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文艺戏剧市场期待重塑辉煌

桂林晚报 2018-08-20 12:50 大字

大型剧目《破阵曲》正在紧锣密鼓的排练中。

在《桂林有戏》中,三个孙玉娇走出门来,轰鸡喂食,取针描样,虽无一句台词,但小女儿的欢娇表现得一览无遗。

桂林文艺戏剧屡获国家大奖

民族歌剧《刘三姐》的成功,并不是桂林文艺戏剧走向全国的开端。早在此之前,桂林的文艺戏剧就多次获得国家大奖,而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推陈出新,也让桂林文艺戏剧在整个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桂林戏剧因为传承了西南剧展的良好基础,就已经先一步开始了新的发展。如果要说起桂林戏剧首次与首都的“触电”,那就要追溯到1952年时桂剧《拾玉镯》和《世龙抢伞》那场进京演出。

孙玉娇坐在门前绣花,被青年世袭指挥傅朋看见了,心生爱慕,便以买鸡为名和她搭起话来。潇洒的傅朋也打动了孙玉娇的心,而他故意遗落在门前的一只玉镯,也被孙玉娇含羞地拾了起来,表示愿意接受他的情意。

在桂林戏剧研究院历时3年打造的桂林戏曲综艺演出《桂林有戏》中,《拾玉镯》也被作为桂剧的经典片复刻了出来。而在上世纪50年代,《拾玉镯》的主演尹曦在北京表演后,得到了北京文化界,特别是欧阳予倩的好评,更是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随后《拾玉镯》也被拍成了戏曲电影,这也是解放后拍的首部戏曲电影,尹曦也与常香玉、红线女、陈伯齐并称为“中南四大名旦”。

实际上,在这一时期,桂林的戏剧界实在是人才辈出,涌现了多位桂剧表演艺术家,也为桂林戏剧文化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也是从50年代开始,桂剧团逐渐成型。此后1974年,现代桂剧《滩险灯红》再一次应邀进京参加全国现代戏汇演。

90年代,桂林文艺戏剧的创作仍然高潮不断。1992年桂剧《瑶妃传奇》不仅获得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还于当年6月再次应邀进京演出,并获得第三届文化部文化新剧目奖和文华表演奖;1996年创作的桂剧《风采壮妹》也成为了广西首个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戏剧。

2005年,桂剧《大儒还乡》横空出世,横扫当时国内戏剧界各大奖项,完成了戏剧界的“大满贯”,并进行全国巡演,也让桂剧这朵被列为全国十大剧种之一的南国奇葩在《拾玉镯》后再一次在全国绽放。

“2012年,桂林戏剧迎来改制,试图在艺术创作的基础上更加地贴合市场。但是我们的创作还是遵循立足本土,让每一个剧目都能得到桂林水土的滋养。”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办公室主任谢峰说。实际上,改制前后桂林的每一个戏剧创作都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2012年和2015年推出的彩调剧《一品油茶七品官》和方言话剧《龙隐居》都获得了广西剧展的桂花金奖,而从1992年开始,桂林已经在广西剧展表演比赛中获得了七连冠。

以市场为载体宣扬戏剧魅力

民族歌剧《刘三姐》在北京的演出,取得了怎样的反响呢?

“我们原本以为首都观众对刘三姐的歌曲并不熟悉,但是没想到的是,退场时现场的观众都在随口哼着刘三姐的经典曲调,整个演出场所都是哼唱声。当晚表演结束后,国家大剧院的地铁都被挤得水泄不通,足见火爆程度。”周秋文说。

歌剧《刘三姐》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桂林文艺戏剧的魅力,它既然不是开始,当然也不可能是结束。紧接着桂林正在进行大戏的再一次创作,2018年注定又是一个大戏的创作年。

“马上要开始的第十届广西剧展,桂林也将拿出全新的节目,上半年我们都在全力投入到大型剧目《破阵曲》的创作中。”谢峰说。据了解,《破阵曲》的故事背景正是1938年到1944年时,桂林成为西南乃至全国的抗战重镇,并促成了那场震惊全国的西南剧展。在最困难的时候,《破阵曲》以音乐家张曙、画家徐悲鸿、教育家马君武、戏剧家欧阳予倩和国歌之父田汉在桂林所做的努力为背景,展现他们在桂林的故事与斗争,也展现那个时代的风骨昭昭。

另一方面,在文艺戏剧创作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如何将艺术与市场更有效地结合,保留住更多的喜剧经典,培养桂林更浓厚的文艺戏剧氛围,也成为了今后桂林戏剧界为之努力的方向。

“因为演员的流失,很多经典戏剧的复刻其实是很困难的,比如说《大儒还乡》现在观众已经看不到了。”谢峰说,实际上,在以往,戏剧创作的艺术性和市场性是有一定割裂的,尽管桂林戏剧文艺创作活跃,但是整个市场并没有形成一个特别良性的观看氛围。“缺乏现代化的剧院以及戏迷观众的消费习惯制约着戏剧市场发展。不过,其实近年来观众的消费习惯也在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购票走进剧院,欣赏戏剧。我们也一直在争取对省立艺术馆的修复改造,争取有更多的剧院能够表演,培养出更好的观戏氛围。”

而民族歌剧《刘三姐》的舞台,也有着更大的市场期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打磨和修改《刘三姐》,让它更加完美,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同时也将争取全国巡演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巡演,将桂林山水和刘三姐的名声打得更响亮。”周秋文说,“《刘三姐》最终目标是回到桂林,落地下来,成为一个常态化的演出,并且能够与桂林旅游深度结合,成为一个经典的文旅项目,从而走向市场。”

其实,艺术的创作永远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桂林的文艺戏剧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巅峰的同时,如何回馈观众,并真正回归到人的艺术培养上,将是桂林戏剧又一座需要攀登的高峰。

新闻推荐

象山检察院严防“四风”问题反弹

本报讯(记者蒋璇通讯员万玲红)“关于严防暑期休假期‘四风\’问题的温馨提示:暑期休假期间,全体检察干警要严格自律,始终牢...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