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江峰:制作“三十六神”傩戏面具传承千年民俗表情
唐江峰正在制作傩戏面具。
唐江峰的“三十六神”傩面具。
■首席记者高磊盈文/摄
傩戏是一种民间流传的逐魔驱疫的仪式,结合了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元素,作为傩戏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傩戏面具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时过境迁,随着时代发展,傩戏慢慢淡出了民间舞台。但45岁的手艺人唐江峰却不愿傩戏面具失传,他深入桂北乡间探访,力求还原古时傩戏面具真貌,并花了三年时间,一刀一笔地将其做成。一张张承载着桂林民间村落千年民俗表情的傩戏面具,仿佛把人带回了古时乡村舞台的繁华。
1
“三十六神”傩面具个个生动传神
8月下旬,记者在瓦窑一间工艺作坊见到了唐江峰。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唐江峰休息片刻,开始从里屋拿出一个已经雕刻成型的面具敲敲打打,脚下各种各样的锤子和凿子放了一大堆。他说,做面具不是为了盈利赚钱,只是出于兴趣爱好和文化传承,只能在闲暇时间完成。
在附近的桌面上,放着四五个刚刚做好的面具。唐江峰放下手里的活,一一拿起来给记者介绍:“看,这是土地公,这是土地婆,这是判官……”
记着接过后掂了掂,因为面具是樟木打造的,和普通的戏曲面具相比较为厚重,每一个都差不多有3斤重。从正面看,面具人物的脸部线条都非常细腻,色彩也很丰富,呈现出粗犷朴拙、庄典华丽的美感。翻到背面看就可看到耳眼鼻嘴的开孔,方便戴面具者观察和讲话。
在附近的一面墙上,唐江峰把自己所做的“三十六神”整整齐齐地挂了出来。所谓“三十六神”,就是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的三十六个人物。每个面具,都带有浓厚的个性特色。譬如说土地公和土地婆,都是慈眉善目,雷公却一人三面,怒喜奸等形象跃然而出;土木建筑和木匠鼻祖的鲁班,是挤着眼睛咧着嘴扭曲着脸的,生动地还原了他弹墨斗线时的情形。最令人称奇的是令公李靖,他的面具分为三层,每层0.5厘米,首层是不怒自威的平常状态,第二层是和颜悦色,第三层怒气冲冲甚至嘴漏獠牙。
“令公李靖是唐代的开国名将,他率军先灭荆湖江淮割据势力,再平岭南九十一州,民间认为他有功于桂州、岭南百姓,所以非常尊崇他。他带兵打仗的时候不怒自威,面对地痞流氓牛鬼蛇神时就以牙还牙怒气冲冲,只有面对老百姓的时候才和颜悦色,所以他的面具最为特殊,有三个层次。”唐江峰解释称,他做的面具基本上还原了古时人们表演时所配戴面具的特征,很少胡乱发挥,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民间文化的韵味。
2
耗时三年再现古老民间技艺
唐江峰是全州绍水人,爷爷和父亲都是木匠,除了做木工活外,也会接受师公(法教的男巫)的定制,做一些傩戏面具。耳濡目染中,唐江峰从小就对五颜六色的傩面具兴趣浓厚。成年以后,唐江峰子承父业,也做起了木匠,还从全州跑到桂林,但定制傩面具的人却越来越少,色彩艳丽的面具,慢慢从他的生活里消失。
“年龄越大,我就越想做傩面具。”唐江峰说,身为一个手艺人,他觉得不能让傩戏面具这种传统的东西丢失,于是就下决心,要把儿时记忆中的“三十六神”做出来。
做面具不能凭空想象,必须要切合实际,“三十六神”面具的面貌也是根据其神职、地位、功力、性格以及人们对他们的褒贬而传,各有神态,老少妍陋,无一相似。要想完全还原,就得找到戴过这些面具的人。
从2015年开始,唐江峰多次从桂林回到全州绍水,找到旧日的“师公”请教。雷公的脸是怎么样的?土地公土地婆是怎么样的?颜色如何搭配?唐江峰一一请教,运气好的时候,师公们还会拿出自己珍藏的老面具,让唐江峰拍照记录。
面具的样貌在唐江峰心中成型后,接下来就是制作。傩面具的制作分为好几个步骤,简单来说就是选木、勾稿、落墨、雕刻、上色。由于樟木不易开裂,又驱虫防潮,唐江峰一般选择本地樟木来制作面具。随后他会用笔在木头上勾勒好初稿,然后涂上墨进行雕刻,雕刻完成后,才是上色。为了保障品质,即便是一些配料,唐江峰也选择自己制作。
“墨汁的话要使用油烟或松烟墨,颜料必须使用天然植物及矿物颜料来制作,最后上完色以后还得涂一层生漆保护。”唐江峰说。
唐江峰说,傩戏面具分为文相、武相、善相和恶相,做面具也要根据不同相类进行雕刻与着色,才能使面具层次分明,突出复古和传统的韵味。经过三年多的学习、摸索、选材和制作,唐江峰的“三十六神”桂北傩戏面具终于新鲜出炉,他把面具挂满了家里的一整面墙,每天看上几眼,都非常心满意足。
唐江峰说,之所以给自己的面具叫桂北“三十六神”傩面具,没有说桂林“三十六神”傩面具,是因为他了解到桂林各个地方傩面具的制作其实是有差异的,虽然大同小异,但自己整理的只是桂北地区傩面具的特征,不能以偏概全。
3
希望保留民间文化并传承下去
早在2016年9月,唐江峰拿着自己当时制作的三面雷公傩面具参加当年的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评比,当时就摘得了铜奖,给了他莫大的鼓励。桂北“三十六神”面具做出来后,他一有机会就带着面具去参加展览,今年年初,唐江峰带着面具去到西安参加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也拿了创新设计大奖赛优秀奖。他说,拿大奖不是目的,只是希望展出后能让这种民间传统文化形式被更多人看到。
虽然当下桂北“三十六神”面具已经制作完成,但唐江峰显然不愿意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他说,他的下一个目标是“七十二像”。和“三十六神”相比,傩面具的“七十二像”多取材于市井,是众生相,而且也不仅仅只是限于桂北地区,搜集起来难度更大。但唐江峰说,这是他的一个心愿,希望未来通过努力能够实现。
唐江峰说,傩面具制作大都是师徒相传或父子相授,除了老一辈人,现在了解这种艺术形式的人越来越少,如果不是主动去整理制作,面具迟早会失传。目前,唐江峰的儿子也耳濡目染地对雕刻有了兴趣,他希望孩子能一直保有这种兴趣,合适的时候他也会让儿子学会傩面具制作,把这份属于桂林民间的传统文化好好地保留和传承下去,让未来的人们可以通过一张张形态各异的面具,感受到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
新闻推荐
本报桂林讯8月28日,桂林市华侨中学改扩建一期工程开工,总投资约1400万元。据悉,该工程规划用地6500多平方米,将于明年9月底竣...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