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巷修缮,传承一千四百年的历史风华

桂林日报 2018-09-25 10:02 大字

改造后的正阳东巷以新的繁华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桂林历史文化新地标。记者唐侃摄

改造前的东巷环境记者景碧锋摄

□本报记者景碧锋

中国人对于古街古巷,似乎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街巷在漫长的历史里,几乎容纳了人们所有的日常生活。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有一条被誉为如今“老桂林街巷唯一的标本”的巷子,这就是位于独秀峰下、王城脚下的东西巷。这条小小的巷子,见证了千百年来这座城市的兴衰荣辱。

位于王城脚下的东西巷,是“老桂林街巷唯一的标本”,也是千年桂林城的缩影

千年桂林城的历史,发源于独秀峰下。桂林的老文博专家张益桂向记者介绍了发端于王城的这座城市的历史。

唐武德年间,李靖在独秀峰前筑城建署,首创桂林城池。此后,宋元以来,桂林的城池建设始终是在唐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根据史料推断,从桂林市有城市建设工程以来,独秀峰下一直是桂林的政治中心。

从文献资料来看,从明洪武五年(1372年)靖江王府修建成,东西巷所处的位置一直是靖江王的宗庙与社稷坛所在,专门用以供奉天地先祖。中国古建筑研究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林哲博士在其专著《桂林靖江王府》对桂林靖江王府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论证分析,现存的王城城墙为王府宫城城墙,其外围还有一圈萧墙包围着王府地界,萧墙以内,外人是进不去的,萧墙的范围差不多到解放东路,没有什么东西巷。靖江王城先后经历了14代靖江王,明朝覆没,后来被清朝定南王孔有德所占而成为定南王府。清顺治九年(1652年),农民军李定国的军队攻克桂林后,孔有德将有250多年的靖江王城烧得只剩下残基。在经历了此番变迁以后,这里才开始有老百姓在城墙边上居住。也就是说,东西巷的形成跟王城的建造整整差了一个朝代。

王府被毁5年后,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政府将这座靖江王府改为广西贡院,从这里走出了4位状元、585位进士、1685位举人,堪称读书人的福地。这也标志着王城本身性质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从“政治中心”转变为“文教中心”,使其在城市功用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近代以来,正阳东西巷真正有名人走出,史上可考的可追溯到“兄弟翰林”龙朝言、龙朝翊的父亲龙寅绶为龙家做出的一个重大决策,就是于光绪三年(1877年)带着他年幼的4个儿子和一个已17岁的长孙龙泽厚,举家搬迁到桂林东巷定居。一些历史文化名人发迹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一直到解放前后。

1982年,桂林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当时这在广西是唯一的。按照申报时的硬性规定:“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有两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桂林的东西巷街区作为桂林的历史文化街区上报。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员邓云波曾说,虽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古街区”命名的条件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桂林的东西巷街区难以称得上严格意义上的“古街区”,但是这是桂林城区目前仅存的、房屋年龄最长的成片街区,完全称得上是“老桂林街巷唯一的标本”。

抗日战争中,曾经繁华的东西巷几乎全部遭焚毁

据对东西巷颇有研究的专家们说,明代时东西巷曾为皇家祠庙,专门用以供奉天地先祖。明朝覆没后,这里便成为了百姓眼中的“宝地”,人人都想在此沾沾皇家的福气。加上明清时期主要交通工具是水路航运,东西巷又紧邻漓江,巷子作为中轴,成为了商贾之路的核心部位,一度聚集了大批商贾。他们南来北往,挑担买卖,给巷子带来了人气和财气。巷子的历史,在清朝和民国时期一度达到了鼎盛。

然而,这两条有着悠久历史的巷子却逃不过日军进犯后的劫难。

1944年11月1日开始,日军向桂林发起了大规模进攻。10天过后,也就是11月10日,桂林城池全部陷落。这10天,两万多国军将士浴血奋战,血水流入漓江,江水都染上了一层悲壮的暗红。据史料记载,1944年11月9日,日军对桂林城发起了总攻后,其位于北门的12门100毫米加农炮和16门150毫米加农炮向王城、象山一带急袭10分钟。次日,敌军12中队在中正桥(现解放桥)附近登陆成功。日军进入盐街后,对东门展开了攻击,王城受到了极大牵连,巷子里的房子和宅院均被烧毁,成为了一片废墟。尽管在战后人们又回到了东西巷重建家园,但巷子的元气早已大伤。1945年桂林光复后,桂林城市开始向南扩展。

被媒体称为“一个了解桂林胜过了解自己的乡土名人”和“桂林通”的姚古先生曾介绍,桂林的老城当从北伐时开始拆起,几乎绝大部分被毁于抗战时期的桂林保卫战。桂林保卫战之前的桂林基本上还保持着明清时代的风貌。抗战爆发后,桂林所有的楼亭台阁、庙宇祠堂基本被毁尽。

广西师大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唐凌教授在其《桂林抗战损失及调查研究工作的基本估计》里这样写道:“财产损失方面,仅房屋一项就非常严重。据1944年桂林市政府统计,全市屋宇为52500余间,除数处僻静乡区不计外,(抗战后)所余屋宇不足百分之一,‘如此浩劫,诚属桂林有史以来所未有\’。”那么按照这个数据算下来,桂林城市抗战后完好的房屋不足500间(民国三十八年版的《桂林市年鉴》载:剩余房屋471间)。

翻阅2012年1月1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桂林市档案馆编撰的《百年光影:桂林城市记忆》一书的资料图片,我们可以看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正阳门前瓦砾遍地,被毁房屋上的木头横陈,房屋的墙壁坍塌,西门桥、中山北路、解放东路的房子几乎都没有屋顶,只剩下一面墙。以此推测,正阳东西巷一带会好到哪里?网友“訾洲柚子林”说:“听上一辈的说,躲日本人回来后,桂林是一片焦土,所以我们小时候住的大都是竹泥巴房,好一点的是木板房。”

破旧衰败的东西巷,成为城市的“百衲衣”,迎来修缮改造

桂林光复后,不少人在东西巷内买了地皮,建起了房子,有的用于自住,有的则出租给流动人口居住。

1998年桂林地市合并后,城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城市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正阳东西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特别是2000年以后,作为位于市中心地段的巷子,东西巷的现状与干净、整洁的市中心格格不入。巷子的破旧衰败,主要原因是其本身基础设施的不健全。比如巷内电路混乱,五颜六色的电线从人们头顶拉过,有的还交织在一起,犹如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在打雷、刮风时十分危险。巷道狭窄,消防车无法通行,一旦发生火灾就会形成“火烧连营”的惨剧。巷子内的民居多为旱厕,没有地下排污水管,得定期请环卫工人来清理污物。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巷道内的污水经常外冒,居民行走极为不便。雨天就更糟糕了,由于没有下水道,雨水将污水全部冲至巷道内,行人只有踩着砖块跳着行走,旱厕的污物也会随水漂移,行人只有掩鼻而过。此外,房屋年久失修危机四伏,安全隐患随处可见。

更为可惜的是,有一些老房子的主人早已不知所踪,房屋几经转手,租给了流动人口和外来居民做食品“作坊”,高耸的大小烟囱熏黑了斑驳的粉墙。不少乱搭乱建的石棉瓦棚、晾衣竹竿,从高处俯瞰下去,小巷俨然就像披着一件“百衲衣”一样。这样的正阳东西巷,让知晓东西巷历史的人痛心不已。

随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深入推进,一大批旧城改造项目陆续开展。

2013年2月初,刚刚调任桂林不久的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提出“加快建设新城,着力提升老城”的发展思路,在之后的调研中,他多次提及“以建设国际旅游胜地为标准,以提升老城品质为目标,强力疏解改造提升老城”。

2013年3月,赵乐秦到秀峰区调研,专程考察了东西巷。在陈旧破败的巷子里,他目睹破落的建筑和肮脏的环境,神情凝重,作出“下决心启动正阳路东巷保护整治提升工程,提升中心城区旅游功能”的指示。东西巷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秀峰区将正阳东巷保护修缮改造工程正式提上了日程。也就是在2013年,桂林市政府将正阳东西巷修缮整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成立了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2013年8月1日下午,正阳东西巷保护修缮整治改造项目举行开工仪式,随着赵乐秦一声令下,正阳东西巷修缮改造正式启动。

涅槃重生的东巷,将文化与旅游、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2016年4月26日,经过3年多的精心施工修缮建设,正阳东巷如凤凰涅槃般重生,市委书记赵乐秦宣布开街。

当时,记者随数千市民走进东巷,扑面而来的是青砖翘檐的桂北风格建筑群,优雅古老的气息从街巷中的每块青砖条石中弥漫开来,每一块浮雕、每一扇木门似乎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都留下一些历史名人的踪影……

“原来的东巷,房屋破旧,墙壁破损,污水横流。今天的东巷,我引以为荣!”正阳东巷3号的回建安置户徐纯媛说到正阳东巷今昔巨变时激动地对记者说。让徐纯媛更为感叹的是:逍遥楼的重建,东西巷的改造,靖江王府的“拆围透墙”,将靖江王府、正阳东西巷、逍遥楼及周边街区等建成一个近1平方公里的历史文化旅游休闲街区。重建、改造的逍遥楼和东巷历史文化街区一同开楼、开街,吸引了无数游客、市民纷至沓来。

两年多来,新修缮的东巷历史文化街区已经成为这座以山水闻名于世的城市最靓丽的地标和名片。几乎每天这里都伴随着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精彩舞台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穿越古今”街区主题情景展演、儿童艺术互动体验活动……丰富的现场活动将文化与旅游、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展现出东巷独特的魅力。

特别是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桂林分会场的亮相惊艳了全球华人,更吸引了央视各个频道、栏目的持续聚焦桂林。王城、东西巷、逍遥楼,引发了全国观众的广泛追捧,成为来桂林旅游的必行之地。

2017年10月13日晚,漓江西畔,王城脚下,东西巷讲古堂第一讲开讲。赵乐秦作为主讲嘉宾与大家“谈古论今”。他以“溯源桂林历史文化推进文化山水深度融合”为题,系统梳理了桂林历史文化,并阐述了如何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

正阳东巷如凤凰涅槃般重生,成为展示桂林深厚历史文化的新名片和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成果,为在建的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增添了一座历史文化新地标。

东西巷的修缮改造,使得桂林历史文化的保护翻开了新的一页。

新闻推荐

第58届国际小姐中国大赛决出三甲中国小姐在桂林诞生

9月22日,由社团法人国际文化协会、第58届国际小姐中国大赛组委会主办,华夏时代(北京)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桂林旅游股份有限...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