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国际电线电缆集团老质检员以爱如:我见证了电线电缆厂的发展壮大

桂林日报 2018-09-21 13:37 大字

提起当年在厂里的经历,以爱如仍历历在目。记者陈静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爱如成为一名质检员。(记者翻拍)

□本报记者陈静

从一个小型集体企业发展到如今年销售收入达到20多亿元的出口大企业,桂林国际电线电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历程也是桂林市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近日,记者采访了在原电线电缆厂工作了44年的退休员工以爱如,她向记者讲述了改革开放前后自己的经历。

1970年,我被分配到了电器塑料厂

1970年9月,刚刚16岁的我被分配进桂林电器塑料厂,也就是桂林电线厂的前身。在那个年代,国家提倡学生下乡、当兵,因此许多学生都将户口交到学校,随学校分配。一开始我已经做好了下放的准备,没想到户口交上去之后被分到了桂林电器塑料厂。虽然有点意外,但当时我们都是要服从组织安排的。

那时的电器塑料厂还是一个集体企业,主要生产塑料瓶盖。当时我以学徒的身份进入冲压车间,做着工厂里最简单的打塑料扣子的工作。这个工作虽说简单,但是在制作工序上却有着严格的要求,每一个步骤所需的时间都要严格控制。我基本上每天都能超额完成任务。

1973年,桂林电器塑料厂从解放东路搬到骖鸾路,由之前的两个车间扩大到五个车间、九栋房子。同一年,我也转到了拉丝车间工作,3年后开始从事与拉丝车间配套的修模车间工作。

1975年,桂林电器塑料厂更名为桂林市电线厂,规模扩大了不少,我也调到了测试室成为了一名质检员,做检验的工作。

乘着改革的春风,我们厂在国外办起了工厂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工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后,桂林电线厂抓住电线电缆市场需求量大的机遇,由原来的主要生产农药配件等塑料制品转为主要生产电线电缆。由于是牵涉人民生命安全的高端产品,产品的要求、标准和安全系数大大提高,同时对质检的要求也提高了。为了满足质检要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厂里派我跟同事去上海等地学习,回来之后成立了检验室。检测范围不再只针对导体的修模、检验,而是对全厂的钢材、铝材、塑料等都进行检测。

1980年前后,桂林市轮胎厂、棉纺厂等多家国营企业开始迈出扩大自主权试点的步伐。也正是顺应当时市里这个要求,电线厂开始自己的尝试。1985年,厂里贷款买了一台从意大利进口的机器,有了这台机子,能够挤塑各种型号的样品,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我记得当年从原先单一型号到后来各种型号包裹电线的塑料都能生产。

当年厂里出口都是把电线卖给广西机电设备进出口公司,进出口公司再卖给澳大利亚的公司,较为被动。1988年,我们厂自创了一个自己开店直销的新模式,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一时间,厂里就开设了几十家店铺,大大推动了产品的销售。同时,厂里向澳大利亚开拓销售市场。到1990年,桂林电线厂三分之一多的产品销往澳大利亚,年出口额达到135万美元,产品在澳洲市场渐渐有了一席之地。

1992年,澳大利亚ELECTRACABLE电线厂破产。这是一家年销售收入400万澳元的小型电线厂,除了土地厂房之外的所有资产共计170万澳元,包括各种机器设备30多台。过去我们厂进口一台设备就要花35万美元,何况这家电线厂还有400多家固定客户和注册商标等知识产权,这些正是我们厂所急需的。我们厂认可了对方的报价,并以最快的速度办好境外投资所需的手续,厂长周本飞亲自带着订金赶赴澳大利亚。经过一番努力,桂林电线厂澳大利亚子公司顺利成立。

走出国门,电线电缆的未来越来越好

1994年,厂子改名为国际电线电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我也得以在那一年第一次出国,到澳大利亚的工厂进行检验工作。在当时出国可不是很常见的事情,身边的同事朋友得知我出国的消息,都十分羡慕。但其中的艰辛也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一次,装卸缺乏人手,两个大集装箱的货不得不由我们三个娘子军装卸并搬运。最后忙碌下来,全身痛,当时我的身上到处都贴满了膏药。

电线电缆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大的配套行业,目前正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桂林国际电线电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为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退休的我见证了改革开放前后厂里的变化,见证了改革开放对于我们厂的重要推动作用。我相信,在国际舞台上已稳站一席之地的桂林国际线缆集团未来一定会更好。

新闻推荐

校园文化与饮食文化相结合桂电校徽月饼受大学生青睐

本报讯(记者邱浩通讯员胡小敏)“把校徽印在月饼上,我们吃的不是月饼,而是‘桂电味道\’。”近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推出的校...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