一座曲径通幽的八桂厅,因厅前种有苍翠的八株桂树而得名。”

旧府署建于明朝,但这个位于旧府署的八桂堂(厅)究竟建于何时,不得而知。但八桂厅在民国时期的变迁,赵平专门有一段文字陈述:

八桂厅一直是名人场所。时至民国初年,八桂厅曾是旧桂系头上陆荣廷来桂时的行辕,他在一张石桌上留刻了两首诗文。孙中山来桂誓师北伐时,又曾是蒋介石的住处,壬戌狗年的上元日这天,他特在厅前留影。抗战前夕,这里是新桂系首脑李宗仁的官邸。抗战期间,是广西建设研究会会址,更是全国名人荟萃之地。光复后,是广西文献委员会所在地。

赵平另有一文《首次来到桂林的蒋介石》,记载了蒋介石1922年随孙中山到桂林下榻藩署后花园八桂厅的旧事,并转引了蒋介石当天的日记:“是晚居入旧藩署八桂厅,绝境清幽,园林亭树,到眼成趣。”可见,早在1922年,八桂厅已经是广西接待重要人物的地方。

1932年5月,八桂堂还接待过一批来自广东的重要人物,即著名的五五旅行团:

当至十九师部住宿地,为旧藩署,略有园亭之胜,八桂堂为宴息地。桂存七株,惜为近数十年所植,非老干也。闻陆干卿以前恒延宾于此。樗蒲百万,珠履三千,舞扇歌衫,金迷纸醉。今已皆成陈迹。

从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八桂堂为十九师师部所在地。十九师为有“钢军”之称的“第七军”下辖的一个师,当时师长为周祖晃。

1934年4月6日,一位笔名持大的客人游览了八桂堂。《桂林纪游》专门有一节“八桂堂访古”记录了他的观察所得,全文如下:

次日,即四月六日,上午九时,用早膳毕,偕林秘书开始作桂林山水之游。今日决先游八桂堂、独秀峰、风洞山诸名胜。

八桂堂,虽非胜景,乃一古迹。秦始皇统一中国,扩张版图,初置桂林郡。山海经云:“桂林在番禺东,即今粤西之地,最宜桂,大者十围,终年葱蒨,秋风起时,四远闻香。“桂林之名,盖取义自此。而八桂所在地,又为桂林标志。梁范云咏桂诗云:“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不识风云苦,安知零落悲。”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云:“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是则八桂之名,见诗人吟咏者已古,无怪来游桂者,辄欲先游八桂堂,一瞻此数千年遗迹也。

堂在旧藩署内,今为十九师师部,距旅馆不远,幸有林秘书为导,不致望墙兴叹。

入师部头门,东北行数十步,即至堂所在地。堂结构崇敞,陆干卿昔奏凯旋,曾召集梨园子弟,歌舞其中,大会群英,坐花醉月,为一时盛事。堂东为八桂厅,厅下列植八桂树,一为新栽,余七株翠叶撑空,高二三丈。林秘书云:此非古干,乃近数十年所植,每岁春秋,各开花一,清芬四播,惜今非其时。厅南五六步,新建八角亭,李品仙榜门曰八桂,两楹悬联云:“黛色参天,不借春风能焕发;绿荫满地,每逢秋日愈清芬。”亭中置八角石桌及石凳,桌面镌绝句云:“北伐雄师共枕戈,旗旌云拥渡湘河;复回民国尝初愿,八桂厅前奏凯歌。”乃民国五年,陆干卿出师援湘,反对洪宪,凯旋回桂时所勒者。陆虽椎鲁不文,而反袁一役,不无可取,读其遗碑,想见当时得意之状。环亭植树数株,壮干较古。南为抗日亭,楹悬联云:“内忧方殷,同袍要师刘太尉;外患日急,吾辈莫让李将军。”八桂亭东北,过石桥,为花神祠,道光中某蕃所建,壁嵌石碑,略云:“曾命人于署内凿地为池,得骨一具,不知为谁,择地埋之。是夕,梦一佳人来谢,自称姓阮,字凤篁,原为女校警,生于秦中,流落粤右,与寒士王玉峰定情有约。吴三桂叛清,桂城陷,王生被血刃,己亦投环以殉,今所埋者即其遗骨。及醒,感其用情之笃,命人图像于石,立祠祀之,并记原委于石。末题一绝云:“名园珍重出墙枝,小传曾刊倚壁碑。葬玉埋香多韵事,有人亲志郭公姬。”此事哀艳感人,亦八桂堂边一韵迹也。祠东又建小亭一角,时风日清美,升亭休坐,神志澄清。此地清幽雅静,再行加意经营,莳花种竹,甚宜为公余休憩读书之所。旋下亭,随林秘书出师部,至门者,见壁上书一联云:“吃饭穿衣,哪一桩不是人民供给;安良除暴,这两点要归我辈承担。”话甚贴切。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在旧藩署内有八桂堂,堂东为八桂厅,厅下有八棵桂树,厅南新建有八角亭,亭中有八角石桌,石桌上刻有陆荣廷的七绝诗,亭南还有一个抗日亭,八桂亭东北有花神祠,花神祠东又有一小亭。可以想象,当时的八桂堂(含八桂厅、八角亭、抗日亭、花神祠等建筑)既有自然园林之美,又有人文历史之胜。正因此,才“无怪来游桂者,辄欲先游八桂堂,一瞻此数千年遗迹也”。

作者持大说此话的时候正是1934年,数年之后,全民抗战爆发,八桂堂成为广西建设研究会所在地,不仅接纳了成百上千的中国文化精英,而且接待过当时领导全中国人民抗战的领袖蒋介石。这个地处桂林城市中心的厅堂,不可避免会成为日机轰炸的目标,上演过有惊无险的历史戏剧。当然,随着桂林成为战场,也像桂林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建筑一样,沦为灰烬。1945年日本投降,桂林迎来战后的重建。时任广西省政府主席的黄旭初撰《八桂厅记》,称“劫后废基重营新构……仍以八桂厅名之”,“则八桂之日荣,固可以是厅重建之成也,而卜之矣。”当时重建的八桂厅成为广西文献委员会所在地。

予生也晚,未能一暏八桂堂真容。八桂堂所在地后来成为桂林工人文化宫,位于解放东路西南侧。我记忆中,20世纪后半叶,工人文化宫所在的那个庭园包括了工人文化宫、总工会、教育局、展览馆、少年宫等一批颇有特色的建筑,建筑间还有池塘、回廊、小桥、树木等,它们整体构成了典型的中国庭园式建筑。文化宫经常放映电影,少年宫是学生课外文化科技活动的场所,人们还可以到展览馆看展览,在池塘边、大树下休闲。可惜,随着2000年前后的桂林城市改造,这个位于城市中心的庭园被各种各样的商业店铺所代替。

2016年,逍遥楼重建、东西巷改造成为桂林城市两大盛事。说起来,逍遥楼和八桂堂还有某种关联。宋代程节在桂期间,除建八桂堂外,还重修逍遥楼,李彦弼不仅写有《八桂堂记》,而且写有《逍遥楼记》。此一堂一阁,实为古代桂林两大人文名胜。逍遥楼既已重建,那么什么时候,作为广西标志性建筑的八桂堂能够恢复呢?

其实,私下里,我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望,就是桂林能够恢复以靖江王城、八桂堂、雁山公园、湖西庄为代表的那种园林式的城市建筑风格,让熙春台、流桂泉、知鱼阁等充满自然情趣的人文建筑错落其间。果真如此,桂林就不仅山水甲天下,而且文物也真正媲吴越了。

新闻推荐

1988—1989:改革开放10年后小家庭与大城区的格局之变□本报记者桂晨李慧敏

1988年8月16日《桂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桂林市开始全面铺开住房制度改革的报道。记者李慧敏摄桂林吹响“房改”号...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